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日本唐样建筑开间尺寸的相关手法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14
/ 3

决定日本唐样建筑开间尺寸的相关手法研究

晏钰1,何宇丰1,黄硕2*,,(通讯作者)

1.湖南工业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湖南株洲,412000

2.南宁市建晖监理有限责任公司,广西南宁,530000

摘要:中日两国自唐朝以后,建筑上的交流逐渐演变成民间交流。且日本在文化国风化运动后引进中国宋元建筑时,自然而然地融入了一些本土的做法以及审美。为了进一步对中日两国宋元时期古建筑作对比研究,逐例分析日本十四至十六世纪的代表性现存实例的开间尺寸与铺作间距,以及与檐椽间距之间的建筑手法。同时分析这个时期日本唐样建筑的开间尺寸手法与中国宋元时期古建筑之间的相关性与相异性。十五世纪初期之前,两种建筑手法并存,之后开始融合并逐渐成为唐样佛殿的代表性建筑手法之一。

关键词:唐样建筑、开间尺寸、铺作间距、檐椽间距、建筑手法

前言

日本的古代到近世时期的[1]建筑中有三大建筑样式,和样、唐样(又称禅宗样)和大佛样(又称天竺样)。其中,和样是从平安时代继承发展而来的建筑样式,大佛样是在东大寺重建时,采用的一种吸收了中国宋代南方建筑特点而形成的建筑样式。唐样则是稍晚于“大佛样”引进的一种建筑样式。关口欣也博士认为,禅宗建筑的原型为南宋末期到元代的浙江一带的五山建筑[2]

在唐样的佛殿中,其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手法之一,是在两柱之间架设与柱头铺作相同的补间铺作,次间与当心间的尺寸比例为0.67。一般当心间架设两朵,次间架设一朵补间铺作,并等距架设。另一种唐样的代表性建筑手法,是日本传统建筑书籍《平内传书》中提到的,先确定当心间的开建尺寸后确定檐椽数,再确定次间的檐椽数,由此确定建筑的开间尺寸。

宋代的《营造法式》在殿阁开间部分提到“若逐间皆用双补间铺作,则每间之广丈尺皆同,如只心间用双补间者,加入心间用一丈五尺,则次间用一丈之类,或间广不匀,即每补间铺作一朵不得过一尺”,并规定补间铺作的数量并等距铺设。而上述第二种将檐椽等距铺设的建筑手法,需建立在檐椽平行铺设的基础之上,中国传统古建筑均是放射状铺设。因此,无论是将铺作还是檐椽以相等的间距架设,在宋元时期的中国建筑上都没有得以体现。

本文基于十四世纪初期至十五世纪前期,日本的唐样现存实例的分析,探讨两种建筑手法的出现及发展趋势。研究日本在与古代中国断交之后,引进中国建筑时对日本传统建筑所造成的影响以及将其本土化的部分。以此来充实中国宋元时期与日本中世时期的古代建筑交流中的对比研究。

1 唐样建筑的研究现状

学者伊藤要太郎提出,在江户时期的甲良系传输和平内系传书中分别提到了这两种唐样建筑的建筑手法。然而,伊藤学者所列举实例的建造年代有误,因此其得出的此建筑手法形成于室町时代这一结论并不妥当[3]

另一位日本学者关口欣也则提出了以下观点:

(1)在十五世纪后半期以后,以铺作间距为单位来决定开间尺寸的建筑手法成为主流。

(2)次间与当心间的开间尺寸比例在0.8以上的为和样建筑做法,而比例为0.75以下的包含了典型的唐样建筑。

其中,只有在第一条观点成立的情况下,典型的唐样建筑的次间与当心间的比例才是0.67,且必然会小于0.75。而将0.75作为分界线的原因却不甚明了。

由此可见,从江户时期开始便总结了两种关于决定开间尺寸的建筑手法,但学者们分析得出的结论并不妥当。因此,两种建筑手法的出现时间,以及发展趋势还有待研究。

2 现存实例的个例分析

本文所研究的十四栋唐样建筑现存实例见表1

表1 十四栋现存唐样建筑基本信息

序号

建筑名称

建造年代

地理位置

平面形状

当心间尺寸

次间尺寸

1

永保寺观音堂

1314年

岐阜县

正方形三开间带副阶

2.27米(7尺5寸)

