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公园·学堂书院-----漳州一中高中部设计总结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16
/ 2

共享公园·学堂书院-----漳州一中高中部设计总结

陈艳萍

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福州分公司  350001

摘要:通过对一中文化和历史进行分析研究,并参照传统的“学堂书院”空间布局,试图重塑一种清新淡雅的书香氛围,从而使新校区体现百年名校的文化积淀和地域特色。与此同时,校园规划融入城市开放理念和现代校园空间特征,以接地气的“共享公园 + 学堂书院”的形式,融入城市,传承文脉,再现学堂书院的韵味。

关键词:文化传承;城市形象与城市规划相融合;绿色生态的城市共享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民众在文化、健身与科技等方面也有了更强烈需求,但现有资源却有些难以满足。城市中有大量的建筑,满足人们工作和生活各方面的需要,但因为人的生活节奏和行为规律,大部分建筑并不是全时应用的。如何提高城市建筑和空间的资源利用率,节约资源,减少浪费是我们城市建设的绿色生态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加快的城市化建设的脚步中,我国对土地和资源的利用程度也在逐渐的增加。近年来共享经济对闲置资源的充分利用给人们带来诸多的便利,这个概念受到大众的关注,随着其深入发展,必将在社会和经济的各个组成部分中占据重要角色教育作为国之根本,共享经济在校园中的惠及自然也是符合当下的社会实情。随着社会的发展,校园不再是现代社会中的象牙塔,广大的市民也渴望走进校园接受学校氛围的熏陶。

一、工程概况及地块规划条件

本项目为漳州一中高中部,建设项目位于漳州市西湖生态园中部。项目用地120396.31平方米。场地东北高,西南低,落差约13米。场地边界整体南偏东约30°,周边现状建筑群的城市肌理与此一致。

基地南临北环城路(宽度60m)和轻轨R3线,东临迎宾西路(宽度48米),北临前山南路,西临瑞京路。北环城路和迎宾西路均为城市主干道,车流量大,车速较快,噪音较大。同时规划轻轨R3线跨越北环城路,从场地南侧外经过,也存在一定的噪音影响。

二、设计指导思想

该项目作为漳州一中的高中部分校,与西湖生态园片区规划统一融合,突出鲜明的空间特色和浓厚的文化氛围,承载百年名校文化底蕴,融入绿色、智慧、智能、可持续校园理念。强调以下四方面的设计:

1与西湖生态片区的城市规划融合;

2面向九龙江、西湖的漳州西大门城市形象;

3绿色生态的城市共享+民生;

4百年名校的文化传承。

三、项目规划定位

漳州一中高中部作为西湖片区的重要公共空间,既是处在龙文区西大门的重要位置,又是西湖生态片区的重要节点。礼堂、体育馆、运动场是具有城市社交性功能混合的综合体,是核心区重要的城市触媒。我们提出共享公园+学堂书院的概念,将城市开放生态共享公园的理念与百年老校学堂书院的聚落特点结合,力求塑造一个具有文化传承与生态环境的活力空间,成为西湖片区现代生活中休闲娱乐学习的重要场所。

四、规划设计构思

1、片区规划解读和城市门户形象

基地位于片区公共生态绿轴上,用地西侧西湖为生态绿轴上重要的开放节点。南临北环城路(宽度60m)和轻轨R3线,东临迎宾西路(宽度48米),北临前山南路,西临瑞京路。是城市西大门形象视界和R3轨道交通形象视界。

本案的主入口位于场地南侧瑞京路上,面向西湖,营造了良好的校前区环境,主入口大门与城市道路之间设置绿化缓冲空间,形成校前入口形象广场。低矮的公共区临湖向东北方向区域建筑高度逐步增高教学区和宿舍区规划在轻轨噪音控制线以北且距离道路边界线大于80m,既营造书院内部的安静氛围 ,又能有效的延续西湖开阔的视觉,建筑与西湖生态景观相融合,形成一个和谐共生美丽画卷的城市门户形象。保证了绿轴、生态公园的连续性和沿湖景观视线的层次性。

2、文化传承与空间特色

新校区与老校区的相对位置直线距离约6.5公里,百年名校漳州一中的新时代新校园该如何文化传承?

“塘·湖”释义为面积不大的池子,泛指:四周高中间低而蓄水的区域。埕指房子正门前的私人或公共空地。如:门口埕。闽南农村建筑多为U形状,U口由漳州地域建筑的“塘”-“埕”-“厝”的设计理念引申至校园格局“湖”(西湖)-“园”(城市共享体育公园)-“院”(学堂书院),体现浓郁的漳州地域性。

学校总体规划借用基地内“一湖一谷”的天然格局,以学堂书院为中心构建东西向的礼仪景观轴和南北向的学习轴。礼仪轴串联九龙江、西湖、体育公园、书院、生活区,融入城市,传承文脉,再现学堂书院的韵味。学习轴串联普通教学、图书、教研办公、实验、艺术等校园教学功能,强化各教学功能的有机联系和共享。沿湖依次布置操场、礼堂、体育馆、行政图书楼、教学实验楼、宿舍生活楼等建筑,主要建筑围绕院落空间布置,建筑渐渐退在水光湖色和院落,形成一心两轴三片区的空间格局。

