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三读”,优化课堂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17
/ 2

潜心“三读”,优化课堂教学

何春燕

广州市越秀区铁一小学

【摘要】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全面使用,对一线教师是一个新的机遇与挑战。在教学中,教师要潜心“三读”,读懂编写者的初心,读懂、吃透教材,精准定位教学目标,挖掘教材内涵,优化课堂教学。

【关键词】教材;教学用书;课堂教学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全面使用,对一线教师是一个新的机遇与挑战。《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以下简称《教学用书》)是教材编写者组织编写的,帮助教师了解统编语文教材的特点,明晰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要求,并在书中提供相对应的一些教学设计和实施建议,是教师备课、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潜心“三读”,即三读教材、三读《教学用书》,领悟初心,读懂、吃透教材,并灵活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优化课堂教学。现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浅谈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一、三读教材,抓住要点

教材是教师备课、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托,是学生学习、智力发展的主要载体。教师要潜心研读,把握教材的特点,抓住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知识点,发挥教材的教学价值。

1.一读教材,整体了解

首先要通读统编语文教材,对小学语文课程有一个整体的、全面的了解,清楚统编语文教材是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课文内容的。从三年级开始每个单元的导语就明确了语文要素,教师在语文要素在指引下对单元内容和学习活动进行整体规划。

如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事物写清楚的”,这是从段到篇把事物或事情写清楚,是语文要素的前后联系。教师在通读整本语文教材后,可设计相结合、相促进的训练点,循序渐进地训练,培养学生习得方法。

教师在通读教材后,清楚每一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在单元教学中落实语文要素,在课文学习中贯穿方法的学习与运用。如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海底世界》一课,单元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事物写清楚的。在它之前安排了《我们奇妙的世界》,在它之后安排了《火烧云》。通读教材后,教师发现三篇课文描写对象不同,但都是从几个方面进行描写,把事物写清楚的。在此,教师对每一课的教学作用有自己的理解,并树立单元整组意识,不会孤立地去看教材,在阅读训练点上从整体单元设计,让学生在阅读中习得方法,从而实现单元目标。

2.二读教材,读懂弄懂

在执教某一课前,教师还要二读教材,将教材读懂弄懂。教师要认真研究每一课,读课题、读插图、读课文内容、读课后习题。这样,教师对教材就有自己更深入的理解,能根据教学目标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如《肥皂泡》选自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单元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这一课的插图是一幅小女孩在廊子里吹肥皂泡,这肥皂泡吹起来很美丽,五光十色的,软悠悠地在空中飘游。这幅插图形象有趣,借助插图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五色浮光”这个词语,进而理解课文中不容易读懂的句子。同时,这幅插图还传达了教材编写者的想法:小小的肥皂泡,不但吹出了肥皂泡的美丽,吹出了自己童年时的快乐,还吹出了自己童年的梦想,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再如三年级上册《卖火柴的小女孩》为经典童话,曾入选人教版六年级,现在将它安排在三年级,对于三年级学生而言,是有一定难度的。执教这篇课文前,教师要更用心研读教材,对长课文的教学,明确教学主次,知道哪些内容重点教,哪些内容可以略处理,做到“长文短教”。

3.三读教材,回读反思

三读教材,即“回读反思”。教师在研读《教学用书》后,再次阅读教材,反思自己是否正确解读教材,是否读懂了教材编写者的初心。只有读懂了,教材才能用好,用活。

如《花钟》这一课来自统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同时在旧版的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中也有这篇课文。虽然是同一篇课文,但是它的价值不一样。《花钟》在旧版教材中旨在让学生体会鲜花开放的不同表达句式,体会表达的多样性和准确性,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的好习惯。但在研读《教学用书》后三读教材,反思解读。《花种》在统编版教材中不仅是让学生体会丰富的表达,还要教会学生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围绕这一目标,进行多层次的教学和训练。在学习第一自然段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到关键语句,予以方法的指导;再训练让学生找到关键语句,知道关键语句不一定在一段话的固定位置,可能在一段话中的不同位置;最后利用上个单元的课文段落继续训练概括。教师在三读教材后,灵活运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断训练学生这一能力的习得。

二、三读《教学用书》,比照参考

《教学用书》是教材编者组织编写的,对教师起到一个辅助和指导的作用。教师在上课前,要认真研读《教学用书》,比照思考,解读教材,优化课堂教学。

1.一读《教学用书》,发挥导向作用

根据小学生不同学段的心理特征、思维方式和情感表现,结合学习语文的规律,课标设立了有不同学段的要求。《教学用书》的“编写说明”,依据课标对不同年段的要求,从“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等确定年段教学目标。教师首先要通读《教学用书》,对整册教材形成整体的认识、更全面的把握,清楚“教什么”和“怎么教”,优化课堂教学,发挥导向作用。

2.二读《教学用书》,明确教学目标

在执教某一课前,教师要二读《教学用书》,了解其所在单元课文内容的编排,本课在单元的位置及内容的安排,明确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确定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思考这一课的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实现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文教学目标相结合、相统一。

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大胆想象”是一个习作单元,围绕着习作能力的培养而编排的。《宇宙的另一边》是第五单元的首篇精读课文。作者通过合理而奇特的想象,让我们感受到了宇宙另一边的神奇——宇宙的另一边,是这一边的倒影。基于三年级学生的学情以及单元教学目标结合“习作”这一特殊性,教师要动脑筋思考如何迎接挑战,让学生领略文中奇妙想象的同时,尝试探索作者表达想象背后的思维方式,教给学生发挥想象编写故事,习得自己的想象世界的方法,让学生懂得想象不仅是有趣的,想象还是有方法的,去突破把“胡思乱想”变成“奇思妙想”这一难点。因此,确定这一课的教学目标:(1)认识“淌、秘”等6个生字,会写“宇、宙”等12个生字,会写“宇宙、星空”等10个词语;(2)说出故事中宇宙另一边的秘密,感受作者奇特的想象;(3)学会想象的方法,能联系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与同学交流宇宙另一边还有哪些秘密,体验大胆想象的乐趣。

3.三读《教学用书》,优化教学过程

教师要用心阅读,全面理解、领悟教材内容,再三读《教学用书》,合理运用书中的教学资源,灵活地整合教学设计,巧妙地设计教学过程,把每篇课文的知识点、训练点都挖掘出来,突破重难点,尊重教材,活用《教师用书》,优化课堂过程。

例如,教师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可根据学情及教学建议,对标教学目标,设置三个问题贯穿全文教学:

问题一:朗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你从文章中哪些句子感受到的,用横线划出来。

问题二:朗读课文第二部分,卖火柴的小女孩一共擦燃了几次火柴?分别看到了什么?请用波浪线画出来。并从句子中找到主要看到的幻景是什么,想一想为什么小女孩会看到这些幻景?

问题三:阅读《丑小鸭》的结局,再对比《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结局,你发现童话故事都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学生深入课文的字里行间感受卖火柴小女孩悲惨的命运,体会作者寄予的深切同情,激发对小女孩的同情之心,并懂得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高效的课堂教学、智慧的课堂教学源于教师对教材、《教学用书》的理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潜心“三读”,读懂教材、读懂《教学用书》,读懂编写者的初心和意图,精准定位教学目标,挖掘教材内涵,优化课堂教学,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灵动且有活力。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 三年级 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 三年级 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 刘亚雄,吴亚西.三年级《教师教学用书》使用建议[J].小学语文教学.2021(1-2):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