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17
/ 3

小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

林云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礼河实验学校 213000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领域改革工作的不断贯彻落实,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工作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问题。因此,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关注与学生发展相关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体质健康问题,以此来使得小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能够增强其体魄,健全其心智。小学生作为国家强大发展之后备力量,身心健康是民族旺盛生命力的重要标志。但是,由于小学生的心智发育尚未成熟,导致他们的身心健康状况较为严峻。因此,科学阐释小学生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对于改善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小学生;体质健康;心理健康;全面发展

引言: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在义务教育阶段保障小学生的身心健全发育,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是小学阶段教育教学所必须重视的问题。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尚小、心智发育尚不成熟,因此他们对于体质健康以及心理健康的问题很难做到及时地发现和纠正,这便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多加关注小学生的情绪变化、身体素质等,以此来保障他们能够由于积极的心理和健康的体质来面对学习和生活。基于此,本文主要以小学生的体质健康和心理健康作为切入点,着重分析小学生身心健康发育的有效策略。

一、体质健康及其主要表现

(一)体质健康的含义

体质,即人体的质量。衡量一个人体质的标准主要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先天遗传性,二是后天获得性。体质主要是指人体所能表现出来的身体素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运动能力和心理发展 等各方面相对稳定的、综合的特征[1]。体质的内容包括人的体能、性格、精神状态、生理机能和适应能力等的发展水平。体质的好与坏,主要是由先天遗传性和后天获得性两个标准综合表现而决定的。先天遗传性主要是指人体在出生之前受到基因、遗传等因素的影响而使得自身的性格特点、外貌肤色、身体素质等不同于他人的结构特点。后天获得性是指人体在出生之后受到周围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个人后天的体育锻炼情况、身体成长发育的特点、医疗卫生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独立个体。

体质是人类从事生命活动的基础,强健的体质是人体机能活动能力的基本条件。体质不等同于健康,我们应该辩证的理解体质的内涵和外延。评价一个人的身体各项机能健康与否,主要是看其自身的各项身体器官的运作规律是否正常。而与健康不同的时,体质健康往往强调了对人身体状态所进行的综合性质量评价,它是生命健康的基础保障。评价人体的健康与体质状况所采用的测定、评价的方法和指标也是不相同的。健康状况的评价通常用人体测量、体格检查和各种生理指标来测量,以确定其身体器官系统和部位的形态功能是否正常[2]

(二)小学生体质健康的主要问题

针对当前小学教育教学的现状而言,小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仍不容乐观,需要教育工作者予以较多的关注。就体质健康状况而言,根据教育部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发现,小学生肥胖率、近视率逐年升高;就心理健康状况而言,小学生心理问题凸显,甚至出现暴力伤害等恶性事件,如校园霸凌等。小学生体质健康、心理健康将影响小学生的文化学习,更将深刻影响他们未来的发展。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主体都应该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小学生体质健康和心理健康。根据相关的调查发现,有少数小学生每周的体育锻炼次数甚至不超过三次,这与当前教育领域鼓励学生“每天运动一小时”的理念是相背离的,因此,教师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鼓励、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活动。同时,有超过三分之二的小学生群体每天看手机、玩游戏的时间远远超过了运动锻炼的时间。需要注意的是,体育锻炼的不足不仅会使得学生的身体素质降低,还会有害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这种现象会使得小学生的身心发育受到严重的阻碍。

二、心理健康及其主要表现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持续的、满意的心理状态,是指一个人的基本心理活动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人的情感、行为、认识、意志、人格完整和协调,在适应社会的同时,能够与社会保持同步[3]。具体而言,所谓心理健康就是指一个人在生理、心理方面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智力正常。智力正常是人们日常生活活动开展的先决条件,它能够保障人们的生活、学习、劳动以及工作正常的运转。其次,保持稳定的情绪和愉悦的心情。这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稳定的情绪能够保证人们在生活中不因为外界事物的突变而使得情绪产生较大的波动。愉悦的心情能够帮助人们营造出轻松欢快的生活氛围。这二者意味着一个人的机体功能协调,表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较为平衡。再次,行为的协调与统一能力。人的意识支配人的行为,思想与行为统一、协调,同时具有自我控制的能力。第四,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良好的社交行为习惯。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心理健康进行维持的必要条件,而且也是人们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最后,是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适应能力,才能够应对和适应现实环境的变化。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有正确的自我认识,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乐观、积极的看待世界,保持愉悦的心情,遇到困难问题能正确面对,心态平和,这些都是心理健康的基本体现。

三、小学生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分析

有关小学生体质健康问题的研究,学界主要是从遗传学、青少年成长生活方式、青少年身心发育特点、社会因素以及自然因素等诸多方面展开了相应的研究。在小学教育教学逐渐内卷化的背景之下,小学生的个人成长发育也难免会面临着较大的学业和情绪方面的压力问题,再加之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心智发育不成熟,使得他们在身心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总是具有较强的自我期待和自尊心,他们希望从同学、教师以及家长身上获得认可以及一定的情绪价值。因而使得当前小学生的情绪、压力、自尊、自我期待成为影响他们体质健康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就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体质健康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小学生内心情感的波动以及情绪的起伏会使得他们的饮食习惯以及体重的控制等受到影响,学业压力也会使得小学生产生焦虑、烦躁以及忧郁等情绪。为了使得新课程理念在新时代背景下得以更好地推进,协调小学生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的问题,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学生运动技能的培养,从而使得学生在运动的过程中感受快乐、享受快乐,进而帮助小学生达到合理膳食、控制体重的目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小学生的肥胖率、近视率成为了当下他们所面临的最为关键的体质健康问题,同时,小学生过分注重身材、在体育运动以及日常的运动活动中缺乏运动自信、青春期情绪波动而产生的烦躁、沮丧等情绪使得部分小学生患上了厌食症,从而不参与运动、不平衡饮食,进而导致他们的身体机能以及身体的综合素质逐渐下降。正处青春期的小学生内心较为敏感,在他们产生孤独、忧郁、烦闷情绪以及遭受打击或挫折时,常常会通过暴饮暴食等不良的饮食行为来消遣自身的不良情绪,长此以往,这容易导致学生的体重超出正常水平,同时也会使得学生的运动机能进一步下降。因此,心理调适在小学生的体质健康突出问题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小学生体质健康突出问题与情绪困扰与自我满意度等心理因素相关。

