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急性感染性发热患者诊断中实施血液化验的临床意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21
/ 2

在急性感染性发热患者诊断中实施血液化验的临床意义

 ,董清屿

曲靖市马龙区通泉街道卫生院   云南省曲靖市655199

[摘要]目的:分析血液化验对急性感染性发热患者的疾病诊断效果方法:选取47急性感染性发热患者,对患者进行血液化验检验并诊断,将血常规检验结果作为对比组,将联合血液化验作为实验组,比较两组诊断情况结果:病毒性感染患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白细胞水平均显著低于细菌性感染患者,两组诊断准确率差异明显(P<0.05)结论:急性感染性发热患者的病因复杂,传统血常规检验的诊断效果较高,能够加强诊断准确率值得重视

关键词:急性感染性发热血液化验;诊断效果

急性感染性发热是临床高发疾病,患者发病后出现严重的高热、脱水等症状,甚至由于引发患者的神经损伤出现惊厥等症状,危害性较强。早期临床主要采取抗生素用药的方式干预,以达到消除感染、发热症状的目的,但治疗的稳定性较差[1-2]。究其原因,与患者的感染致病原因不同有关,根据不同的感染原因进行对症治疗,才能够保障患者的治疗效果。临床调查表明,患者的感染性症状主要由于其存在病毒或细菌感染导致,因此在治疗时,需要根据患者的感染类型进行治疗,避免进行盲目的广谱抗生素用药,影响其治疗效果。血液化验是临床大部分疾病的诊断措施,针对急性感染性发热的诊断效果也较高,但不同的检验指标对患者诊断的效果也存在差异,对病毒、细菌感染的区别诊断也有一定的影响[3-4]。本文对所选急性感染性发热患者开展血液化验干预,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2022年1-12月47例急性感染性发热患者,患者均自愿齐签署同意书,未见离院死亡情况,患者均能够配合实验,能够耐受实验护理措施。见表1(P>0.05)。

表1两组一般情况比较(x±s/n,%)

性别(男/女)

病毒感染

细菌感染

平均年龄(岁)

平均病程(天)

27/20

24

23

38.48±2.42

7.44±0.24

1.2 方法

将血常规检验结果作为对比组,将联合血液化验作为实验组。

标本采集:叮嘱患者受检前12小时空腹,并在造成9点前到院完成采集,采集肘静脉血5ml,将血液标本放置在无菌试管中待检,储存在零下20℃的环境中。

血液化验:利用流式血细胞计数法检验血常规、免疫比浊法检验C-反应蛋白、固相免疫层析法检验血清降钙素原。严格按照操作说明进行标本的处理和检验,并利用双盲的方式进行结果记录。

1.3 疗效判定

对比两组诊断准确率=确诊例数/47*100%。确诊:通过检验结果准确判断患者病情;误(漏)诊:检验结果对患者病情产生错误判断;血清C-反应蛋白>10mg/L即可判断为阳性,白细胞水平>10*109/L即可判断为阳性,血清降钙素原>0.49ng/L即可判断为阳性。对比细菌感染、病毒感染患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白细胞水平差异。

1.4 统计学分析

录入SPSS27.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用率描述,使用独立样本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诊断准确率对比

与对比组诊断准确率(87.23%)相比,实验组诊断准确率(95.74%)显著提高,差异明显(P<0.05),见表2。

表2两组诊断准确率比较(%)[n(%)]

组别

例数

确诊

误诊

漏诊

诊断准确率

实验组

47

45(95.74)

2(4.26)

0(0.00)

45(95.74)

对比组

47

41(87.23)

4(8.51)

2(4.26)

41(87.23)

X2

-

7.24

-

P<0.05

2.2两组血清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白细胞水平对比

病毒性感染患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白细胞水平均显著低于细菌性感染患者,差异明显(P<0.05),见表3。

表3两组血清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白细胞水平对比x±s)[n(mg/L)]

