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编辑思维创新路径探索——以宜宾广播电视台“主播说宜宾”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10
/ 2

全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编辑思维创新路径探索——以宜宾广播电视台“主播说宜宾”为例

张婷

宜宾广播电视台  四川省宜宾市 644000

【摘要】新闻评论是媒体的旗帜和灵魂,一直发挥着举旗定向、一锤定音的重要作用。全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评论在面临多重挑战,其创新发展,既要结合电视媒体的特征来思考,又要融合新媒体的优势和特点,构建评论产品的多元化,满足受众的审美需求。本文立足工作实际,以从传统电视新闻评论转型路径为例,对前期素材收集、后期剪辑制作过程中编辑思维创新应用进行探究。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 电视编辑 创新路径 主播说宜宾

    全媒体时代,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也是一个众声喧哗、多元共生的时代,更是一个百舸争流、观点争鸣的时代。新闻评论如何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继续发挥好舆论导向“扛大旗”的作用?值得业界思考和探索。

一、读屏时代新闻评论的传播之惑

著名评论家李普曼提出“拟态环境”理论,指出由于社会的巨大化与复杂化,公众所认知的现实实际上是由媒体机构所营造出的“拟态环境”。

在互联网技术冲击下,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模式遇到了困境,很多评论员也面临转型的困惑。当新闻发生后,传统媒体很难与速度以秒计算的新媒体比速度,此外传统纸媒的新闻评论主要以文字的形式呈现,供读者阅读;电视新闻评论则以文字或者播音员的口播为主,读给观众听。

而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媒体话语权的垄断被打破,“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传统界限被打破,新闻评论不再是专业媒体用以引导舆论、教育大众的专利,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公众在交头接耳中自主设置着公共议题。

而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上的滞后性、单向性、信息量的有限性等方面的局限确实难以与新媒体传播的即时性、交互性、信息共享性和海量性等优势相媲美,而不断涌现的新生代受众对传统媒体的情感依赖越来越弱,以致于媒体评论员的职业成就感和存在感所带来的光环越来越暗淡。

以传统电视新闻评论为例,特别是在读屏时代手机“小屏”风靡指尖之际,这种格式化的“大屏”字幕评论使时政新闻逐渐失去生命力,变得死板僵硬,让时政新闻离观众越来越远,“流量”越来越低,重塑新闻评论生产机制、革新产品势在必行。

这是因为,电视媒体能够提供给受众的节目内容及形式,各种新媒体同样可以做到,甚至做得更好,更便于受众的观看和体验。因此,对电视评论节目的生产制作必然要求更高。

二、电视新闻评论的转型之路

全媒体时代,新闻信息对于读者是过剩的,社交平台上的评论也多是浅薄的、碎片化的口水,这时更凸显出专业评论的重要,这也正是主流媒体的价值所在。

2022年7月,宜宾广播电视台成立了《宜宾新闻》“升华论”融媒体工作室,这是宜宾广播电视台为一线记者设立的首个融媒体工作室,立足“小屏”移动端主攻“图文深度报道”和“主播说宜宾”融评两大领域。这也是传统电视节目转型升级的“试验田”和突破口,由分管副台长直接牵头实行 “扁平化”工作机制,集中优势兵力,有效调度创作与创新资源,举全台之力推动融评产品创新发展。

同时,在重大报道中,又将“小屏”融评产品反哺电视“大屏”,丰富电视《宜宾新闻》节目内容,实现电视“大屏”和手机“小屏”良性互动。

这对电视新闻编辑来说,又是一次新的挑战。长期以来,电视评论节目通过运用电视手段,以声画一体的镜头语言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重大事件或重大社会问题发表观点意见或者进行分析和评述,在传播信息构成要素上,主要以声音、图像、文字相结合。而常见的“本台短评”多以“字幕+播音”的方式在电视“大屏”上播放,相当于把传统文字评论转化为一个滚动的有声字幕,这样的产品即使放在移动端进行传播,观者寥寥,流量很低,再好的作品没有实现有效传播也是枉然。  

为此,《宜宾新闻》“升华论”融媒体工作室对产品进行“数字化”加工,推出了“主播说宜宾”手机“小屏”栏目,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及时准确地传递党委和政府的声音,深入做好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和重点工作的阐释和解读,后期编辑通过精选画面、制作动画、加入背景音效等手段,以“图像+声音+文字”的形态,把“视、音、图、文”全方位融入新闻评论中,满足受众碎片化阅读习惯,为“思想和观点”引流,凸显编辑思维的表现能力和传播力。

三、技术赋能助力编辑思维之变

如果说媒体融合是主流媒体的一场大战大考,评论融合发展就是大战中的“特种兵”、大考中的“助推器”。这是一个面临挑战也充满机遇的新课题,需要有改革者的激情、创新者的闯劲、建设者的智慧。

对于广电媒体而言,高水平的写作人才对提升节目和产品质量至关重要。尤其是新闻评论竞争,不仅比速度和平台,更比角度和深度,归根到底是观点的较量。但后期编辑也有更多用武之地,可以创造性的开展编辑语言和情感的延伸。

多媒体技术不断演进,催生新闻评论呈现方式愈发多元。VR/AR新闻、H5新闻、数据地图等新闻呈现方式,与过往以“图文”形式呈现的新闻内容相比,互动性更强、内容呈现更加直观生动。从叙事模式、叙事风格、内容表现形态等方面入手,将情感、互动等要素融入内容中,让受众深度地、沉浸式地参与到内容中,潜移默化地将所表达的观点立场转化为公众的行动。

比如,在2022年宜宾市“9.3”输入性疫情处置工作中,《宜宾新闻》“升华论”融媒体工作室推出了“主播说宜宾”系列融媒产品,在引导舆论、治理谣言、纾解焦虑方面掌握了主动权,发挥了“定音鼓”作用。其中,《城市“静”下来,是为了更快“动”起来》《我们都是了不起的“宜宾人”》《“宜”心战“疫”,静待佳音》《谢谢你,每一个全力以赴的人》等融评产品让人耳目一新,形象化的语言、金句化的嫁接、故事化的表达,有情怀、更有温度,不仅让广大党员干部主动转发,也赢得了众多志愿者、社区居民点赞和留言评论,裂变式传播让许多作品的播放量突破或接近10万+,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电视新闻评论破茧化蝶的全新“打开方式”,在消解传统新闻评论“严肃有余、活泼不足”方面起到了良好效果。

四、结语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67亿,较2021年12月增长3549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5.6%。

受众在哪里,舆论阵地就拓展到哪里。电视新闻评论要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应追求观点呈现形式多元化,在技术驱动下,依托便捷化的畅通渠道,满足更多受众的精神需求。在媒体融合深化改革的新赛道上,才能不断拓展城市广电的舆论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