1.82米(6尺)

2

功山寺佛殿

1320年

山口县

正方形三开间带长方形副阶

3.51米(11尺7寸)

2.36米(7尺8寸)

3

善福院释迦堂

1327年

和歌山县

长方形三开间带副阶

正面:3.33米(11尺)

进深:3.64米(12尺)

2.12米(7尺)

4

永保寺开山堂

1352年

岐阜县

外阵:正方形三开间

内阵:凸字形三开间

2.35米(7尺7寸4分)

1.58米(5尺2寸3分)

5

普济寺佛殿

1357年

京都府

正方形三开间无副阶

2.45米(8尺1寸)

1.64米(5尺4寸)

6

神角寺本堂

1369年

大分县

正方形三开间无副阶

2.44米(8尺4分)

2.13米(7尺4分)

7

玉凤院开山堂

室町时代中期

京都府

正方形三开间无副阶

3.51米(11尺4寸9分)

2.37米(7尺8寸3分)

8

安国寺释迦堂

室町时代中期

广岛县

正方形三开间无副阶

3.65米(12尺5分)

2.43米(8尺3分)

9

圆觉寺舍利殿

室町时代中期

神奈川县

正方形三开间带副阶

2.24米(7尺4寸)

1.67米(5尺5寸7厘)

10

正福寺地藏堂

1407年

东京都

正方形三开间带副阶

2.43米(8尺2分8厘)

1.72米(5尺6寸8分7厘)

11

安国寺经藏

1408年

岐阜县

正方形三开间带副阶减柱结构

2.13米(7尺4分)

1.75米(5尺7寸8分)

12

佛通寺含晖院地藏堂

1411年

广岛县

正方形三开间无副阶

2.7米(8尺9寸1分)

1.97米(6尺5寸)

13

清白寺佛殿

1415年

山梨县

正方形三开间带副阶

1.96米(6尺4寸8分)

1.31米(4尺3寸2分)

14

洞春寺观音堂

1430年

山口县

长方形一开间带副阶

正面[4]:2.29米(7尺5寸6分)

进深:2.14米(7尺7分)

1.73米(5尺7寸)

(1)永保寺开山堂和观音堂

开山堂由内阵和外阵两个部分组成。其中主要是外阵采用了唐样的建筑手法,因此本文只探讨外阵。外阵不设副阶。次间与当心间的尺寸比例为0.676。当心间的斗栱间距为0.78米(2.58尺),而次间的斗栱间距为0.79米(2.615尺)。从图1可以看出,外阵的檐椽从当心间开始呈放射状。因此,以檐椽间距为单位决定开间尺寸的建筑手法也不成立。

永保寺开山堂外阵仰视图

图1 永保寺开山堂外阵仰视图

永保寺观音堂的次间与当心间的比例为0.8[5](图2),但并未使用补间铺作和檐椽。因此,两种决定开间尺寸的建筑手法均未使用。

永保寺观音堂平面图

图2 永保寺观音堂平面图

(2)功山寺佛殿

    次间与当心间的尺寸比例为0.67,铺作间隔均为1.18米(3.9尺)。副阶采用了平行椽。当心间的椽数为24,次间为16,檐椽间距约为0.15米(0.4875尺)。因此,此佛殿同时采用了两种不同的建筑手法。

(3)善福院释迦堂

此佛堂的平面成纵深的长方形。正面次间与当心间的比例为0.636,侧面的比例为0.58,次间的开间尺寸均相同(图3)。檐椽采用平行椽形式,正面当心间的椽数为22根,侧面为24根,次间均为14根。椽间距都是0.1515米,即5寸的整数值。由上可见,此佛堂只采用了将檐椽以0.15米的整数间距架设之后,再决定各开间尺寸的建筑手法。

善福院释迦堂平面图 001

图3 善福院释迦堂平面图

(4)普济寺佛殿

   此佛殿为三开间,没有架设副阶(图4)。次间与当心间的尺寸比例为0.67。铺作间距均为0.82米(2.7尺)。檐椽以扇形排开。因此,普济寺佛殿只采用了以铺作间距为单位决定开间尺寸的建筑手法。

