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摄像中的光线运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16
/ 2

电视摄像中的光线运用

陈哲峰

武汉电视台       430015

光线对电视摄像及视频技术来说至关重要,只有光线适宜才能保证摄像机正常运行及拍摄。通过对光线的不同应用,能够充分体现主题内容,进一步提高画面呈现效果。电视摄像及视频技术的主要内容便是对光线的合理应用。基于此,本文结合摄像工作相关经验,提出光线运用措施。

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观众对电视节目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这更需要摄像人员能够拍摄出高质量画面,加强对视频技术的运用,提高画面成像效果。在电视摄像及视频技术应用过程中,光线的合理运用十分重要。光线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拍摄效果,因此摄像人员应合理运用光线,以提高画面呈现效果,保证节目质量。

电视摄像中的光线运用

  1. 时间上的特征

从时间的角度来说,电视节目在播出的时侯为什么对同一人物或者景物跟现实的颜色却不一样,但是光源都是一成不变的,这就需要工作人员针对不同节目进行光色的调整,还要与影调和色调进行结合,通过对影像的调节和光色的改变的形式取得长期和动态化的影像节奏。

2.空间上的特征

室外拍摄的时候,电视工作者要根据拍摄物体方向的改变而改变,这就要求电视摄像工作者具备感知光线和光线造型的能力。在户外拍摄的过程中要根据时间和光线的变化时刻改变方向和角度。同时还应该对影调、光线架构和色调进行修正,从而让画面空间更加协调。

3.造型上的特征

从造型来看,有的电视节目排摄的时间比较长,画面具有连贯性,连续的画面对于光的要求就是不会随时发生变化。而物体跟随摄像机的移动、环境的变化会使光线对画面的造型功能发生改变,对拍摄的整体效果产生很多影响。

4.突发和不可预测的特征

电视台拍摄节目的过程中有很多突发的和不可预测的事情发生,作为电视摄像工作者,还必须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按照突发情况进行方位和画面的动态化手动调整,同时对光线的处理手法要得当,不同的独特角度画面的色调也是不一样的。为了产生视觉差异,要对层次感和空间感进行调整,只有这样才能进行拍摄对像的动态调整,拍摄出来的画面才更完美。

电视摄像中光线的现实主义运用技巧

电视摄像的现实主义光线运用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如光线的布控规则、照明集点准位置、光强度大小与角度如何都具有极强的选择性与标准,摄像师通过聚光灯的指向,可以引导观众的注意力。

照明在电视摄像的光线运用中一是个复杂的工程,无论是摄像机的运动还是被拍摄对象的些许变化,用光都会唯之变动。因此,摄像师在每次拍摄时,都要预先想到由于运动产生的色彩与画面的各种变化。不同的色彩、结构与形状都会吸收或者反射不同量的光,如处于景深的被摄主体中,由于景深的特殊性导致色彩杂乱、明暗效果不明显,画面就会显得平谈,不能产生强烈的层次感,没有深度感。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加上背光,前景可以加一些富有反差的成分,另外布上合理的现场光、效果会更加自然。

电视摄像及视频技术的光线属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遇到的光线大致可分为直射光线、散射光线和混合光线。灵活的运用好这些光线的不同属性,可以使摄像画面更加生动,有趣。

直射光线有明确的投射方向,能在被摄物体上构成明亮的部分和阴影部分以及投影,能强化被摄体的形状轮廓和质感。

散射光线照明均匀,光调柔和,能用光调描绘被摄物的形貌,没有明显的投射方向。散射光线,物体受光面大,被摄物体表面均匀受光,容易控制摄像机的宽容度。

混合光线则既含有直射光线,又有散射光线的混合照明,在实际拍摄中,这是我们经常遇到的光线。

光线在照射的方向上又分为顺光、侧光、逆光这三种光线形态,再加以细分的话可分为顺侧光、侧逆光两种不同的形态。另外还有垂直照射的顶光和脚光。

(1)顺光即是日常中的正面光,光源从摄像机方向射向被摄对象,其影子直接投在背光面而被隐去。被摄对像表面均匀受光,画面上看不到较暗的调子及由暗到亮的影调变化,能较好地表现景物固有的色。

顺光照明用来表现人物面部,能掩饰皮肤皱纹和松弛部分,使人物显得年青。顺光可使画面背景显得较为干净和明亮。

顺光照明由于不能通过光线形成影调变化,因而不适于用来表现物体的立体形态和表面质感。对被照明对像的立体感和空间感不强。

(2)侧光是指光源照射方向与摄像机镜头光轴成左右90度角时,被摄对象受光面和背光面各占一半,投影于一侧。被摄对像会形成由亮面到次亮面、明暗交界线、暗面和次暗面等一系列极为丰富的影调变化,层次感和立体感较强。

