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急性期护理的关键要点和临床路径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12
/ 2

 冠心病急性期护理的关键要点和临床路径设计

孙菊

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顺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23800

摘要:目的:在分析冠心病急性期患者护理关键要点的基础上优化设计了临床护理路径,并探讨了其临床护理价值。方法:根据护理方案的不同将我院收治的30例冠心病急性期患者分为常规组15例和路径组15例,常规组患者开展常规护理,路径组患者临床护理中优化设计临床护理路径,即分析护理关键要点—收集循证医学证据—开展针对性护理措施。于护理前后,检测患者心功能指标(LVEF),并统计不良急性心脏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护理后,路径组患者LVEF高于常规组( P<0.05)。路径组患者不良急性心脏事件发生率为13.33%,低于常规组的26.67%( P<0.05)。结论:于冠心病急性期患者护理中在分析护理关键要点的基础上优化设计临床护理路径,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降低不良急性心脏事件的发生率,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关键词:冠心病;急性期护理;临床路径;心功能;不良急性心脏事件

冠心病是在冠脉血管粥样硬化病理学基础上引发的一组以心肌缺血、缺氧性坏死为主要特征的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急性发作期患者除表现出胸闷、胸痛、心慌、气短等典型症状外,还会随心肌收缩功能障碍、心室结构改变等病变的进行性发展而出现心衰、急性冠脉综合征等恶性事件,对患者生存预后造成严重威胁。护理作为疾病诊疗及康复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于冠心病急性期患者实施规范治疗的同时辅以有效的护理干预对提高患者疾病治疗效果及改善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1]。本文以我院收治的30例冠心病急性期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分析患者护理关键要点的基础上优化设计了临床护理路径,并探讨了其临床护理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纳入我院收治的30例冠心病急性期患者进入本研究,病例入院时间范围2021年1月~2021年12月。纳入标准:(1)符合冠心病急性期诊断标准;(2)将本研究方案、护理方案向患者或其家属告知,并取得其知情同意;(3)纳入研究病例所收集的病历信息符合本研究的开展需求;排除标准:(1)合并肿瘤疾病者;(2)有心梗、心衰等严重心血管疾病史者。根据患者护理方案的不同予以30例患者分组:即常规组15例和路径组15例;再予以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统计学收录、比较,统计学处理中P>0.05。如表1:

常规组和路径组患者基线资料分布比较

组别

例数

性别

年龄(岁)

病程(年)

常规组

15

8/53.33

7/46.67

65.44±3.14

8.47±2.24

路径组

15

9/60

6/40

65.18±2.76

8.55±2.18

1.2方法

1.2.1常规组

常规组15例患者开展常规护理,即从宣教活动开展、生理基础护理、体征监测及维护、体位调整、病情监测及记录、对症支持等方面开展整体性的护理。

1.2.2路径组

     路径组15例患者临床护理中优化设计临床护理路径,即分析护理关键要点—收集循证医学证据—开展针对性护理措施。具体路径实施:(1)分析护理关键要点。积极收集国内外与冠心病急性期护理内容密切相关的文献资料,再结合临床护理经验,明确护理关键要点:胸痛症状护理、心理护理、心功能改善、急性心脏事件预防。(2)收集循证医学证据。在明确护理关键要点的基础上,护理人员通过对临床护理实践指南、集束化护理方案、原始研究(量性研究或质性研究) 等护理实践信息的收集,将科研结论与临床经验、患者护理重点相结合,获取循证医学证据。(3)开展针对性护理措施。将上述使循证医学证据合理运用到护理问题的解决中。①胸痛症状护理。指导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取半卧位,全身呈伸展放松状态,将意识觉知停留在呼吸上,降低机体内交感神经活动的兴奋性,缓解胸痛症状。同时,指导患者通过缩唇呼吸法、腹式呼吸法的练习,增强膈肌、腹肌和下胸部肌肉的活动度,提高胸廓的顺应性,坚强胸痛症状。心理护理。焦虑、紧张等负性心理易造成患者体内儿茶酚胺分泌过量、脂类代谢紊乱、血管紧张素释放量的增加,加重患者病情。临床护理中通过健康知识讲解、心理行为指导、自我健康管理等方法加强患者心理调适,减轻焦虑、紧张等负性心理。心功能改善。在评估患者心功能的基础上,从控制危险因素、运动康复、控制血压、调节血脂、减轻心脏负荷等各个方面为患者提供专业、科学的护理,以提高心功能。急性心脏事件预防。心梗、心衰、心绞痛、恶性心律失常等为冠心病急性期患者常见的急性心脏事件,临床护理中在予以患者心脏各指标持续监测的基础上,准确识别各不良事件的前兆征象,并实施全面的预防干预护理。

1.3观察指标

1.3.1心功能

于护理前后,分别检测常规组和路径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指标值。

1.3.2不良急性心脏事件发生率

     统计两组患者不良急性心脏事件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计数、计量数据记为百分比(n/%)、标准差(

),2 、t检验, P<0.05提示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心功能和不良急性心脏事件发生率

护理前,两组患者LVEF比较,P>0.05;护理后,路径组患者LVEF高于常规组( P<0.05)。路径组患者不良急性心脏事件发生率为13.33%,低于常规组的26.67%( P<0.05)。见表2:

常规组和路径组患者心功能和不良急性心脏事件发生率比较

组别

例数

LVEF(%)

不良急性心脏事件发生率

护理前

护理后

心梗

心衰

心绞痛

恶性心律失常

总发生率

常规组

15

40.53±3.13

45.37±3.18

1

1

1

1

4/26.67

路径组

15

40.17±3.04

50.18±3.05

1

0

1

0

2/13.33

2/t

1.446

10.445

8.227

P

0.674

0.008

0.010

3讨论

冠心病急性期患者病情复杂且进展快,常规整体护理虽能提供患者较全面的护理服务,但护理重点不明确,护理操作存在明显的盲目性,不能分清轻重缓急,不仅造成护理资源的浪费,且不符合急性期患者护理需求[2]。路径式护理在分析冠心病急性期患者护理关键要点的基础上优化设计了临床护理路径,即首先分析患者护理关键要点,明确护理重点,然后收集循证医学证据,为护理操作的开展提供科学的指导,最后开展针对性护理措施,可在对患者护理需求、护理重点进行综合分析与判断的基础上,提前预知存在的风险因素,并采取及时、有效、针对性的前馈控制性护理措施,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发展,实现预防护理目标[3]。本研究中,常规组患者开展常规护理,路径组患者临床护理中优化设计临床护理路径,对比结果显示:护理后,路径组患者LVEF高于常规组,路径组患者不良急性心脏事件发生率低于常规组的26.67%,即于冠心病急性期患者护理中在分析护理关键要点的基础上优化设计临床护理路径,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降低不良急性心脏事件的发生率,从而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且能够在提高护理质量的基础上更好的满足患者护理需求,从而创造良性的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潘晓文,李伟. 基于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的预见性护理对改善冠心病急性胸痛患者预后效果的分析[J].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1,11(19):75-77.

[2]钟琳,苏慧娜. 心血管护理对冠心病患者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干预价值分析[J].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1,11(13):38-40.

[3]赵禹. 预见性护理联合认知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绞痛发生率及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1,6(11):16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