组别

例数

血清C-反应蛋白

血清降钙素原(ng/L)

白细胞水平(*109/L)

细菌性感染

47

89.78±10.42

4.87±0.44

14.87±2.61

病毒性感染

47

17.54±3.64

0.66±0.12

5.78±1.37

t

-

11.8454

10.2145

11.6428

P

-

P<0.05

P<0.05

P<0.05

3 讨论

急性感染性发热属于临床高发疾病,患者在发病后症状明显,甚至出现休克、惊厥等症状,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且无法控制的感染会对其组织器官造成较大的影响,一旦出现损伤,对其未来的生活均带来较大的损害。临床认为针对该症的治疗,除进行降温干预外,还需要准确掌握患者的发热原因,通过针对性治疗的方式,对患者进行干预,能够帮助其尽快降温,避免出现反复发热等症状。感染性疾病多由细菌、病毒等因素影响发病,需通过针对性用药的方式治疗。因此临床多采取血检手段,对患者的感染类型进行确认[5]

血常规是目前临床较为常见的诊断方法,患者的红细胞、白细胞水平,会在感染后出现较为明显的变化,由此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感染性疾病,但单纯的血常规检验准确率相对较低,无法完全对患者的感染情况进行区分,需通过其他指标的检验进行诊断,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也是临床较为常见的诊断指标

[5]。其中C-反应蛋白是一种急性蛋白,在患者身体健康稳定的情况下,其血清中的C-反应蛋白水平相对较低,且较为稳定,如患者出现细菌感染,其肝脏将大量合成C=反应蛋白,造成水平大幅度提高,但该指标的异常、剧烈升高,并未发生在病毒感染当中,因此病毒感染患者的C-反应蛋白水平虽然升高,但幅度相对较小[7]。降钙素原则属于甲状腺、肺神经内分泌细胞中较为常见的指标,在人体中的稳定性较高,健康情况下该指标的含量较为稳定,如患者受到细菌感染影响,则会出现指标大量升高的表现,且升高幅度与患者感染严重程度呈正比,同样在病毒感染当中并未发现大幅度异常的升高,但存在升高表现。可见在血常规检验基础上,对患者进行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检验的效果显著,能够更加灵敏的观察到患者的感染症状,尤其在区分细菌与病毒感染方面的效果显著,能够加强临床对患者感染的鉴别与针对性治疗效果,帮助患者减少用药治疗风险,提高治疗效果与治疗体验,与血常规进行联合诊断,能够明确提高患者的诊断效果[8]

实验表明,对急性感染性发热患者采取血液化验诊断的准确率较高,但单纯利用血常规诊断的效果相对不足,采取联合诊断的效果更高,通过对患者进行联合诊断,能够明确观察到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患者的指标结果差异,能够有效区分不同类型感染,值得临床重视。

参考文献:

[1]翟继卫,张靖华,梁冰,吴艳,蒋翠霞.终末期肾脏病血液透析患者感染性发热的危险因素及血清降钙素原的检测价值[J].热带医学杂志,2022,22(01):86-90.

[2]王艳春,冯娟娟,张波,王磊,王艳卿.经皮肾镜术后感染性发热危险因素及风险预测模型[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21,31(01):114-118.

[3]杜向阳,张文英,闫琳.47D64结合血常规在重症患者感染性发热与非感染性发热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J].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2020,12(10):1384-1387.

[4]孔德岩,李鹏,宗南.关于血液化验在急性感染性发热患者诊断中的应用思考[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37):134.

[5]肖雨凡.分析血液化验在急性感染性发热患者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13):90-91.

[6]朱京炜.血清降钙素原检测在诊断细菌感染性发热方面的应用价值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20,18(07):179-180.

[7]彭晓武.47-反应蛋白在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发热鉴别中的应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60):165.

[8]李续亮.血液化验在急性感染性发热患者诊断中的价值体会[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55):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