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物理解题的常用技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17
/ 2

浅谈高中物理解题的常用技巧

姓名:李珍芳

单位名称:北京师范大学贵阳附属中学

摘    要:在高中科目的发展中,物理题型在某种程度上没有太大变化,依然是常见的题型。然而,对于考试改革而言,平时解题的技巧需要作出一些调整。当前,新高考制度的改革导致选择学习物理的学生数量逐渐减少。这门科目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思考能力,所以许多学生会避免选择它。物理属于相对学习成绩较好、思维较为全面的学生的选择。根据调查,即使有些学业成绩较好的学生,在物理方面也相对落后。

关键词:高中物理;解题;常用技巧

物理在高中教学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但许多教师在解决问题方面面临困难。经过长时间研究,我们意识到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至关重要。为了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质量和问题解决效率,获得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充分发挥解决问题的潜力,我们将对四个领域展开研究。

一、注意审题

(1)在读题过程中将物理场景印入脑海

通过初步的审题将物理过程浮现在脑海中,再进行反复推敲题中的关键词,比如“恰好为0”“恰好平衡”中的“恰好”二字,以及“最大”“最小”等等这类关键词,往往在物理题中复杂多变,如果对其关键词掌握不够深刻,构建出来的物理场景将会不全面,在解题思路上会有一定程度的差错。因此审题一定要引起学生的重视,尽可能将思虑不周全的情况排除在外。同时还可通过绘制草图的方法来标注关键词在复杂物理场景的状态。

(2)准确找出物理题目所研究的对象

物理题通常会围绕题目寻找研究对象。举例来说,当问到剩余气体的压强时,学生需要将"剩余气体"作为研究对象。事实上,大多数题目中的研究对象都会被出题人隐含在题干中,并不会直接明确设定。因此,学生需要凭借已知条件来间接推断研究对象。以高中物理为例,研究了将重量为m的子弹以一定速度射向重量为m的木材这一问题。如果子弹未能穿透木材,那么子弹射中木材后会有什么速度?当子弹击中木材后,它们会成为一个整体,这符合动量守恒定律。但是子弹的动量守恒定律有所不同。假设木块没有穿过,在一个光滑的平面上滑动,那么它们的最终速度是相同的。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用以下等式来表示两者的最终速度:v = (mc + c + m + h + v)。如果学生没有明确说明问题的话,我们可以将情况设定为不光滑的平面。这是因需要考虑地面的摩擦力,因此可以推断答案会与正确答案有所差异,因而教师有必要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仔细理解问题的能力。

二、注意思维的训练

(1)整体与隔离

在高中物理解题思路中,整体与隔离的解题思维经常被运用,但这两个解题的技巧对物理知识掌握度的要求相对高很多。整体思维是纵观全体,将问题进行整体分析研究,不会在细小的环节过于执着,把已知的相关量作为整体来研究,这使得题目的解题思路更加清晰明了,也在一定程度上将解题难度降低。隔离思维是将物理题目进行局部区分,将整个题目划分为小部分,再逐一突破每个小部分。高中物理题目大多是通过整体与隔离相结合的解题技巧,先整体掌握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再从题干找出隐含的条件和关系,最后对某一物理量进行全面分析,从而快速并准确地找到答案。

(2)转化与归类

高中物理答题中归类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归纳总结相同类型的答题技巧,可以提高物理解题的效率。在解答物理问题时,要边审题边建立相应的物理模型,建立物理模型能够更直观、更快速地找到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再结合思维的转化与分类,灵活地转换这些关系,并在这个过程中寻找解题的突破口,掌握整体解题思路。一项调查表明,在高中物理中,接近70%的题目要求运用归类和转化的思维方式,可以明显地看出,归类和转化在高中物理解题中扮演着相当关键的角色。

(3)正向与逆向

在常规解答物理问题时,学生的解题思维往往都是正向思考,考虑问题是依据物理发展趋势进行,但有些物理题目需要使用逆向思维,正向思维就不太适合此类题目的解答,运用逆向思维答题往往会将题目的复杂性降低很多。“反其道而思之”是对问题进行反向入手,突破正向思维的禁锢,深入探索问题,打破习惯与经验所造成的认知行为。例如,物体在粗糙的平面上做均减速直线运动前行,最后停止运动,如果物体在开始的5秒和最后的5秒经过的路程比为11∶5,那么这个物体的运动时间是多久?解析:如从正向思维出发,可设物体运动的总时间为t,然后根据题给条件初速度为v0,依据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列式计算出最初5秒和最后5秒运动距离S1和S2,然后根据题给条件S1:S2=11:5,就可以计算出总时间t=8秒的结论。过程较为烦琐,若用逆向的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处理,将会简便很多。将该运动过程视为反向的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a,运动的总时间为t,则最后5秒内通1过的1路程为:最初5秒内通过的路程为:由题中已知的条件S1∶S2=11∶5,得(10t-25)∶25=11∶5,解得运动时间t=8秒。

三、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高中物理习题的考察范围广泛,而且综合性和难度都相对较高。学生需要具备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来解答这些习题,还需要能够从众多的习题中分析出所蕴含的物理知识点。这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答题能力具有显著的作用。尽管每个物理习题看起来毫无关联,但实际上它们之间存在着固有的相似之处。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总结同类型的物理习题,并探索解题方法之间的联系,以帮助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提升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我们可以这样思考来求解物体在5秒后的运动速度:1. 首先分析物体在这5秒内的运动状态。2. 如果是匀加速运动,我们可以根据所给条件计算出加速度,并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来求解。如果不是匀加速运动,我们可以看题目是否提供了合外力做功的条件,并运用动能定理来计算末速度。(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匀加速运动)3. 如果要求加速度,我们需要先进行受力分析。

四、结束语

由此可见,高中物理学科综合性很强,并且难度也相对较大,学生在做题时有难度。学生只有掌握了相关的物理答题技巧,举一反三,才能提升答题速度以及答题的准确性。通过本文的分析了解到,学生在解答物理题时要认真审题,在短时间内找到最适合解题的方法,在解题后深度思考,再将题目进行分析归类,总结题与题之间的共性,将巧妙的答题技巧运用到物理学习当中。

参考文献

[1] 净昕瞒.高中物理力学解题技巧探讨[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8(2):93.

[2] 王鹏.高中物理力学解题技巧及应用实践探索国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10):19,20.

[3] 王希希.高中物理解题的几种常用解题技巧[J].新课程(中旬),20176(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