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逻辑、价值意蕴和实践进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12
/ 3

高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逻辑、价值意蕴和实践进路

范雨佳

(河北师范大学  河北石家庄  050000)

摘要:新时代高校发挥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意义重大,是建设教育强国的一项灵魂工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要求。高校作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要从发挥思政课主阵地作用、宣传教育引领、社会实践教育以及制度建设等方面深刻把握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问题和具体特点,对于加速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的落地生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逻辑;价值意蕴;实践进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思想道德基础,具有极大的引领作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核心价值观党的十九大报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十四条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之一,并将培育时代新人作为其基本内容,实现了价值培养目标具体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并提出了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1]的时代课题。因此,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的落地生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高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逻辑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然要求

任何创新的、自主开展的实践活动都需要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2]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源泉,也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发展是从低级向高级不断演进的,任何一个阶段,既是一个与其他阶段不相同的历史阶段,又是整个人类历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即阶段性和整体性的统一[3]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能够为高校发展和立德树人坚持正确方向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科学性、与时俱进的时代性、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实践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成功的理论基础和保证,反过来也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高校通过帮助师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进而提升他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认同感。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源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包涵的中华民族特有的优秀精神品质,是我们民族延续血脉生生不息、团结奋进战胜灾难的精神力量。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主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展示出的责任与担当、爱国主义精神和努力奋进思想,对于高校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引导和示范作用,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爱国主义热情,从而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责任和时代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承载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相互呼应,高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学、科学研究、校园文化等方面,能够转化成学生自觉的价值追求。另一方面,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无疑与高校学生的理想信念紧密相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起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大学生要牢固树立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是引领新时代大学生投身为人民利益而不懈奋斗征程中的思想航标,也是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生动实践的思想指南。总之,高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培育既是培养高校学生理想信念的具体举措,也是提升高校学生担当新时代民族复兴责任的客观需要。

高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意蕴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构筑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和主力军,其道德修养和文明素质某种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中国发展的前途和命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因此,高校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1]我国教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其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文化人、以德育人,需要明晰的首要问题就是要以何种文化树人、以何种道德育人。“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这要求我们高校教师要以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目标,大力弘扬社会主义的道德文化,用优秀的道德文化浸润学生,用先进的教育理念锻造学生,持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社会主义道德文化的高度凝练,其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分别概括出社会主义中国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反映出全党、全社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的价值共识。因此,宣传好、培育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程度,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入脑入心,是当前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由之路。

(二)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需要

新时代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国际间交流与合作也愈加频繁,致使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西方价值观渗透等影响下呈现出日趋多元化态势。高校学生正处于处于“拔节孕穗”的重要时期,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意识形态领域既有昂扬向上的主旋律和和谐的伴音、和声,也有喧嚣刺耳的杂音、噪音,思想领域存在着红色、黑色、灰色三个地带[5]高校学生只有保持清醒的思想认识,才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的新征程中行稳致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6]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高校用以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坚守主流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重要内容

(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要之举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到2035年要把我国“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全会作出了“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部署安排。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当代中国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价值引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求党和政府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在国内的大发展、大繁荣,大幅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其前提要求要以教育引领为抓手,用先进的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凝聚社会共识,最大限度地提升国内民众的道德文化修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现代性转化的优秀成果,既符合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价值理念,同时也符合中国民众对“真善美”的价值理解与追求。高校学生是当前中国社会中的重要人群之一,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青年大学生进行价值认同教育,有利于在最大范围内凝神聚力、汇聚共识,落实当前“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新时代高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高等教育办学理念,内在要求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第一位贯彻高校教育教学始终。高校作为培育时代新人的主阵地,要积极拓展渠道来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培养什么样的价值观”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紧密结合起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青年价值取向,发挥出其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促进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7]一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堂的教学过程当中,在耳濡目染的环境中进行熏陶,帮助大学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坚毅的人生品格、远大的理想追求和深邃的哲学眼光,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探寻人生真理,感悟做人做事的学问,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二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教材。加大力度整合通识课教材资源,尝试构建与本校实际相符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材,紧紧围绕国史、近代史、党史来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提升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知。三是要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思政课教师的传统文化知识修养,提升思政课教师的育人底气思政课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表达力和阐释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涵准确传递给学生,从而实现以文感人的效果,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的情感认知。

)优化教育载体,加大宣传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和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8]开展多渠道宣传教育。一方面,充分借助微博、微信、校园网站等新媒体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到学生中,如拍摄微电影、制作含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情包、微信公众号、开展微博话题等,增加吸引力,传播正能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让学生主动加入主流价值观传播队伍。二是树立榜样模范。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一方面,高校要充分发掘身边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的模范教师、优秀学生以及保家卫国的英雄人物等,利用宣传栏、广播、校刊校报、宣传册、海报和教学案例等平台和方式,营造崇尚道德的良好氛围。三是高校要深入开展各类道德宣传学习活动,例如学习道德模范活动、主题党日活动、评选活动和表彰活动等,引导学生在工作、学习、生活中以榜样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真正做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于行。

(三)开展社会实践教育,夯实育人基础

高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不断丰富创新实践活动形式。一是结合党和国家重要节庆日、重点时政等推进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史的宣传教育,通过组织开展社团文化、志愿服务,举办不同类型的文化活动,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依托本地红色资源,建立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红色教育活动,比如组织学生参观传统文化展览馆、民间艺术展厅、历史名人纪念馆、文化遗址公园等,通过参观与学习,使大学生在思想上更加认同社会主义价值观厚植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坚定理想信念,在见人见事见精神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

(四)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长效机制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靠思想教育、实践养成,而且要用体制机制来保障。一方面,制定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和具体实际情况的的大学相关规章制度,如考核制度、表彰制度、惩罚制度、礼仪制度和学生守则等。通过这些制度的制定,形成规范人们言行的校规校纪、班规班训和学生组织规章制度等,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成全校师生的共同行为准则另一方面,要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保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思政教育相结合,从制度层面保障高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化、规范化,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落地”。

参考文献: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17(1).

[2]李世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论: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视角[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6: 257.

[3]方晓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与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逻辑关系[N].精神文明报,2019-01-23(4).

[4]陈宝生.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N].人民日报,2020-12-23(09).

[5]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J].求是.2018-09-16.

[6]宋志春.思想舆论领域“三个地带观”研究[J].青年时代.2020(6).

[7]杨延圣,徐卓瑶.加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着力点[N].浙江日报,2019-11-25.

[8]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作者简介:范雨佳(2002.6-)女,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