普济寺佛殿正面

图4  普济寺佛殿正面

(6)正福寺地藏堂

从外观上来看,几乎与圆觉寺舍利殿一致。其次间与当心间的比例为0.71。檐椽数量分别是24条和17条(图5),间隔均为0.1米(0.3345尺),成等距排列。因此,推测此佛殿只采用了以檐椽间距为单位来决定开间尺寸的建筑手法。

正福寺地藏堂上层仰视图

图5 正福寺地藏堂上层仰视图

(6)清白寺佛殿

次间与当心间的比例为0.67,设有补间铺作(图6)。副阶的檐椽以平行的形式排列,檐椽间隔均为0.33米(1.08尺)。因此清白寺佛殿同时采用了两种建筑手法。

清白寺佛殿正面

图6 清白寺佛殿

综上可以看出,次间与当心间的尺寸比例接近于0.75的,因洞春寺观音堂实际构造上只有一开间,所以只有圆觉寺舍利殿一例。然而洞春寺观音堂并没有使用两种建筑手法中的任意一种,因此,将此比例作为唐样建筑的分界线并不妥当。

3 两种建筑手法的发展情况

3.1 以檐椽间距为单位的决定开间尺寸的建筑手法

上述使用平行椽的六个例子中,神角寺本堂采用的是非正规的和样建筑手法,而安国寺释迦堂的檐椽排列非常稀疏,且与铺作有密切联系,不属于常规的平行椽铺设手法。因此,本文不对此两例进行详细分析。其中,功山寺佛殿的建筑年代最为久远。然而通过以下三个细部构造的对比,推测其殿身与副阶之间存在一定的建造年代差:

其一,殿身与附阶的阑额出挑部分。如图7、图8所示,殿身部分从上往下第一笔部分较短,倾斜度较缓慢,旋涡纹较小,雕刻深度较浅,装饰性上弱于副阶阑额的出挑部分,不似同一年代的构件;

其二,副阶的海老梁(像虾背形状的梁)的一端刻有的漩涡纹在十六世纪以后才应用于梁上(图9)。

其三,在《国宝功山寺佛殿修理工事报告书》中提到,发现有与现在长方形平面不相符的正方形平面的台基。而在殿身的金柱上部有发现“此堂元应二年卯月五日柱立”[6]的字样。

因此,可以确定的是殿身建于1320年,而副阶可能为十六世纪以后的重建。无法确认此殿在建造之初便采用了这种建筑手法。

图7  功山寺佛殿殿身阑额出挑部分

图8 功山寺佛殿副阶阑额出挑部分

图9 功山寺佛殿副阶部分的海老梁

同在山口县的神社平清水八幡宫本殿[7]的当心间为1.68米(5.54尺),次间为1.6米(5.28尺)。两间的檐椽数均为10根。因此,此种建筑手法在十四世纪前期的山口县地区尚未得到普及。另外,虽然正福寺地藏堂采取了此种建筑手法,然而同年代的圆觉寺舍利殿并未采用。且两者均在幕府所在的政治中心附近。由此推测,在十五世纪初期,此种建筑手法还未成为唐样建筑的标准之一。

3.2 以铺作间距为单位来制定开间尺寸的建筑手法

十四栋现存实例中,除使用了特殊平面构造的安国寺经藏和洞春寺观音堂以外,架设了补间铺作的共十一例。而使用了此种建筑手法的仅四例,占比不到40%。未将铺作等距铺设的实例与之建造年代相距不远。可以推测,至少到十五世纪初期为止,部分唐样建筑虽然采取了此种建筑手法,但尚未成为主流手法之一。

清白寺佛殿殿身和副阶当心间的檐椽分别为12根和6根。前者较后者更细,前者架设在铺作中心线的的两边,后者架设在铺作的中心线上(图10)。两者的檐椽间距分别为0.16米(0.54尺)和0.33米(为1.08尺)。若将两者的间距和做法相统一,则副阶最两端的檐椽位置更靠近角椽0.16米(0.54尺)。由于是檐椽是平行架设,椽身变短,构造变得更不稳定。因此,推测在建造当初,有意将副阶与殿身使用不同的檐椽以及架设手法,以确保檐椽能够等距铺设。

