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高山茶营销模式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17
/ 3

乡村振兴背景下高山茶营销模式探析

刘成月

四川旅游学院 四川金堂   610404

摘要:“夹江出好茶,好茶夹江产”。以四川夹江修文村“高山云雾茶”为例,阐述“高山云雾茶”的基本概况及营销模式的实际情况,分析了“高山云雾茶”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现有发展进程和营销模式。夹江拥有千年绿茶种植历史,是茶马古道上重要的茶产地,茶产业也成为夹江乡村振兴的第一产业。本文对身处“高山云雾茶”基地的茶叶小作坊营销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探析茶叶小作坊如何优化营销工作,提出针对性解决对策。

关键词:高山云雾茶;乡村振兴;营销模式

Abstract

"Jiajiang out of good tea, good tea Jiajiang production". Taking "High Mountain Yunwu Tea" in Xiuwen Village of Jiajiang, Sichuan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basic situation of "high mountain Yunwu tea" and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its marketing mode, and analyzes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marketing mode of "high mountain Yunwu te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Jiajiang has a thousand-year history of green tea planting, is an important tea producing area on the ancient Tea Horse Road, and the tea industry has also become the primary industr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Jiajiang.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marketing of small tea workshops in the base of "mountain cloud tea", analyzes how to optimize the marketing work of small tea workshops, and puts forward targeted solutions.

Key words: High mountain cloud tea; Rural revitalization; Marketing model.

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是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把产业兴旺作为首位,可见乡村经济发展如此重视。此战略无论对茶农还是茶作坊而言,都是促使产量和经济增收的意义所在。随着科技的发展、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现有的传统营销手段已不能满足现代社会茶产业的发展需求。伴随乡村振兴战略,针对当前夹江修文村茶产业营销存在的问题,将“高山茶”茶产业与互联网经济进行结合,创建新形势的营销模式。

1、夹江县茶叶发展现状

1.1夹江县概况

   夹江县隶属于四川省乐山市,地处四川省西南、乐山市西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夹江气候适宜,土质肥沃,雨水充足,为茶树生长奠定了良好的生存条件,茶园面积30万亩,良种率达到95%,建成河西14万亩生态茶叶产业带,河东16万亩出口茶叶标准化产业带。它被誉为“中国西部瓷都”、“千年竹纸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中国核动力基地”。

修文村位于夹江县城西27公里,是夹江县木城镇下辖的行政村,其海拔高达1000米,作为夹江高山云雾茶主产基地,是典型的茶叶专业村,伴随高山茶产品,给全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额外收入。明媚春光之下,游人穿行在绿色的“茶海“中,茶花和李花的清香,带给人们一种回归自然放飞心灵的愉悦心情。

1.2夹江县茶叶发展现状

夹江于2020年荣获“2020年度中国茶业百强县”,排名全国26位,较2019年排名上升13位。作为“中国茶业百强县”,2022年“中国·夹江‘中——吉——乌’国际茶叶专列,满载815.5吨、价值264.65万美元的精致干茶首次走出国门;2022年全县茶叶总产量4.82万吨,毛茶产品产值高达40.14亿元,综合产值75亿元,同比增长8%;出口茶产量3.52万吨。修文村作为夹江茶叶的“高山云雾茶”基地,现如今已有20多家小作坊,茶叶种植面积6800亩,脆红李种植面积800亩。

2、“高山云雾茶—绿茶”面临的问题

2.1绿茶收购品质把控不严

严格把控鲜茶收购品质是第一关键,质量的好坏不仅关系到茶农和茶叶作坊的经济利益,同时也关系到集体、国家的利益。鲜茶收购应按照国家标准对茶叶品质、按质论价,做到好茶好价,次茶次价的等级评定收购。但依照目前的收购情况而言,由于鲜茶收购者过多,竞争较为激烈,收购者为收取更多的鲜茶,不大注重鲜茶品质,因而对茶叶初制上存在显著问题,影响茶叶品质及其口感。

2.2鲜茶收购价格不合理

鲜茶收购价格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茶农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同时也影响着茶产品生产的速度和质量。春茶、夏秋茶在本质上存在极大的区别,因而采取不同的收购价格收取鲜茶,相反收购商采取同一收购价;有的收购商出于关系情面,高价收购鲜茶,这不仅只是价格问题,也会存在产品质量问题;高山茶的质量一般比平地茶好,因而生产成本较高,原则上价格相比其他高,相反在收购上没有得到好价格;同时也存在收购商为获得更多收入,从而压低收购鲜茶的价格。

2.3鲜茶运输储存存在问题

随着季节的变化,鲜茶采摘产量增长很快,与收购加工站的存储场地不匹配。鲜茶易受氧气、温度、水分的影响。夏秋茶采摘量繁多,收购商为一次性运输极多茶叶,将收购的鲜茶不断地堆放、踩踏等多种因素,使茶叶不断挤压产生热量,导致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3、改善“高山云雾茶—绿茶”存在的问题

