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实践性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17
/ 2

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实践性策略研究

陈慧

湖北省十堰市房县土城镇土城初级中学 442100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学生中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实践性策略。积极心理品质是指个体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拥有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实践活动设计相结合的方法,以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实施具体的心理品质培养策略,评估策略的有效性和实践效果。研究结果显示,实践性策略对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学业表现。

关键词: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实践性策略;心理健康;学业表现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学生面临着诸多学业和生活的压力。心理品质作为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发展和学习成就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但是,学生往往因为各种限制,缺乏有效的心理品质培养手段,导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所以,研究如何在学生中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实践性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二、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性

(1)积极心理品质的概念与特征,积极心理品质是指个体具备的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特质。具有良好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接受能力,能够正确评价自己的价值和能力,对自己充满自信。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能够坚持和适应,不易被消极情绪所击垮。倾向于积极看待事物,对未来持有乐观预期,充满希望与信心。能够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具有自我管理和调节的能力。善于与他人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具有合作与沟通的能力。持续追求自我成长和发展,不断挑战自己,寻求更好的表现。

(2)乡镇初中学生心理品质培养的理论基础,积极心理学强调发现和培养个体的积极心理特质,以及促进心理健康和幸福感。乡镇初中学生作为心理品质培养的重要对象,积极心理学为其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支持。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强调尊重个体的独特性和自主性,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乡镇初中学生的心理品质培养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价值感和自主性等特质,符合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特质受到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乡镇初中学生的心理品质培养需要考虑家庭、学校和社区等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

三、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实践性策略设计

第一,学校课程与活动策略,开设积极心理品质教育课程,为了培养乡镇初中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学校可以开设积极心理品质教育课程。该课程旨在通过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引导学生认识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性,并学习相应的心理技能。通过这样的课程设置,学生可以在学校中接受系统化、有针对性的心理品质培养教育。组织心理健康主题活动,学校可以组织多样化的心理健康主题活动,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并增强学生的心理品质。活动可以包括主题演讲、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心理测试与评估、心理健康义工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增加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和关注,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和问题,并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活动。另外,学校可以邀请专业心理教师和心理咨询师参与活动,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支持。建立心理辅导服务机制,学校可以建立心理辅导服务机制,为有心理问题或困扰的学生提供相应的帮助和支持。心理辅导服务可以包括个体咨询、小组辅导、心理疏导等形式。学校可以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师或引导教师,为学生提供隐私保密的心理支持。并且,学校可以设置心理支持热线或心理咨询邮箱,让学生能够随时寻求帮助。通过建立心理辅导服务机制,学校可以及早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及时干预和处理,保障学生心理健康。

第二,家庭与社区参与策略,家长教育与支持,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家长的支持和参与对于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至关重要。学校可以组织家长教育讲座,向家长传授有关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知识和技巧。家长可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学校合作,共同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并且,学校可以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的心理健康活动,促进学校与家庭的紧密合作,形成学校、家庭和社区共同育人的格局。社区资源整合与共建,乡镇社区可以整合资源,共同支持学校的心理品质培养工作。社区可以提供心理健康宣传资料、心理支持服务和心理活动场所。社区组织可以与学校合作,共同举办心理品质培养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心理支持和资源。社区也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实践活动实施与效果评估

(1)实践活动实施过程,在乡镇初中学生中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实践活动涵盖了学校课程与活动以及家庭与社区参与两个方面。在学校方面,我们开设了积极心理品质教育课程,每周为学生安排一到两节心理品质培养课程。课程内容包括乐观心态的培养、心理韧性的提升、自我认知与自信心的建立等。通过教学材料和互动讨论,学生逐渐认识到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性,并学会运用积极心理特质来应对学业和生活中的挑战。学校组织了一系列心理健康主题活动,如心理健康演讲比赛、心理测试与评估活动、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等。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强了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知。在家庭与社区方面,我们组织了家长教育讲座,向家长传授有关心理品质培养的知识和方法。我们与社区资源整合,与社区心理咨询服务机构合作,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和支持。社区志愿活动也成为学生积极参与的重要途径,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培养了积极心理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2)实践效果分析,在进行实践活动后,我们针对参与实践活动的学生、家长和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学生调查结果显示,参与实践活动后,学生的心理品质得到了显著提升。大部分学生表示在参与活动后,更加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学会了积极应对困难和压力的方法,更加乐观和自信。并且,学生对于学校开设的心理品质教育课程和心理健康主题活动的评价也较为积极,认为这些活动为他们的心理成长和学业发展带来了积极影响。家长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家长对学校开展的心理品质培养活动表示支持和认可。家长认为这些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提高心理韧性和自我控制能力,有助于孩子更好地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家长表示他们会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家长教育讲座和心理健康活动,共同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教师调查结果显示,教师们普遍认为实践活动对学生的心理品质培养产生了积极影响。教师观察到学生的学习态度更加积极,遇到困难时更加坚韧,表现出更好的学习效果。教师们也认为实践活动增强了学校与家长和社区的合作,形成了共育共建的良好氛围。实践活动对乡镇初中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效果是显著的。学生在参与活动后表现出更积极的心理特质,如乐观、自信、心理韧性等。这些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五、结论与展望

(1)经过实践活动的实施与效果评估,我们对实践性策略的有效性进行评价。研究结果显示,针对乡镇初中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实践性策略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学校课程与活动策略方面,开设积极心理品质教育课程和组织心理健康主题活动,使学生对积极心理品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学会运用积极心理特质来应对困难。在家庭与社区参与策略方面,通过家长教育与支持和社区资源整合与共建,促进了学校、家庭和社区的紧密合作,共同关心学生心理健康。实践活动的开展也增强了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知和参与度。

(2)未来乡镇初中学生心理品质培养需要综合多方面的资源和支持。第一,学校应该进一步加强心理品质培养课程和活动的开展,确保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可以与心理咨询机构合作,建立心理辅导服务机制,提供个体化的心理支持。第二,家庭和社区的参与至关重要。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的心理健康活动,加强家校沟通,形成合力,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支持。社区资源的整合和共建也有助于增强乡镇初中学生心理品质培养的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王跞.挖掘有效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J].小学教学研究,2022(26):27-29.

[2].陈浩.多维并举,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J].教育研究与评论,2022(02):86-88.

[3].吕婷.初中班主任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方式研究[J].才智,2019(19):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