造型上沿袭漳州一中老校区及闽南传统地域特色建筑风格。总体布局考虑集中与分散的组织关系,以宜人的院落空间布局手法融合闽南传统建筑特色风格,各个功能组团围绕院落围合形成,有利于顺应地势,层叠错落。宜人尺度的院落空间,外有水景,内有庭院,室内外空间流动,营造书院式的学院氛围。环境中,与自然融为一体,和谐共生。

3、城市共享与区域开放性

   近年来校园的规划理念已经从传统的静止、刻板的校园规划向动态的、开放的校园规划转变,“开放式的校园规划” 作为一种新的校园设计理念。共享经济是2017年最具时代创新性和变革感的关键词,共享经济带来了不少便利也提高了资源利用率。随着社会的发展,校园不再是现代社会中的象牙塔,广大的市民也渴望走进校园接受学校氛围的熏陶。学校渐渐的由一个封闭的教育机构转向为一个多元开放的社会综合体。

项目以体育馆、礼堂、运动场、篮球场、排球场、车库等设施为核心的共享体育公园,场馆、车库在非教学时间段开放共享给城市,顺应绿谷融入西湖公园。同时考虑校内部主干路网与周边城市道路衔接,共用校园内部道路,并且设置公共步行通道,增加道路标识;结合零散用地及校园绿地,建设多处小广场,激活区域交往空间。对校园开放的时间进行明确,如:在工作日期间开放时段为12:00~14:00和19:00以后;法定节假日及学校寒暑假期间校园全天开放。使得城市空间和校园形成了共享模式。

4、交通分析

本着“生态慢行,以人为本,文化特色”的原则,将人车分行。车行流线:围绕校园及开放区域环行,引导车流进入校园地下车库,最大程度减小对人流的干扰。人行流线:将校园主要步行入口设置在校园东北方向,避免车流的干扰。

5、景观营造

对于外部环境:借景——观湖望江,对于内部环境:造景——造园围院。景观设计的整体出发点基于学校场所的独特性、教育性和独一无二的社会性,定位在一个能创造更多可能性的空间,考虑更多使用者的感受,运用自然的元素和材质表现校园空间的景观。每个学生在校园里的表现和成长都是不同的,这是因为校园室外空间提供了一个多样化的体验场地,这些可能是坐在教室里无法体会的,也不是由教师教出来的。空间的处理线条简约但有趣,让学生们从教室中走出来,走到自然中去,走到游戏中去,扔掉手中的游戏机,时光倒退也不错。

、功能布局

本项目含4栋学生宿舍、7栋教学楼、3栋实验楼、1栋艺术楼、1栋艺术楼、1栋行政综合楼、1栋体育馆、1栋礼堂及室外场地和相关配套设施。

、道路设计

  校园规划布局采用“共享公园 + 学堂书院”的形式,以学堂书院为中心构建东西向的礼仪景观轴和南北向的学习轴。“共享公园”即以体育馆、礼堂、运动场、篮球场、排球场、车库等设施为核心的共享体育公园,该公园面朝西湖,南北接西湖绿谷,背靠书院。场馆、车库在非教学时间段开放共享给城市,顺应城市绿谷融入西湖公园。“学堂书院”以行政楼为中心,图书馆、教学楼、实验楼共同围合出一个方形的院落,搭建出校园文化学习的骨架。

新校区主要设置三个出入口,其中西侧为主入口,北侧为次入口,东侧为人行出入口。主入口位于场地南侧瑞京路上,面向西湖,为营造良好的校前区环境,主入口大门与城市道路之间设置绿化缓冲空间,形成校前入口形象广场。

校园道路系统分三级设置,对学生主要活动区域进行车辆限制性通行。通过校园车行环道、步行干道和风雨廊道将校区各功能区进行有机联系,交通系统主次分明、人车分流,创造宜人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风雨廊串联校内功能,成为校园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场地内人车分流,车辆由入口顺接地下车库,以最短的距离,最小的穿越控制车辆在场地内部的行驶路径。地下车库建在地下一层,场地内车道满足消防车、工程车、救护车车等应急通行要求,平时限制通行。

、结语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学校的传统形象正在发生着变化,由一个封闭的教育机构转向为一个多元开放的社会综合体,学校越来越成为人们交流的舞台。良好的教育建筑应该是一个有文化意义的建筑,可以表达物质、艺术和精神三重含义的,它不仅应该反映的文化教育的基本特征信息、还应该作为教育和文化信息的载体。本文以漳州一中高中部设计为实例探讨了现代开放式学校的设计理念、场地布局和建筑风格。通过对一中文化和历史进行分析研究,并参照传统的学堂书院空间布局,试图重塑一种清新淡雅的书香氛围,从而使新校区体现百年名校的文化积淀和地域特色。与此同时,校园规划融入城市开放理念和现代校园空间特征,以接地气的“共享公园 + 学堂书院的形式,融入城市,传承文脉,再现学堂书院的韵味。做为一名设计师,我们能做的是尽量让每个建筑更好的为使用者服务,为城市的发展尽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葛林林.有机建筑与地域建筑的复杂性关联初探[D].大连理工大学.2011

【2】陈玉琨,杨勇博.中华名校管理集萃[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吴玉良,徐峰.打造自己的文化特质校园[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3)

【4】郭书胜.当代台湾中小学校园建筑及21世纪转型的新趋势[D].同济大学.2008

【5】戴志中.高校校前空间.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6】刘福智.景观规划与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