3.1加强管理,把控收购关卡

在收购鲜茶时应严格把控茶叶质量,按质论价,做到好茶好价,次茶次价的标准来收购,不能好茶、坏茶统一价格,一是对茶农的不负责;二是对干茶市场购买者的不负责。在收购鲜茶上,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政策,要分季节、品种、品质的好坏来收购。

不同季节,有不同要求,春茶收购商会选择独芽或者1芽2叶为多,而夏秋茶形式繁多,分为一芽两叶、香茶等。无论何时的鲜茶,对收购商而言,都会有类似的收购要求:①看颜色:鲜茶一般以嫩绿、翠绿、挺拔为好;②看外观:新鲜的茶叶是随大自然的环境而形成的,购买鲜茶看是否有无昆虫叮咬、有无冲烧现象;③闻香气:好的茶叶,茶香格外显著,鲜茶品质越好,香味越浓烈,散发出一种清香。

3.2适当调整绿茶收购价格

改进“一刀切”收购价格政策,建立合理的品质差价,对比春茶、夏秋茶的差别,鼓励多生产优质茶叶。春茶价格之所以比其他两者的价格高,在于其品质有佳,口感之好,采摘时间之短,无药物辅助。作为茶叶收购者,不仅只为自己的经济牟利,也要为售卖鲜茶的采摘者牟利,作为茶农和茶叶市场的中间者,给予茶农的鲜茶价格不能和茶叶市场的收购价格悬殊太大。按质论价,适当调整鲜茶收购价格,知晓高山茶和平地茶的区别,高度、气候不同,品质口感不同,因而两地之间根据实际情况应有5%-10%的差价,不同季节、时间段的茶叶,给予不同的价位,例春茶比夏秋茶的价格高,可以是5%-10%。

3.3改善存储条件,保持原有品质

鲜茶品质的好坏是一瞬间的事,鲜茶运输过程是决定能否生产出高质量干茶的关键过程。加强运输、存储保管,及时运送,采用“快装快运”的原则送至茶叶作坊进行加工。收购鲜茶要选择空间范围较大的车辆进行收购,内部保持干净整洁、通风良好,不能堆积茶叶较于面积狭小的空间,否则导致鲜茶变色、变味,干茶产品质量下降。

4、现阶段修文村茶叶营销模式

4.1茶市场营销模式

   修文村仍采用传统的茶叶市场营销方式:一是将干茶运输至当地的大型茶叶交易市场—双福茶叶市场进行售卖,其茶产品、茶叶贩卖商极多,消费者较少,形成供大于求,竞争过大,客流量较少;二是运输至雅安,长期合作的大企业。

4.2茶铺营销模式

茶铺成为茶友的聚集地,茶友在其品茶、谈心、交友,从而成为修文村茶叶销售的目的之一。

4.3茶果结合营销模式

茶叶是此村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伴随乡村振兴,逐渐发展除茶叶以外的特色农产品—脆红李,销售脆红李的同时,消费者也能了解修文村-高山茶,这也是带动村民获得经济来源的新途径。

4.4茶旅结合模式

修文村2023年首次迎来夹江以春为约、以茶为媒,“春光万里——我在茶乡等你”活动,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夹江秧歌与茶园的碰撞产生的何种火花,打造乡村旅游产业。该模式不仅传播传统的茶文化,同时也传播了夹江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修文村农业资源。

5、茶叶营销模式的创新

身处“高山云雾茶”基地的新型茶叶作坊,采取“O2O”模式进行茶叶营销,以实体商业为核心,通过人网互动、移动互联打通线上和线下销售信息通道,实现“双向”融合、资源共享,扩大消费渠道、消费群体,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5.1线下销售:

5.1.1茶旅结合模式

在原有的茶旅活动增添新的活动内容,例茶园采摘活动,通过茶叶种植业和旅游业相结合,推动茶叶产品的销售和当地产业的发展。其内容包括:茶旅观光、茶旅体验(采茶和炒茶),这个模式扩展了茶产品产业的链条,也延伸其价值链。采取“茶产品+生态旅游+体验”模型,该模型以茶园生态旅游为主题,感受茶叶生产地区的生态环境,在观茶、体验、品茶当中传播茶文化、茶技术,提高游客的参与度,从而带动地区茶产业的发展。“茶+民俗文化”模式通过举办当地地区的茶文化节、茶艺表演等民俗民间文化活动来传播茶文化,提高地区茶叶的知名度,从而促进销售。“茶园+互联网+民宿”,此模式以茶园为背景,茶园为休闲生活环境,在所属地区建设具有当地特色的民宿,通过互联网进行大数据推送,整合地区旅游资源,满足顾客个性化的需求,利用顾客对民宿选择的 热点来提高地区茶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5.1.2茶铺+茶庄模式

