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微课的运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17
/ 2

浅谈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微课的运用

黄达金

惠州市中堂小学 516000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图形与几何教学除了教会学生逻辑推理和几何计算,更重要的是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空间观念”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2年版)》中十大核心概念之一,培养儿童初步的空间观念是小学数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更是创新能力所需的基本要素,是学生掌握认识客观世界以及进一步学习所需的基础知识的重要途径,能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将“微课”应用于图形与几何教学之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微课

“微课”作为新型课程资源是指在5~10分钟的短视频课程,在图形与几何知识教学中应用微课可提高小学生消化几何知识的效率,提高应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微课应用到“图形与几何”知识教学中,可以有效地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另外,在“图形与几何”知识教学中应用微课还可以改善小学生由于形象思维水平、学习能力等多种因素的差异导致的“两极分化”现象。每个小学生都可根据自身需要选择相应的微课资源反复观看,进行重复学习,这样就可以更好地落实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下面将以“微课”促成情境的创设、以“微课”突破教学难点、以“微课”发展空间观念、以“微课”拓展练习四个层面,讨论在小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应用微课的具体做法。
   一、以“微课”促成情境的创设

“微课”是一种以短小视频为核心,对教学知识中某个知识点的简化突出和直观展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微课”进行大量的空间与图形的展示。为学生选择和提供他们所熟悉的情境,使学生在现实问题的感知与操作过程中体会,为形成空间观念打下基础。例如: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借助“微课”的画面形式进行圆的分解合成长方形,将转化过程生动形象的展示出来,让学生在视觉的冲击下感知数学的转化思想,让《圆的面积》的学习不再抽象,不再苦闷。在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形式引导学生对三角形进行大量剪裁、剪拼展示,让学生在直观的展示下明确三角形内角和的概念,让数学知识的学习变得轻松、容易。借助“微课”技术充实情境创设的教学活动,借助“微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小学数学的教学实现飞跃性的发展。

二、以“微课”突破教学难点
  《新课标》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知识生成、情感表现等多个因素,强调要让学生以愉悦、健康、积极的心态完成数学学习。在教育心理学中,有研究表明一名小学生的注意力只能保持15~20分钟,这就要求教师利用学生这一认知特点来突破教学重难点知识。难点的突破是打造高效数学课堂的关键,教师要发挥微课教学模式主题突出的优势,精心制作微课,将教学的难点整合在微课中,细化难点突破的过程,帮助小学生养成严谨的解题思路与习惯,夯实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基础。只有突破教学难点,才能基于数学课堂进行适当的迁移,提升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例如: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中,在突破难点环节中,没有安排繁杂训练,而是花力气解决了两个问题:“底乘邻边”为何不能算出面积?底和高为什么要对应?在这里,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现场质疑,即时设计,巧妙跟进,在析疑解惑中夯实认知。可以聚焦课时重点,组织再次探究,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也可以直面学习难点,展开专项活动,破解学生的思想瓶颈。根据教学需要,让“微课”穿插于课堂环节中,成为强调重点,突破难点的重要“利器”,这样就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扎实地掌握数学知识。

三、以“微课”发展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的发展,除了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外,还可以通过教师为学生提供包括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器官共同参与的操作实践活动,使学生不断经历观察、实验、猜想、比较、验证等探究活动。因此,在微课的设计中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去观察、比较和想象,让学生获得经验,促进空间观念的形成。例如,学习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教师鼓励学生自主研究,学生动手操作,沿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开,拼成一个长方形,利用剪拼前、后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关系,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这时,教师及时穿插“微课”,让学生经历不同平面图形之间的转化这一过程,使学生对于图形之间的关系理解更为透彻。例如,学习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认识公顷、平方千米”时,对于这个土地面积单位,学生很难理解,学生没有1公顷有多大的概念,那么只有通过观察、比较、想象去体会1公顷有多大。引导学生回顾、猜想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有多大,100平方米有多大,最后体会100个100平方米就是1公顷。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推理,想象出1公顷的大小,初步感知它的大小。再次感知1公顷大小时,利用学生熟悉的教室大小,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大约有多少个教室是1公顷。待学生有了1公顷的表象,借助“微课”展示学校的平面图、北京故宫等,让学生去估算它们有几公顷。通过这几个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以“微课”拓展几何练习
  “微课”和“图形与几何”的整合要始终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之中,教师也应利用微课来拓展图形与几何练习,帮助小学生巩固图形与几何知识。利用微课来拓展图形与几何练习,可为小学生提供更为自由的学习空间。他们可根据自己的学习“短板”选择具体的题目,讲解的视频,进行专项的巩固练习,教师也不必专门花费课堂时间进行习题讲解,而是通过学生对微课的拓展练习反馈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因此,利用微课拓展图形与几何练习,十分必要。
  例如:很多学生在学完“对折以后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才是轴对称图形”时,仍然会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针对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在平行四边形纸上画出对称轴,然后对折。这时,学生会发现对折后的两部分是不能重合的,所以得到的结论是: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虽然得出了结论,但是很多学生仍然有疑问:“为什么平行四边形就不是轴对称图形呢”?这正是学生自身潜意识中感知空间观念的体现,这时就应该进行拓展练习。教师适时引入“微课”,把一个图形,绕某一点旋转180度,如果旋转后的图形能够和原来的图形相互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这个点就是它的对称中心。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都是中心对称图形,对角线的交点就是它们的对称中心。通过引入“微课”,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而不是轴对称图形,学生经历了中心对称图形的变化过程,理解中心对称图形与轴对称图形的联系和区别。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充分借助“微课”的内部资源进行数学知识的外延性拓展,利用“微课”进行教材知识的内部性补充,让学生在“微课”的引导下能够明确地理解数学教材中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让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多样,让小学生的数学视野得以拓展,变得更加深远有意义。

总而言之,“微课”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广泛应用已经使得这类教学模式成为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增强学生合作意识的重要途径。教师也应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应用“微课”来帮助学生从具体的平面图形中抽象并概括出规范的几何知识,丰富学生的几何认知,完善数学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刘素.微课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知识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信息技术,2015(12):62-65.
  [2]祝琳.见微知著:将微课引入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知识教学的探索[J].亚太教育,2016(2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