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古诗词之美——《十五夜望月》的意境与艺术魅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14
/ 2

探索古诗词之美——《十五夜望月》的意境与艺术魅力

龙妍

冷水江市第四小学   湖南省 娄底市   417500

摘要:本论文以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该诗在意境营造和艺术魅力方面的独特之处。通过对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的分析,本文展示了王建如何通过《十五夜望月》这首诗表达了对月亮的赞美、对人生的感慨以及对自然与人文的思考。

关键词:古诗词;意境;艺术魅力

前言: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深刻的人文关怀。在古诗词创作中,意境的营造和艺术魅力的展现是评价一首诗歌优劣的重要标准。     

王建于大和五年任光州刺史,唐朝时光州人家有在庭院种植桂花的习惯。中秋之夜,王闻桂花芳香,假桂花而寄托情思,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本论文将首先分析《十五夜望月》的意境营造,探讨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如何共同构建了一幅美丽的月夜图画。然后,本文将重点剖析《十五夜望月》的艺术魅力,揭示王建如何通过这首诗传达了对月亮的赞美、对人生的感慨以及对自然与人文的思考。最后,本文将对《十五夜望月》在古诗词研究领域的意义及影响进行评价。希望通过对《十五夜望月》的深入剖析,能够进一步挖掘古诗词之美,为当代人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古典文化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探索作者背景与诗歌基调的联系

王建于大和五年任光州刺史,唐朝时光州人家有在庭院种植桂花的习惯。中秋之夜,王闻桂花芳香,假桂花而寄托情思,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即课文中的《十五夜望月》。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一作“十五夜望月”。宋本《王建诗集》及《万首唐人绝句》题下自注:“时会琴客。”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之夜。

杜郎中是诗人的朋友,具体名字、生辰不详。从诗的原题来看,应是诗人思念朋友所作。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月夜图。前两句虽无“月”字出现,却处处可见月夜清幽冷寂。

二、意境的描绘、意境构建与情感抒发

   意境是古诗词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诗歌通过语言表达所创造出的情感氛围、画面感和心境,让读者在阅读中能够感受到特定的情感和氛围。《十五夜望月》这首诗通过巧妙的意境描绘和构建,成功地营造出了一种清冷、寂静、思乡的情感氛围。

1."中庭地白树栖鸦"的意境描绘:

这句描写了中庭月色和栖息在树上的鸦鹊。用简练的词语,创造了一幅月夜景象,地面仿佛覆盖了一层霜雪。通过"中庭地白"两字,传达了积水的透明和夜色的空明。"树栖鸦"则通过听觉来感知十五夜望月的景象,给人以静谧的感觉,将环境和情感融合在一起。(周邦彦《蝶恋花·早行》词有“月皎惊乌栖不定”句,就是写这种意境。)“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练,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全句无一字提到人,而又使人处处想到清宵的望月者。

2."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构建:

这句诗句将秋露湿润桂花的情景生动地描绘出来,带给人清新的感觉。通过"冷露无声",他使用“无声”来表达露水的轻盈,进一步强化了月夜的宁静感,这一句在情感层面和感官体验上都为读者带来了深刻的印象,传达出秋夜的幽寂和清冷。"湿桂花"则细致地刻画出露水的柔和触感,将人们带入清幽的秋夜之中。

宋之问《灵隐寺》“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这句诗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

3."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的情感抒发:

这两句通过描绘人们共同望月的场景,写诗人因自己望月而想到天下人皆望月,因自己的孤独想到天下人的孤独,因自己的怀人之情想到天下人的怀人之情,营造出一种深远的意境;在炼字上,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唐诗鉴赏辞典》录此诗,末句的“在”作“落”字。徐竹心认为,“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全唐诗》录此诗,“落”字作“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通过简洁的语言,他构建了深刻的月夜景象,并运用了意象和委婉的表达,使诗歌充满了情感共鸣和美的体验。这种精湛的艺术手法使诗歌在情感和意境上都具备了深远的内涵。

三、《十五夜望月》艺术魅力评价

诗人通过意象描绘和抒发情感的方式,创造了深邃的意境,将读者引入一种寂静、清冷、富有怀旧情感的月夜氛围中。这种艺术魅力体现在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以及意象的选取上,丰富了诗歌的内涵,文化传承,《十五夜望月》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关怀。这种思想和情感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被后世文人不断传承和引用。诗中的“十五夜”也成为中秋节——中国传统节日的象征,使诗歌与民俗文化相互融合。

该诗作为杜牧诗歌的代表之一,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广泛影响。许多后来的文人学士在创作中汲取了《十五夜望月》的灵感,借用其中的意象和情感,使其在后世文学作品中得到延续。

《十五夜望月》在古诗词研究领域中具有重要地位。研究者通过对其语言、意境、修辞等方面的分析,深入探讨了古代诗歌创作的美学原则和审美观念。这首诗也成为研究古代诗歌发展和变革的重要案例,以其深远的意境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古诗词领域熠熠生辉。通过对这首诗的探索,我们可以深刻地理解古诗词之美,以及其对人们情感和审美的感染力。

四、结论

通过对《十五夜望月》的意境与艺术魅力的探索,我们不仅能领略古代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创作手法,还能感受到诗歌作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的深厚魅力。这首诗通过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表达,成功地创造出了一个情感丰富、引人深思的诗意世界,它不仅仅是一首描写月夜的诗歌,更是一幅意境画,一幅情感的抒发,一首表达人类情感的音乐,正因如此,它不仅在古代诗词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地位,更在文学艺术中闪耀着不朽的光芒。

总之,通过对《十五夜望月》的探索,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古代诗歌的美妙之处。它引领我们走进一个充满意境和情感的诗意世界,感受到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也让我们更加珍视古诗词作为文学艺术的宝贵遗产。

参考文献

[1]罗才军.月明人尽望,秋思落谁家——《十五夜望月》解读[J].小学教学(语文版),2023(04):17-18.

[2]王建.十五夜望月[J].红蜻蜓,2022(26):14.

[3]王雅婷.诗歌鉴赏“三步走”——以《十五夜望月》教学为例[J].华人时刊(校长),2021(01):87.

[4]林夕.《十五夜望月》赏析(节选)[J].新语文学习(初中版),2011(0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