开设实体店,将其打造成前身茶铺,后身茶庄的模式。前身茶铺售卖茶叶礼盒、茶具、绿茶类茶叶等商品的柜台,突出展览性;后身以茶庄为主,内设茶桌,或增设品茶包厢,人们在其品茶、谈心、交友。作为茶文化的传播点,也可设置小型书吧,让顾客在享受茶时光了解到更多的茶文化。有需要购茶或送礼的朋友,品茶过后,根据需求推荐选择,自然而然就增加了更多的经营项目,提高了经济收益。

5.1.3异业渠道合作

打破传统营销模式,开创更多销售渠道。售茶不仅局限茶馆和茶叶市场,也可以销售奶茶店、花店以及中高端酒店等多渠道合作,从多方面获取顾客,扩大经营范围,与众多业态相融合、异业顾客相合作。

5.2线上销售:

5.2.1短视频宣传

近年来,随着抖音、B站视频软件的兴起,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短视频拍摄的热潮,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修文村的茶叶也可通过自身专业的种茶户和当地的形象代言人,拍摄一系列有关茶文化和符合修文村本地风土人情的小视频以作宣传。通过新媒体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修文村的风土人情以及高山茶的韵味,通过流量变现的方式在新媒体平台上嵌入茶叶店铺链接或直播带货,使得茶叶销售量再上新台阶。

5.2.2小红书营销

跟随新媒体的发展,小红书也成为人们购物的软件之一。它是依托于“互联网+新媒体”的一种模式,通过信息交互,提供茶文化、茶知识等丰富多彩的内容来吸引粉丝,在其平台上,给予粉丝茶叶小包免费赠送来引流,增加更多消费者的参与度,让消费者在收到小包茶叶之后,根据其口感选择是否购买此产品,做到以品质来吸引顾客。一方面抓住大量顾客“薅羊毛”的心理,推销茶产品;另一方面吸引更多的顾客咨询茶产品,从而提高交易量。

5.2.3朋友圈节日促销

节日是茶叶消费的关键点,加大宣传,提升顾客的认知,树立消费观念,抓住春节、父亲节等多个节日,策划节日礼品促销方案,一是依据节日氛围来设定促销活动;二是关注大量消费者当前需求和市场竞争而做出相应促销方案;三是对新兴起的购物节提早关注、提早作出详细规划,比如618狂欢节、双11购物狂欢节等。

6、结语

当前“高山云雾茶”正不断努力探索属于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在这多变的环境,为促使修文村茶叶营销在互联网时代中维持村民的经济效益,实现长远发展,应加强产品品牌建设、构建线上线下协作模式、更新营销观念,创造良好的营销环境。制作相应的决策来处理如何吸引、维护、挽留顾客,通过好品质、好茶叶来增加茶产品的销售量,提升整体的经济收益。

7、参考文献

[1] 翁玉宝.搞好毛茶收购工作  促进茶叶商品生产[J].茶业通报,1984(04):32-34.

[2] 洪程.将小茶叶做成大产业[J].农家致富,2021,No.864(12):12.

[3]任佳捷.乡村振兴战略下凤冈县茶叶营销策略分析[J].山西农经,2021,No.307(19):182-183.

[4]陈静.乡村振兴背景下江苏茶叶营销策略探索[J].食品研究与开发,2022,43(08):225-226.

[5]刘贤石.乡村振兴下茶叶企业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以苏州东山茶厂股份有限公司为例[J].福建茶叶,2021,43(02):59-60.

[6]姜利.茶叶全渠道营销模式探析[J].福建茶叶,2022,44(05):59-61.

[7]叶宜.基于新零售视角下的茶叶营销模式探索[J].山西农经,2021,No.297(09):181-182.

[8]黄华青.作为技术的建筑:近现代集中化茶厂推动的中国乡村茶业现代化进程[J].文化遗产,2019,No.62(05):51-60.

[9]谢若兰. 乡村旅游背景下的茶园旅游提质改造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8.

[10]李光峰,张超.茶园观光中的户外运动开发策略探究[J].福建茶叶,2023,45(02):98-100.

[12]王建荣.网络时代下电商企业市场营销模式创新[J].时代经贸,2023,20(02):115-117.

[13]唐睿.新媒体背景下企业营销策略研究综述[J].中国集体经济,2023,No.734(06):67-70.

[14]宋斌.网络时代农产品新媒体营销策略研究[J].农业经济,2023,No.430(02):132-133.

[15]高嘉.“互联网+”视角下农产品网络营销困境与突破策略[J].上海商业,2023,No.528(02):56-58.

作者简介:刘成月(2001.10— ),女 ,汉族 ,四川金堂 ,本科,研究方向:酒店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