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课赛证”育人模式在中职《作业疗法》课程中的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17
/ 2

“岗课赛证”育人模式在中职《作业疗法》课程中的探索

郑智娇

成都铁路卫生学校 邮编:611741

摘要:《作业疗法》课程从中职到本科的教材都是按技术、器具以及技术、器具在具体疾病当中的应用按章节介绍,而中职的学生学情与高职和本科有着明显差异,为了适应新时代职业教育特点与要求,打破原有《作业疗法》的学科知识体系,以对脑卒中致偏瘫患者实施作业治疗工作过程为学习主线,以指导和协助患者完成治疗作业为学习重点,以1+X“老年照护”证书培训内容为补充,根据“岗课赛证”综合育人要求重新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

关键词:岗课赛证;课程重构

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明确指出,推动“岗课赛证”融通综合育人,提高教育质量。按照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新要求,探索在中职康复技术专业《作业疗法》课程教学中,如何将岗课赛证有机融入。《作业疗法》课程从中职到本科所选用的教材都是按技术、器具以及技术、器具在具体疾病当中的应用,按章节介绍,而中职的学生学情与高职和本科有着明显差异,为了适应新时代职业教育特点与要求,打破原有《作业疗法》的学科知识体系,以对脑卒中致偏瘫患者实施作业治疗工作过程为学习主线,以指导和协助患者完成治疗作业为学习重点,以1+X“老年照护”证书培训内容为补充,根据“岗课赛证”综合育人要求重新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

一、中职学生学情分析

1.学生年龄特征

中职学生在校期间年龄偏小,一般为 15-17 岁,多为独生子女,自小环境优越,不肯吃苦、害怕困难、心理脆弱、进取心不足;不喜欢理论学习,缺乏钻研精神;易受外界诱惑,热衷于玩游戏。

2.专业方面的内驱动力

没有任何社会经验,对于毕业后从事职业的特点,以及现在所学知识职业过程中如何应用,完全不得要领。而之所以选择了中职学校的康复技术专业,往往是家长的选择,学生对康复专业的认知大部分停留在保健按摩上甚至是完全没有了解过,这就导致他们不知道自己要来学什么,缺少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3.学习方法特点

相比初中阶段,中职教学,尤其是中职医学类专业内容信息量更大,又是一个全新领域,本科四年的教学内容压缩到两年内学完,很多原理性的学科他们知之甚少,内容抽象,教学进度快。习惯了初中阶段反复联系,题海战术的他们不能迅速适应中职教学的方法和内容,导致学习中的问题不断积累。

4.学习风格特点

毛主席曾对青年学生说:“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作为新时代青少年的他们易于接受新事物、新观念,不喜欢枯燥的理论学习,动手操作能力强,但在操作中耐心和细心不足,考虑问题比较局限,缺乏持之以恒,坚忍不懈的能力;善于表达,但沟通能力与技巧欠缺,共情能力不足,善于模仿,但仅停留于模仿,不懂得举一反三。

二、康复技术专业职业教育特点

1.新时代下职教特点

2019 年 2 月,国务院颁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称“职教二十条”),对职业教育提出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服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需要,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优化学校、专业布局,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和育人机制改革,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与目标1。“教师”、“教材”、“教法”(统称“三教”)贯穿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就医学类的中职学校来说,更是缺少与学生学情相符的专业教材。职教二十条的出台,强调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但医学教材的编撰落后于日新月异的临床知识发展,专业技术的传授落后于临床的新工艺、新技术,“教材”、“教法”的改革势在必行。

2.康复技术专业发展特点

1989年,我国在职业院校建立了康复技术专业,2000年教育部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中增加了康复技术专业(代码0812),2001年卫生部组织制订了中职康复技术专业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编写出版了卫生部规划教材,对促进我国中职康复技术专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2。目前中职院校课程建设参照的教学标准仍为2014版,配套的中职教材有且仅有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二五”规划教材,且教材的结构、内容参照的为高职、本科教材。大部分本科教材沿用的是学科知识体系,对于本科学生来说,只要在实习时多应用,自然可以学会,但是对于职业教育的学生来说,他们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大部分都晦涩难懂。