侧光不仅突出了物体表面的细微起伏和凹凸不平的变化,表面粗糙的物体在侧光照明下可获得鲜明的质感。

在场景布光中,用侧光容易得到明暗对比强烈、景物亮度反差较大的画面效果,在表现人物的全身形体动作时,侧光所形成的光影对比能加强人物动作的力度。

(3)逆光:逆光又叫背面光。当光源照明方向与摄像机镜头方向相对,并处于被摄对象身后时,被摄对象处在逆光状态。此时光源、被摄对象和摄像机形成了约为180°的水平角。除一条明亮的轮廓线外被摄对象正面看不到受光面,只能见到背光面。如被摄体是半透明或透明的,那么被逆光透射的被摄体在画面上会显得更加明亮,色明度大大提高。

逆光照明能突出在暗背景中的被摄对象的轮廓线条,形成暗背景、亮轮廓、暗表面的强反差画面。逆光还能增强画面的空间感。

当人物在逆光照明下,头发会出现闪烁的耀斑效果,增添画面的绚丽色彩。在生活中,逆光条件下的物体背光部分由于天空散射光和环境反射光的照明,并非是漆黑难辨或模糊不清的。逆光拍摄是一种丰富画面色彩、创新画面造型的有效手段。

(4)顺侧光是当光源处于顺光照明和侧光照明之间的角度上,即构成顺侧光照明。顺侧光条件下被摄对象大面积受光,小面积不受光,形成了较丰富的影调变化,物体的立体感和质感都能得以较好地表现。

顺侧光对于各类人物和各种物体都能得到比较理想的造型效果,是一种常用的照明光线,在摄影艺术中常用作主要的塑型光。

(5)侧逆光:侧逆光又叫后侧光。光源位于被摄对象后侧方向,即处于侧光照明和逆光照明之间的角度上。侧逆光具有逆光和侧光的特点,它使被摄对象一个侧面受光,大部分不受光,突出了对象的轮廓和形态,使其脱离背景而呈现出一定的空间感。

侧逆光使被摄对象表面特别是水平部分的质感得到突出的显现,低俯角度的侧逆光还会使垂直的物体留下长长的投影,使画面影调层次丰富而有变化。

(6)顶光:顶光是来自被摄对象的顶部的光线。顶光照明下,地面风景的水平面照度较大,垂直面照度较小,反差较大,能取得较好的影调效果。

在顶光条件下人物头顶、前额、鼻梁、上颧骨等部分发亮,而眼窝、两颊、鼻下等处较暗,嘴巴处在阴影中。但在自然光照明下,只要加以适当的补光和控制,不一定形成反常效果,有时还能表现出特定的环境氛围和生活实景光效。

(7)脚光:脚光是从被摄对象的底部或下方发出的光线。与顶光一样,脚光的光影结构也是反常的造型效果,与人们日常所见的日光和灯光照明相悖。

脚光可抵消顶光的阴影,起到造型上的修饰作用。脚光还常用以表现和渲染特定的光源特征和环境特点,比如夜晚的湖面反光,篝火的真实光效等。

电视摄像中光线运用的注意事项

光线的变化:工作人员在电视拍摄的过程由于随着时间的变化,现场的光线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光线的变化主要包括了光线的强度、光线种类以及光线的性质。电视摄像人员要充分了解掌握拍摄的内容,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的选择场景光线,进行色彩的还原。

色温的变化:电视摄像工作者在拍摄过程中会随时应用到白平衡调节色温,从而有效地进行彩色还原。色温的变化会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无论是人为因素还是自然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色源。拍摄一天中中午的色温最高,早上和傍晚的色温相对较低,而阴天的色温会高于晴天的色温。色温还会受到气压的影响,气压越高色温越高,反之气压越小、色温越低。工作人员可以在人工光源前加上透明的色彩,这样能有效改变光线色温。
 
    光线的巧妙设计:电视摄像工作者要想刻画出鲜明的物体形象营造出质感的拍摄效果,就必须科学合理进行光的设计。光线的设计直接关系摄像的最终效果,因此摄像人员要充分了解节目内容的需求,严格按照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光线设计。例如,拍摄时可以通过对人物主光和侧光进行亮度的照明对比,从而全面体现出人物的轮廓特点以及性格特点,摄像者要学会从生活中汲取灵感,要注重把拍摄内容深刻地表现在观众面前,得到观众思想的认同。

光线的运用在电视摄像中起着重要作用,就当前的电视摄像的发展对光线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光线对图像的运用就更为重要了,所以要求摄像人员应不断探索光线的运用方法,为人们呈现出更优质的影视画面。同时,电视艺术传递了丰满的情感,表现出强大的社会能量,因此要掌握好光线的灵活运用与方法使其在电视摄像中发挥出真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强 摄影画面构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王本玉 电视摄像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