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红楼梦》人物形象鉴赏课的教学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13
/ 2

谈谈《红楼梦》人物形象鉴赏课的教学设计

罗昌娟

凉山州民族中学  

《红楼梦》整本书的教学是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热点、难点。本书人物形象众多,各具特色,塑造手法丰富,一时之间展开人物形象的教学既是自由的又同时是困难的。我提出几点建议,抛砖引玉,供大家探讨。

首先,尊重文本,致敬作者。教学设计的第一道坎是人物形象的选取。爬上这道“坎”在于聚焦主要人物。给出这个“平常”建议,是因为选取的标准仅仅是作者曹雪芹对于人物已经做了评判。教师个人好恶、专家的褒贬作为教学取舍的标准是否不太妥当呢?我也见到过一些特别的教学设计,选择了比较次要的人物,如贾珍,研读方向也比较艰深,如贾珍的死因是谋杀,与通识化相违背,其教学后师生反响并不理想。

人物形象的教学基于文本是很重要的,是众说纷纭的红楼教学不走入歧途、迷途的定海神针。整个教学设计活动纷呈、热热闹闹,但若是缺乏文本阅读的加持,免不了被质疑是研究关于《红楼梦》各方学说,而非是研读《红楼梦》。研读《红楼梦》,关注学生的阅读指导。

《红楼梦》人物形象鉴赏教学建议走“大道”(主要人物、主要特征),精耕细作,巧妙布局。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有一种挑起盖头来的美妙体验。

其次,解读《红楼梦》固有的文化环境和伦理语境。

学生梳理并理解宝玉相关的主要人物的情感关系,分析贾宝玉的青春困境,总结出红尘不利于安放青春的因素:重仕、重礼、轻情。解读出这个传统经典固有的文化环境和伦理语境,利于深入理解宝玉的人生悲剧。另外,从儒释道的角度解读出当时文化环境和伦理语境也是很好的角度。

注重共时语境创设,回到“历史现场”。

设计和宝玉乘坐红尘号列车,安排接站人的问题促使学生以文本中人物的角色进行体验和抉择,到林黛玉身边,帮她避免爱情悲剧的做法可以有哪些,预期效果怎样。参与到文本内容的选择和冲突之中,实现由“旁观”到“移情入境”的角色转换,从而提高理解的质量。

值得注意的是,抓人物“笑”、“哭”的移情体验设计已经有泛滥之势。一次省级赛课,我转换了几个会场,发现参赛的同仁们都有做这个设计,一个班的学生接连体验了两三节课的“笑”、“哭”,效果不可名状。小切口的巧妙感被冲淡得什么都不剩下。

再次,注重历时语境创设,加强对《红楼梦》的理性思考。

《红楼梦》的经典化是一个不断阅读、阐释、提炼的过程。面对包容开放、资源丰富的传统文化作品,加强理性思考、激浊扬清方能不失偏颇。

“宝玉与黛玉哪些方面心心相印?贾母厌弃黛玉的原因是什么?”“出了家的宝玉是否六根清净、了无牵挂?”等问题导向文本、挖掘出答案,能加强理性思考、激浊扬清。许多学生反馈到自己之前对文本的固有认识多是后代读者、研究者的说法,通过阅读原文,方知道有理解不全面的地方、错误的地方。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查阅后代读者、研究者的说法出现的时代及时代文化伦理环境。把握好这个动态的“历时语境差”。

“阅读文学文本,由贾宝玉形象延伸到文学史中叛逆青年形象。”关联多个文本《游园》《家》《青春之歌》,运用整合策略在历时纵轴上梳理其发展脉络,分析不同时代背景所酝酿出的作品间存在的内在关联,运用比较策略进行思维训练,通过对多文本进行多向比较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激发学生的读者意识,在把握历时语境的文本解读过程中对传统作品作出理性思考。

最后,在识记、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创新六个层次能力可以开展的设计方式尽量丰富。识记层面:记住、识别、命名、排序、指出、定义、描述、列举、配对、标签、辨认。理解层面:分类解释、总结事宜、识别、说明、分类描述、表达、概括、举例、翻译。运用层面:表演、计算、选择连接、操作、绘图解决、预测、说明更改、演示练习。分析层面:分析、分类、对比、区分、推测,安排时间,建议检测、实验调查,改变画图。评价层面:辩论、评价、批评、论述、评估、判断、重视、选择、排名、回顾、预测几率。创新层面:组合续编、改编改写、写作、创造发明、重构、总结安排、重新开发。

尝试为《红楼梦》设计一款人物主题文创产品,你会设计什么?描述你的产品,并说明设计意图。可以是印制人物金句的手机壳,如贾宝玉的“你放心”“只不要拿它出气就好”,林黛玉的“呆雁!”或者名场面、表情包;为人物主题日历画面题写文字等等。

教学设计流程:情景先行(话题先行):把传统的导入植入具体、实用情景。专题目标(主题引领):主题明确,逻辑清晰。我思我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下意识、情景意识。创新活动:关联意识、创新意识等。量化评价:注重反馈,思维发展与审美提升,“读写一体”,作品的生成是评价学习结果的有效指标。学习的开展,也要始终把过程性的言语产品和结论性的言语产品生成作为评价指标。

目前存在的问题:经典教学如何能吸引学生(本质问题),融合高考(未有定论),提升教师素养?整本书阅读教学突出整体性,探究人物形象、主题,学生还有兴趣读原文吗?一定坚持先读文(整本书通常阅读不完),后开课探究。探究时多留下思考空间,提问时注意问题的开放性。群文阅读如何建群,跨文本、跨媒介的阅读活动怎样才能更好地与考试结合?

总之,《红楼梦》作为经典作品,承载着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和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任务,其价值指向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共融,有助于发挥语文课程培元铸魂的作用。如何高效教学,并将其输入青少年的主体生命,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还需广大教师作更深入的探索。

《红楼梦》人物形象鉴赏课的各级各类教学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相信更多的设计理念、教学经验会如繁花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