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文化遗迹,汲取文化精髓——以泸州市百子图和洞宾亭等遗迹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12
/ 2

发掘文化遗迹,汲取文化精髓——以泸州市百子图和洞宾亭等遗迹为例

廖禄铭,李晓梅,颜莉丽

四川警察学院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中华特色社会主义根植的沃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本论文以泸州市百子图和洞宾亭等文化遗迹为切入点,通过查阅政府、民间组织的相关政策和实地调研的方式,探寻泸州百子图和洞宾亭等遗迹的文化底蕴以及保护传承方法,研究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发展趋势及预防策略,形成一套新时代背景下的传统文化继承发展体系。

关键词: 文化遗迹;发掘;传承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随着世界经济、文化、社会与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与挑战,一方面我们自身缺乏系统的文化遗迹保护及传承机制,另一方面西方文化的不断侵蚀渗透,也很大程度破坏了我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此,项目组从泸州市文化遗迹现状调研出发,探讨这一重要课题。

一、泸州市历史文化遗迹的现状

泸州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其历史文化遗迹体现了该市的丰厚历史和文化积淀。目前,泸州市境内有众多历史文化遗迹,其中不乏一些重要的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江北城区位于沱江与长江汇合处的北岸地区,主要历史遗迹有洞宾亭、蒋兆和故居等,其中洞宾亭又名梦仙亭,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72),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续建,清道光五年(1825)重建。2013年泸州石刻博物馆在此成立,把泸州发现的众多古墓石刻搬到这里,还有百子图的一些石刻以及弘道堂的好善乐施坊也搬到这里,使这里成为了西南地区最大的一个断代性专业石刻博物馆,其收藏的石刻艺术品无论就规模还是数量而言,都是全国石刻艺术馆之最。馆内收藏了近600件套汉、宋、明、清和近代以来共二千多年时段的石刻艺术珍品,它们大多出土自泸州市北部的丘陵地区,其中国家珍贵文物即国家三级以上文物就有256件。

泸州市百子图文化现象历史悠久,与中国唐宋以来的婚姻、多子等文化心理息息相关,蕴藏了泸州人民的历史智慧、文化脉络、民风民俗与精神世界,小可慨揽思想风貌,大乃至汉民族的认同自尊。1984年泸州市人民政府将其定为泸州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泸州市人民政府41号文《泸州市人民政府批转市文化局关于划定百子图滴乳岩石刻题记等三处文物保护范围的报告的通知》将百子图、滴乳岩石刻题记的保护范围划定;1991年10月,百子图部分遗迹被转移到市博物馆和龙马潭的洞宾亭;1997年颁布的《沪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提到了龙透关——百子图历史性地段的保护规划措施。

二、历史文化遗迹被破坏以及其背后的文化精髓灭亡的原因

历史文化遗迹被破坏以及其背后的文化精髓灭亡的背后是有多方面的因素存在的,常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自然灾害:地震、洪水、风暴等自然灾害是一种无法避免的因素,可能会对历史文化遗迹造成破坏。
  2. 战争和内乱:战争和内乱也是历史文化遗迹被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冲突地区,历史文化遗迹常常成为目标或受到波及,导致其被毁坏或严重受损。如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无数稀世珍宝毁于一旦,我国文化遭到严重冲击,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3. 人为破坏:有些人可能会故意破坏历史文化遗迹,比如旅游时搞怪的游客攀爬、涂鸦等行为。同时还有不法分子盗取文物,私自倒卖文物等破坏行为。
  4. 资金和资源不足:保护历史文化遗迹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资源,缺乏充足的资金和资源可能导致文化遗产无法得到及时维护和修复。
  5. 过度开发:在城镇化浪潮和产业园区大量建设的背景下,部分历史文化遗迹在开发进程中可能被夷为平地或者遭到拆除,造成了不可逆的损害。
  6. 现代化和社会进步:在面对新兴技术和新思想的浪潮下,人心愈发浮躁,逐渐形成了追名逐利的风气,人们可能会选择放弃一些传统历史文化精髓,加之受到外来文化的干扰,从而产生对本土文化的不自信,去接受其认为“先进、前卫”的思想和技术,忽视了传统文化精髓的内涵和价值。

三、历史文化遗迹保护与发展的对策

(一)出台有效政策,完善法律规范。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需要政府和社会其他力量精诚合作,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与社会民间组织的交流,根据历史文化遗迹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出台相应的政策,在发展中寻保护,在保护中求发展。同时要完善法律规范,加大破坏历史文化遗迹的违法成本,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从源头上降低人为破坏历史文化遗迹的犯罪率。

(二)优化保护体系,创建创新机制。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不能仅限于当前所拥有的一套保护体系,要在发展中创新,创建创新机制。其一,创建创新性经营体系,加强对外合作的力度,将现有的历史文化遗迹景点进行创新改革,确保能最大化的发挥历史文化遗迹的旅游价值。其二,完善专业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聘用具有专业知识素养的人才对历史文化遗迹进行管理,满足当前我国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要求。其三,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打造相应的特色品牌,整合相关旅游资源,提升旅游服务的质量水平。

(三)强化遗迹宣传,创新产品开发。历史文化遗迹保护,需要创新宣传方式,牢牢把握自媒体的主流趋势。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一方面注重遗迹本身的保护,另一方面要与新兴科技相结合加强宣传,吸引流量。例如我们可做好历史文化遗迹的文旅产品开发与不同潮流品牌合作联名,打造“贯穿古今”的文创精品

总之,对于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与发展,我们还需要更加深入的进行调查研究,不断探寻更好的保护机制,以求最大化的保护历史文化遗迹不被破坏,守住民族的“根”与“魂”,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作者简介:

廖禄铭,四川警察学院,学号2110102017

李晓梅,四川警察学院基础教学部教授,本项目指导教师

颜莉丽,四川警察学院,学号2110102005

备注:本文系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发掘文化遗迹,汲取文化精髓》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202212212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