哪些原因会导致骨质疏松,如何防治?

/ 1

哪些原因会导致骨质疏松,如何防治?

杨晓琴

成都市新都区第二人民医院 四川成都 610501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骨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容易诱发骨折的全身性骨病,一般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随着老龄化趋势的加重,我国骨质疏松的发病率升高,由此引起的骨折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导致生活质量下降。那么,哪些原因可能导致骨质疏松呢?希望本文分享对您有所帮助。

——引起骨质疏松的常见原因

主要原因:

(1)雌激素因素。雌激素对骨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抑制骨吸收,女性发生骨质疏松的主要原因之一便是绝经后雌激素缺乏,雌激素对破骨细胞的抑制作用减弱,破骨细胞数量增加且寿命延长,增强了骨吸收能力,导致骨质疏松患病风险升高。

   (2)遗传因素。遗传因素主要对骨髓多少、骨量、结构、微结构以及内部特性产生影响,父母骨质疏松会增大子女患上骨质疏松的风险。

   (3)营养状况。适宜的钙磷比值(一般为2:1)可促进肠内钙的吸收。然而,我国成年人的平均膳食钙磷比值大约为1:3.2,此种高磷低钙饮食模式大大减少钙的吸收,增大了骨质疏松风险。

   (4)物理因素。骨组织不断经历损坏、吸收及重建循环,当缺乏体力活动的有效刺激,当机体形成新骨量少于破坏骨量时,呈现出负平衡状态,导致骨矿盐严重丢失而引起骨质疏松。

   诱发因素:

   (1)不健康的生活状态。比如长期卧床、体力活动少、吸烟、过量饮酒、蛋白质摄入过多或过少、过量饮含有咖啡因的饮料、缺乏钙和维生素、体质量过低等都可能引起骨质疏松。

  (2)患有对骨代谢存在影响的疾病,比如风湿免疫性疾病、胃肠道疾病、性腺功能减退症等多种内分泌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慢性肾脏及心肺疾病、神经肌肉疾病等。

  (3)影响骨代谢的药物,如抗癫痫药物、糖皮质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质子泵抑制剂和过量甲状腺激素、芳香化酶抑制剂等。

——骨质疏松的流行病学特征

   骨质疏松的发病与年龄息息相关,2016年我国6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患病率达到36%,换言之每10个人中将近4人患有骨质疏松,男性发病率约为23%,女性约为49%。骨折是骨质疏松较严重的后果,2010年我国因骨质疏松所致骨折患者人数达到233万,其中脊柱椎体骨折111万,骨盆部位骨折36万。预计未来几十年,骨质疏松极其所致的骨折发病率仍然会继续上升。

——老年女性是骨质疏松的高危人群

研究显示,35岁后人体骨量开始以每年0.5%-1%的速率流失,女性停经后的流失速率甚至可达到2%-3%,50岁以上者骨质疏松发病率可达到50%。雌激素可维持女性骨骼中的钙质,保证骨骼硬度,女性绝经导致体内雌激素水平快速且大幅下降,骨骼中钙质大量流失,从而出现骨质疏松。同时,随着年龄增长,机体各器官功能减退,钙代谢的激素分泌失调,导致骨骼代谢紊乱引起骨质疏松。年纪变大,身体机能减退,运动量随之减少,骨骼强度也会变弱,当骨骼摄取的钙质与流失不成正比时便会引起骨质疏松。

——补钙,适当运动

   很多人对骨质疏松存在认知误区:(1)不知道骨质疏松是病;(2)认为骨质疏松是没有办法治疗的;(3)认为平常不需要注意骨质疏松的调节。其实,通过日常生活控制和适当的药物治疗,骨质疏松是可以有效缓解的。

   一方面,骨质疏松需注意防治,平时多运动锻炼,可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慢跑、散步、太极拳、骑自行车、游泳等方式,坚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同时,合理膳食,多吃富含钙的食物,多晒太阳,适当补充维生素D可促进钙质吸收,保持健康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另一方面,对于老年人,建议定期到医院监测骨密度,遵照医嘱接受规范治疗。目前,用于临床的抗骨质疏松治疗药物比较多,有口服的,也有静脉应用的,一定要正规医院找专科医生咨询。比如:(1)补充剂,包括钙剂、维生素D等,肾功能减退患者可考虑骨化三醇;(2)抗骨质疏松剂,包括双磷酸盐类(如阿仑膦酸钠、唑来磷酸钠、伊班膦酸钠)、降钙素类(如鲑鱼降钙素)、激素治疗(如雌、孕激素)、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如雷洛昔芬)、甲状旁腺类似药物(主要作用在于促进骨形成,如特立帕肽)、锶盐(可抑制破骨,促进成骨,如雷奈酸锶)以及骨化三醇、维生素K类等;(3)中成药,比如金天格、骨疏康等。

综上所述,骨质疏松的发病率高,危害性大,引起该病的原因多,一旦出现骨质疏松症状,早检查早治疗,控制病情进展,改善预后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