基于上述情况,以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为契机,以职教二十条、“三教”改革为背景,以中等康复技术专业为例,浅谈“岗课赛证” 在《作业疗法》课程中的融合过程。

一、对接岗位,选择载体

《作业疗法》在中职康复技术专业二年级下学期开设,是学生从专业基础学习走向临床实践的专业核心技能课程。为了学生学习后能顺利适应作业治疗工作岗位,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作业治疗》要求,落实课程目标,同时考虑中职、高职、本科知识体系间的差异性,中职康复技术专业作业治疗技术主要技能点为手及上肢功能康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治疗性作业活动、辅助器具与助行器及职业康复的学习。选择岗位工作过程中涉及的常见疾病(脑卒中后致偏瘫)为载体,贯穿整个作业技术的学习。这一载体随着功能的变化,结合患者在院中,作业治疗师工作过程(病史采集→初次评定→拟定方案→实施治疗→再次评定→效果分析→调整方案→实施治疗→出院前评定),整个作业治疗过程涵盖了以上主要技能点。

二、梳理技能点,确定主线,重构课程

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作业治疗》要求,落实课程目标,对接康复治疗师帮助患者功能康复、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的岗位要求,基于偏瘫患者康复发展的内在机体功能康复过程、外显能力典型表现、活动范围变化规律,根据康复治疗行业MMT徒手肌力评定标准和改良Ashworth肌张力分级标准对患者肢体活动功能评定结果,按照活动功能从低级到高级,机体功能从低到高、活动能力从弱到强、活动范围从小到大、动作精度从粗到精的发展规律主线,将原“作业疗法概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治疗性作业活动训练、认知与知觉障碍作业疗法、自助具的使用训练、助行器的使用训练、矫形器、常见疾病的作业疗法”概念、命题“构成性”的学科课程结构,重构基于患者“床上单一活动训练→床下移动复合活动训练→家庭基本生活能力训练→社会参与能力训练”活动领域功能康复的“助人技能”学习模块。

三、拓宽技能,融入1+X“老年照护”知识,拓展就业渠道

实施“书证融通”,推行“1+X”证书制度,中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毕业证书》对接《老年照护技能等级证书(初级)》等,《作业疗法》课程内容与《老年照护技能等级证书》培训内容融合,形成中职康复技术专业教学标准要求的“经过助行器的学习,学生要学会为患者正确地选择合适的助行器,能对助行器具进行调试,并教会患者合理使用助行器进行功能训练”与初级老年照护职业技能要求的“拐杖的作用、种类、性能及对老年人使用拐杖行走的观察;轮椅的种类、性能及使用轮椅转运老人的观察”相融合的“书证融通”的教学内容。同时融入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形成基于服务对象“持续功能改善”需求的“生成性”健康职业教育课程结构,拓展中职康复技术专业学生在社区、养老机构等的就业渠道。

C:\Users\86181\Desktop\新建文件夹 (3)\33.jpg33

基于岗位工作特点,打破传统卫生教育以“知识、技能、设备、疾病”等概念、命题“构成性”的学科课程结构,以患者能力“能躺→能坐→能站→能走→能做→能聚”的进展,将知识点与技能点进行重新组合,构建新的教学模块;基于接康复治疗师工作过程“病史采集→初次评定→拟定方案→实施治疗→再次评定→效果分析→调整方案→实施治疗→出院前评定”设置的“学→订→示→练→评→提”教学环节,重新构为工作任务,以任务为导向,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核心技能点,解决理论学习与实践工作脱节问题。

在实施过程中,应根据中职学生认知规律、学习基础和学习特点,围绕“修德”与“练技”,精准施策,逐级递进开展教学活动。依托青羊区 “康复医教协同联盟”、川渝“康复技术专业职业教育联盟”校院合作、协同育人。校内课题开展“训中学、学中训”的参与式和小组合作的协作式学习模式,同时通过平台的教与学数据采集,精准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与矫正,有效提高学习效率;校外课题面向学校师生、居民、老人、运动员,开展勤工俭学、工学结合、技能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培养,学生技能考核成绩较改革前明显提高,“毕业学生培养质量报告”显示:企业对本课程与岗位满足度均高于其他课程,对学生能力满意度大幅提升,近几年康复技术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

(2)宋玉兰,马志元,张柏林,等对中职康复技术教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