综上所述,十四栋现存实例中,同时采用了两种建筑手法的仅功山寺佛殿以及清白寺佛殿。然而前者的副阶建造当初的情形不明,无法推断其是否在建造之初就采用了两种建筑手法。清白寺佛殿则有意同时使用两种建筑手法。可见在十五世纪初期,已有将两种建筑手法融合的趋势。

4结论

通过分析十五世纪初期以前的十四栋唐样建筑现存实例,得出了以下结论:

(1)以檐椽间距为单位来决定开间尺寸的建筑手法,出现在十四世纪初期。之后正福寺地藏堂虽然有使用此种建筑手法,但建筑形式和地理位置都相近的圆觉寺舍利殿则未采用。因此,直到十五世纪初期,这种建筑手法并没有成为唐样建筑的标准之一。

与之相比,中国古代建筑的檐椽一直以放射状的形式铺设,无法使用此种建筑手法。平行椽在日本将唐朝建筑本土化后随着和样建筑一同出现。因此,此种建筑手法是在引进宋元建筑时,受和样建筑影响本土化的结果之一。

(2)以铺作间距为单位来决定开间尺寸的建筑手法,在宋代的《营造法式》中并没有明确规定。虽然在十四世纪初期已有使用实例,但仍有部分唐样建筑即使采用了补间铺作,也不将之等距铺设。使用此种建筑手法的佛殿其当心间与次间的比例定为3:2,这为之后成为唐样建筑的代表性建筑手法奠定了基础。

(3)无论是第一种还是第二种建筑手法,在十四栋现存实例中所占比例均不高。有意将两种建筑手法融合的仅清白寺佛殿一例。由此推断,十五世纪初期之前,两种建筑手法相机出现,但均未称为唐样建筑的主流建造手法;十五世纪初期之后,两种建筑手法开始融合,并逐渐成为唐样建筑的代表性建筑手法。

图片来源

图1-图2:参考文献[5]

图3:参考文献[7]

图5:参考文献[9]

图7-图9:参考文献[6]

图4、图6:作者摄影

表1:作者整理

参考文献

[1] 太田博太郎,日本建筑史序说[M],彰国社,1947.

[2] 伊藤要太郎. 唐様建築の木割について[J],日本建筑学会研究报告,1951(16):430-433.

[3] 关口欣也. 中世禅宗様仏堂の柱間(1)[J],日本建筑学会论文报告集,1965(115):44-51.

[4] 李诫,营造法式[M],重庆出版社,2018.

[5] 公益财团法人文化财建造物保存技术协会,国宝永保寺开山堂及观音堂保存修理工事报告书[M],真阳社,2012.

[6] 文化财健康保存技术协会,国宝功山寺佛殿修理工事报告书[M],真阳社,1985.

[7] 和歌山县文化财研究会,国宝善福院释迦堂修理工事报告书[M], 株式会社便利堂,1974.

[8] 神奈川县教育委员会,国宝圆觉寺舍利殿-修理调查特别报告书[M],睦印刷工业株式会社,1970.

[9] 东京都东村山市史编纂委员会,国宝正福寺地藏堂修理工事报告书[M],大塚巧艺社,1968.

[10] 重要文化财洞春寺观音堂修理工事委员会,重要文化财洞春寺观音堂修理工事报告书[M],彰国社,1951.

作者简介:晏钰(1990.06-)女,汉族,湖南株洲人,湖南工业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人文学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一般项目:宋元时期古建筑与日本唐样建筑的比较研究项目编号:(20C0616)


[1] 本文提到的日本的古代到近世时期是指江户时代以前。

[2] 五山建筑:灵隐寺、净慈寺、径山寺、天童寺和阿育王寺。

[3] 安国寺释迦堂的建造年代推测来自于其堂内安置的木造佛像(1339年)。

[4] 从外观上看为三开间,此处的数据仅为外立面的当心间与次间尺寸。

[5] 当心间的现有尺寸为7.52尺,次间的现有尺寸为6.03尺,推测建造时采用的是7.5尺和6尺,即2.27米和1.82米。

[6] 元应二年为公元1320年。

[7] 从平清水八幡宫本殿的细部构件推测,其建筑年代为十四世纪中期,比功山寺佛殿稍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