笔者对于小学生的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问题在一定范围内采取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于该问题进行了调研。通过调研得出了如下的结论,即身体素质相对较差、不喜欢参加体育锻炼活动以及存在不良日常生活习惯的小学生比饮食规律、积极参加运动活动的小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加突出。由于外形肥胖、内心敏感以及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导致部分小学生容易出现外貌焦虑、信心不足甚至自卑心理等。这主要归因于体质健康问题较为突出的小学生,特别是女生,常常会因为自身的外形以及健康状况等原因而封闭自己,不敢积极流露和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长此以往,使得该部分学生缺乏自信,这对于他们在班级活动中的人际交往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从而使得他们的社交活动、娱乐活动减少,遇到挫折、焦虑等不愉快的事情时更容易感觉到沮丧等情绪,更容易暴饮暴食,导致摄食过量,引起肥胖,这会进一步导致身体形态、身体机能与素质的降低。久而久之,该部分同学的体质健康问题不仅会加重,还会使得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进一步加重。由此可见,当前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体质健康教育活动任重道远。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的学习态度影响着小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如何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或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如何在运动中调节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成为小学体育教师及从事健康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大挑战。就当前小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现状而言,部分教育工作者注重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在网络平台建立起小学生体质健康、心理健康档案,从而更加及时、具有针对性的发现小学生的身心发育问题。这些为教育工作者就小学生心理健康以及体质健康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值得深入思考[4]

四、促进小学生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协调发展的有效策略

(一)适当运动,合理膳食,保持愉悦心情

面对当前小学生群体的肥胖问题,教师要在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对于学生的运动、饮食以及生活习惯等各方面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干预,进而帮助学生改变其不良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让学生能够在饮食上合理摄取身体所需要的各项微量元素,保证其饮食健康习惯的养成。同时,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以及高科技电子产品的兴起,导致部分小学生过于沉迷电子游戏。面对这种现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减少对于电子产品的依赖,适当的进行体力活动,从而使得身心得到放松和愉悦。同时,面对超重和过度肥胖的学生,其应该通过个人、学校、家庭以及社会联合干预,让学生通过控制饮食等来形成自律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观念,因为观念可以引导行为,从而使得小学生以规律、健康的观念帮助自身养成良好饮食行为。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积极加入到体育课堂的活动中来,通过适当的体育锻炼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帮助学生愉悦身心,健全学生的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丰富体育活动的形式,健全小学生的心智发育

    针对小学生缺乏运动自信的现状,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开展新颖的体育锻炼和活动形式,在坚持传统的广播体操和眼睛保健操等活动基础上,可适当结合音乐和舞蹈元素,进行大胆创新,同时,还可在教学中引进最近流行的街舞训练,使得小学生的体能训练得到了强化。这些方法比较新颖,易激发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帮助小学生取得更好的锻炼效果。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也可引入新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如可考虑“高参小”特色体育课和优质体育教学等,来使得小学生的体质健康以及心理健康获得实效性的提高

[5]

(三)家校联合,共同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体质健康教育问题,不仅关乎学校教育的成功与否,还关系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各方面因素。因此,在小学生的身心健全发育问题的教育环节,要联合各方力量,通过家校合作、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等形式,除了经常要对学生和家长进行体质健康标准方面的宣传与教育活动,加强联动机制的研究,建立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四方面密切联系的联动机制来增强小学生的体质,这样多管齐下,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全面提高小学生的体质健康和心理健康水平。

结语:总而言之,小学生是国家发展坚实的后备力量,他们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可以说,他们的体质健康和心理健康问题关乎着国民健康的整体水准。在我国教育领域改革不断深入推进的当下,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已然成为了教育工作者的重点关注问题。影响小学生的体质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因素有诸多方面,既包括其个人因素,也包括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环境等外在因素。目前,小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电子产品的过度应用导致他们的近视率提升,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导致他们肥胖的问题较为突出。再加之小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的关键时期,自尊心的增强以及自我期待值过高往往容易导致他们的心理问题也较为突出。针对如此情况,教师、学校以及有关部门应该积极采取具有针对性的策略,帮助小学生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以及愉悦他们的身心,帮助小学生提高他们的体质健康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健全其人格,强壮其体魄。

参考文献:

[1]王骏昇,董亚港.小学生功能动作和粗大动作发展与体质健康相关性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22,41(06):75-80.

[2]尹小俭,曾祝平.共同关注体质与心理健康 促进中国青少年全面发展[J].中国学校卫生,2021,42(01):5-9.

[3]王东.浅谈合理膳食对小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J].食品安全导刊,2023(05):123-125.

[4]李世清.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下的体育态度及对体质健康评估[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9(11):158-159.

[5]吴慧攀,尹小俭.青少年体质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21,42(01):157-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