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移动互联网冲击下之传统媒体变革方向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17
/ 2

探究移动互联网冲击下之传统媒体变革方向

李春雷

摘要: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我国各行各业智能化水平的提升。在5G技术普遍应用,6G技术正在研发的背景下,人们通过移动互联网设备开展交流沟通,了解多方面的信息,获得更多的渠道与机会。因此,越来越多的人们乐于通过网络的图文、音频、视频来充实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从而提升整个移动互联技术的普及应用。基于此,传统媒体的竞争力正在逐步减弱,特别是各种创新媒体平台的出现,导致传统媒体的影响力缩减,市场占有率降低。那么,如何扭转这种局面,找到传统媒体改革优化对策?本文进行了探讨研究。

关键词:

移动互联网;传统媒体;新媒体;改革方向

移动互联网作为背景和平台,通过访问网络开展信息交流、传播,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应用最为广泛的网络行为。移动互联网的特性,使其无论从覆盖范围到传播内容,都给移动终端用户新鲜的视角,极大满足人们对信息的关注和需求。早期移动互联媒体,是将传统媒体内容直接搬到互联网平台上,使网络交流、传播更直接、便捷、广泛,随着移动互联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单纯复制粘贴信息发布的行为逐渐被淘汰,更多的新媒体创作者从原创内容出发,形成自身特有的内容与特色,逐渐形成新媒体内容创作生态。在移动互联网冲击下,积极寻求传统媒体变革之方向,是当前传统媒体面临较为迫切的问题。

一、移动互联与传统媒体之样态分析

从移动互联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样态分析,我们可以做出以下比较:

(一)传播时间效率之比较

传统媒体的内容发布和传播受到时间上的一定限制。例如电视、报纸、杂志等,特别是电视媒体,新闻和节目的每日播出时间段、节目时长、播出内容都会受到限制,这就使得内容传播存在延时性。网络媒体内容,因为移动技术的发展,可以全天候、不间断地随时发布消息,即便面对外在环境客观条件影响,只要网络覆盖技术到位,依然不会受到时效性的影响,例如新冠疫情期间,武汉市的抗疫情况,雷神山、火神山建设状况等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24小时直播,让大家关注动态,并实时掌握。

(二)传播内容权威之比较

网络信息在编辑之初,多以直接借鉴或挪用的方式进行,但随着国家对新闻内容审核越来越严格,人们对于新闻权威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发布各路信息的媒体人提出了更多要求,已经从随意“散播”到平台资源整合,权威人士评论、深度解读等多种形式信息发布,而这些特质和关注度,也成为网络媒体大V自媒体人流量体现。而不具备新闻采访权的网站媒体平台,通过召集群体评论、在线讨论等方式,也可以强化新闻信息的深入研究。

而传统媒体,作为党的喉舌,起到正确的舆论引导的作用,对于内容的分布,十分严谨,往往记者需要经过深入的调查,分析,并且方方面面的考虑,客观的传播给观众。

(三)传播技术手段之比较

传统媒体往往是单一的信息传播方式,报纸、广播,电视给予读者或观者的内容是单方面直接的吸收,权威、精良、长期的内容传播也容易形成了忠实的受众人群。网络媒体信息传播,从形式到内容更多样化,所谓的“分众”传播适合各类受众人群,较比单一传播途径更大优势。网络技术的发展还促进了不同形态媒体传播融合发展,我们今天所说的“融媒体”,各种传播方式的基础上,整合各自优势,优化自身特点,形成更加全面的融合型媒体。

(四)受众观念习惯之比较

受众观念的变化主要体现为:1.受众群体的习惯转变。受众从最初的单向接收内容到后来手持移动媒体,主动接收各路网路新媒体的信息轰炸。网络媒体随时观看,随时回复与评论,更为直接和便捷,促使受众行为接收信息途径的习惯发生变化。2.受众接收信息的观念也发生变化,从被动接收到主动参与的转变。互动,成为人们观看新闻、节目的重要表现,特别是对于热门信息,通过互动完全可以体现全民的关注度和态度,同时也可以随时掌握网络传播导向问题。从网络媒体传播发展可以看出,网民不仅是信息的接收者和反馈者,同时也可能是新闻的生产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网络新闻传播者的传播意向与行为。越来越多的新闻、微博、视频等评论更能引发我们的深思,或感慨、或反对,其热烈程度甚至超越新闻信息本身。“共动”是受众观的第二次飞跃。共动意味着受众在网络新闻传播中的作用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同时他们对于社会生活的干预能力也增强了。

从以上比较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传统媒体和移动互联媒体的几个主要区别,其优势和劣势。基于以上,那么,在移动互联网冲击下,传统媒体之变革又有哪些方向可以考量呢?本文认为有以下几个参考:

