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教学融入生活中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17
/ 2

让数学教学融入生活中来

孔卫红

曲阜市小雪街道中心小学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尽可能把数学知识和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知识经验相结合,让数学走进生活,从而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生活中的数学魅力。小学数学中的许多知识和技能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若能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入手,为学生设计生动有趣的学习内容,既可打开数学与生活的屏障,让学生享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又能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发展学生的教学技能。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将数学融入到生活中来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合理选组教材,充分调动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必须从小学入手。如何培养学生学习与应用数学的意识,调动学生主动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呢?首先,要善于用课本中的例子为背景,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感到学习教材与生活很贴近,以积极主动的“我要学” 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例如,学习“十几减九退位减”的内容时,我改变了传统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当售货员和顾客,通过对原有货物、买出货物、以及剩下货物的计算体验,加强对十几减九退位减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兴趣高,参与面广,印象深刻。再者,教师要能够根据教学情况灵活选组教材,课堂教学要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的。在教学 “百分数的巩固练习”时,恰好赶上我组织学生外出游玩。我改变了以往完全有老师组织的方式,放手让学生参与组织,让他们了解景点门票的价格、了解团体优惠的措施,让他们根据实际情况计算出优惠多少钱以及全班优惠多少钱。这样,学生自己运用百分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比老师出练习题的效果要好的多。

二、教育教学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那么,通过课堂教学过程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不失为一个良策。教师应建立新型的课堂教学效益和师生交往的观念,重视课堂心理氛围的建设,创设和谐互动的心理氛围。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乘分数》一课时,我与学生如此互动生成:

师:昨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分数与整数相乘,谁能举几个例子?

生:×2、x3..

师:你能口算出结果吗?

生:能

师:看来你们对上节课的知识掌握的不错。不过,我这里还有几道题 (出示××),你们会不会?

生:(摇头)不会

师:这几道题虽然是新知识,但利用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同样可以解答。这样,谁能解答就能得到一份奖品,谁解答了但是解答错了也能得到一份奖品。

师:大家有办法了吗?

生1:我觉得。

生2:我觉得应该......

师:说的不错,谁能证明这个猜测的正确性?

师:好,刚才同学们积极思考。颁发奖品“计算法则”。

在这里,学生情绪高昂,精神振奋。我利用这种和谐互动的内驱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为只有在老师与学生之间和谐互动的心理氛围中,学生才会觉得无拘无束,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诱发探索新知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属于非认知因素。非认知因素是认识活动的动力系统,他或推动、促进或抑制、阻碍学习。所以,学习动机历来被教师高度重视。周恩来少年时就曾因“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令人刮目相看。

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的产生必须有两个基本条件:内心产生一种发力状态“内驱力”,外界提供一定的对象,使内心的力量指向这个对象。从这个意义上说,外界—一老师的力量也是不可忽视的,他的指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我注重诱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学习动机,有了学习的动机,学习过程便能够充实,学习结果也有盼头。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一开始学生说过画圆,而且种种迹象表明,他们觉得画圆是很简单的一件事。这时,老师嘴角一动——

师:就给你一把直尺,你能不能面一个圆?

学生“啊”了一下开始操作……拼命想要画出来。(这个动机很单纯,却很适合课本需要。)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小学生在相当程度上是受本能驱动的,环境中的诸多因素都在向他们挑战,他们对此感到好奇,并渴望发现、渴望认识、渴望解决问題。因此,提供有一定价值的学习材料,有助于激发小学生强烈的探索新知的学习动机,从而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学习动机从本质上说不仅仅是学习的目的,也是中介,来引导学生探究,以此达成目标。

提供尝试的机会,树立学数学的信心。曾经有人对孩子做了一个调查,当你遇到失败或犯了某个错误时 你会产生怎样的反应?结果,大多数学生说:首先会怀疑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不幸,否定自己。也就是说,中小学生在困难面前容易动摇的是自信心。跨出自信的第一步当然是勇于尝试。

心理学研宄表明:自信对一个人的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自信是建立在勇于尝试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在平时的学习与日常生活中,要时刻注意给学生提供勇于尝试的表现机会。

例如在教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一课时,我与学生如此互动生成:(片段——比例的基本性质)

师:刚才你们是根据求比值的方法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我这儿还有一种方法,而且这种方法还挺快,你们想知道吗?

生:老师,你先别说答案,让我们自己想想看。

师:好,老师也希望你们能自己找出来,可以在小组内讨论讨论,合作完成。你只要能发表自己的观点,即使说错也是值得表扬的。

给学生一个机会。给学生提供这样一种勇于尝试的可能。使学生能从容地对待失败和他人的不认同,并且能迅速和精力充沛地重振旗鼓。有了这种自信心的支持,学生能够确立自己的目标并非常明确地向目标迈进,在学习上往往会取得更好的进步。

三、注重实践活动,让学生在逼真的问题情景中展示自主探究的过程。

现代心理学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景,唤起学生的欲望。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景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要达到上述效果,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例如:在教“利息和利率”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学生到附近的银行参观,让学生记录不同存款期限的各种利率,学生记录的时候就开始产生问题了,“利率是什么?”,“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有不同?”等等。学生会观察的很仔细,然后引导他们带着问题去预习新课,到上课的时候让学生介绍自已发现的问题并让他们以自己的压岁钱为例,模拟不同存款期限的储蓄。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的习惯,又能让他们把所学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

三、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景,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大胆猜测,敢于质疑。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 “力求从学生的生活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

总之,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同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教学越贴近生活,越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将数学教学融入到生活中来,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还有利于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有利于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平衡发展。同时,这也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科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