二、传统媒体变革方向之探析

(一)业务形态与生产机制从独立向融合发展

数字化发展的今天,媒体间的独立发展已经不能适应发展需求,其必然会通过媒介融合创新成为新媒体形式。在这个媒介融合中,从技术、业务内容、平台到市场、到行业,都会出现不同层面的融合特色和形式。其一,是以传播内容的融合,多媒体形式呈现为主,形成多媒体手段的融合。其二,则是对媒体平台的有机融合,这个平台从播报内容到形式,呈现出一种融合的状态,便于满足多类型、多需求客户,从而强化平台的综合性、全面性、整体性。由此形成专业的融媒体中心等形式,倡导“一口锅可以做八大菜系”的思路。基于此,传统媒体的转型和升级必须提上台面,甚至要开展深层变革,才能真正适应社会发展与需求。但是,在进行融合同时,也存在了一些弊端,对不少媒体形势而言,全媒体化始终不能形成特色,在新领域的影响力、关注度并没有全面提升,甚至由于运营不当损害了特色媒体形式的良好发展趋势,将特色埋没。

(二)体制变革从封闭走向开放

传统媒体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一种封闭的基调。同一个媒体内部,因分工缘故,各个部门之间也是条块分割,频道与频道之间,泾渭分明。与传统媒体不同,网络时代的媒体更愿意、更容易开展合作、创新、整合、优化,注重媒体间内部的重组和开放,在不断了解中创新形式,转变体制。其中,主流媒体在此方面做了很大的探索与尝试,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成立之初,整合三台资源,成立各垂类中心,如农业农村节目中心、军事节目中心、财经节目中心等,打通电视、广播、新媒体相关垂直领域资源,实现了真正的深度融合。同时,未来媒体竞争最重要的是人才储备的竞争,对于人才的引用应该打破旧有体制的刻板限制,借鉴互联媒体用人机制,加大合作,不拘一格用人才,积极引用内容创作优秀者,文化思想深厚者,注入到传统媒体平台内容创作上,使内容创作更加有个性,有特色,有竞争力。

(三)时空观念向移动互联网思维转变

移动互联背景下,所有的时间已经不再区分为黄金时间段和普通时间段,特别是广告业务的推广中,都以互联网客户的消费时间作为重要时间,以碎片化时间的行为,形成碎片化表达与思考。将消费者所需内容及时推出或奉送,从而准确把握消费者的碎片时间与需求,形成碎片化运营效率。因此,传统媒体在如何用好围绕地理位置数据、用户个性化数据等大数据应用服务资源方面非常值得探讨。同时,新闻空间逐渐向现场转移,更多的信息技术,还将更为生动、直接的画面传播到手机、大屏、电视、电脑等多个平台中,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促使观众给予更多的关注。

(四)数字技术全方位引用

当前,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注入新动能,为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带来广阔的新空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5G+4K/8K+AI”战略格局下,构建“云数智”技术体系,打造创新引擎。央视网在视频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持续发力,为多终端运营提供热点发现、指挥调度、内容生产、精准传播、用户运营、效果评估等全流程支撑。视频云方面,“网络视频数据库”存储超1470万条高质量视频数据,并通过智慧媒资系统对每条视频进行智能化标注,让内容数据产生多元化的价值,为宣传报道全链条提质增效。大数据方面,建成基于多终端产品、大规模用户的大数据平台,可实现全量数据采集、全流程智能辅助、全效分析挖掘,并具备每天处理100亿条数据的能力,是目前主流媒体中处理数据量最大和处理能力最强的数据平台之一。人工智能方面,持续推进“人工智能编辑部”建设,探索将人工智能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已推出涵盖智能采集、智能创作、智能生产、智能审核、智能运营等环节的一系列智媒化工具,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结 语:

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0年)》的报告中提到,为了落实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是顺应新发展阶段形势变化、抢抓信息革命机遇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加快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是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优先任务。

面临这样的国家战略,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传统媒体必须要及时转变、调整原有运营模式,通过与网络媒体等多种媒体形式的撞击、融合,推出创新媒体,在应用多种计算机技术同时,以客户需求为主,以消费者特点为主,推动传统媒体形式的发展与创新,如此勇于变革,方能促进传统媒体的良性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王怡. 媒体变革视域下传统电视新闻转型的路径分析[J]. 海河传媒,2022,(02):66-68.

[2]叶梦. 浅谈传统媒体记者如何适应融媒体变革[J]. 记者摇篮,2021,(09):100-101.

[3]李艳双. 从抖音等视频软件看传统媒体变革[J]. 传播力研究,2019,3(33):103.

[4]朱林珍. 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变革之路径[J]. 中国广播,2017,(04):85-8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