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乡土文化 提升文化自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22
/ 3

寻根乡土文化 提升文化自信

陈丽明

山西省孝义市第十三中学

一、项目概要

1.项目名称:寻根乡土文化 提升文化自信

2.项目简介:

(1)项目学习课题的确定:

概念界定: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发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是区别于任何其它文明的唯一特征,是凝聚力和进取心的真正动因。其中包含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传说故事、地名沿革、历史变迁、民间艺术、语言文化、家族族谱、传统技艺、古树名木、民俗风情及社会发展等诸多方面。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

现状介绍:在传统教学中,存在着“唯分数论”,“唯升学论”的状况,从而导致中小学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课程资源局限于教材,场地资源局限于教室,活动资源仅限于局限于课堂”的局面,教学设计脱离和无视学生现实的学习生活情境、社会生活实践、生存感受和成长体验,缺乏对现实乡土文化的细致考察和深入理解,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陷入空洞的说教和单向强制灌输,造成教育适切性和实效性的缺乏。

项目学习意义:基于这种现状,我们设计了“寻根乡土文化 提升文化自信”这一项目学习案例,以期在立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前提下,强调本土意识的表达、“乡土”视角的融入,注重以人为本并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以实现教育的多元价值和人文关怀;在学校日常教育工作中融入乡土文化,使乡土文化知识和内涵通过学校教育方式得以传播;通过乡土文化融入课堂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和了解所处文化环境,丰富学生的乡土文化知识,增加学生对乡土文化认同,培养学生传承文化的能力和热爱家乡的情感,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

课标要求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

核心素养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课标以核心素养为统领,把文化自信放在首位,突出语文课程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用。

②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智慧,建立文化自信;注重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提升自身优秀传统文化修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③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

④感受个人成长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提高文化认同感、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

   (2)教材内容:

部编语文和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关中华文化和地方特色乡土文化的相关内容与综合性学习活动。

(3)设计思路:

我们设计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孝义乡土文化项目学习,把视线投向家乡生活,投向本土文化,让乡土文化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让乡土文化有趣味、有韵味、有回味。我们注重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结合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通过探访、观察、记录孝义历史、孝义美食、孝义传统建筑、孝义非遗文化等,搜集整理孝义命名的由来、城市的起源、历史的变迁和人文古迹、风土人情、神话传说等的图文资料,学习和综合运用访谈录、游记、导游词、新闻报道、视频配文等写作知识,进行创意写作,个性化呈现对乡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家乡孝义,增加学生对乡土文化认同度,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

  1. 项目学习目标

(1)通过提前查阅资料了解当地乡土文化所折射出的优秀精神品质;

(2)通过实地走访了解当地的乡土文化(涉及皮影、木偶、碗碗腔及贾家庄婚俗四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剪纸、面塑、地秧歌等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等),理解乡土文化的内涵,培养家国情怀,提升文化自信;

(3)了解采访的基本知识、方法、程序、技巧等;提高在具体情境下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4)通过项目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信息搜集转化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从而逐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4)通过撰写访谈录、游记、导游词、新闻报道、视频配文等多种活动形式展示活动收获。

4.驱动型问题

孝义是一座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历史悠久的城市,这里保存着大量丰富的乡土文化。怎样才能让这些乡土文化成为我们课堂教学的助力?如何将这一项目学习做地扎实有效?怎样才能让乡土文化传承下去?怎样才能让青少年树立并根植这种家国情怀从而提升文化自信?

5.项目成果

(1)初期成果

①项目各小组进行任务分配,确保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②利用各种知识平台,查找与项目相关的文字资料;

③对当地的乡土文化进行拍照、录小视频。配有文字简介,并制作成PPT为后续开展各种活动提供第一手资料;

④各小组撰写采访提纲

(2)后期成果

各小组以访谈录、游记、导游词、新闻报道、视频配文等多种形式向全班同学展示小组项目学习成果。

(3)团队作品

把班级成员分成五个小组 ,每小组十名组员,成员任务明确,各司其职。

搜集资料

搜集与该小组任务有关的乡土文化资源并分类整理,做好登记,为后期实地考察和文稿撰写做好后勤准备。

实地考察

根据本小组分配的项目学习内容和前期做的资料准备及采访提纲进行实地考察,并采集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后期文稿的撰写提供第一手资料。

文稿撰写

  1. 前期撰写采访提纲。
  2. 后期撰写访谈录、新闻报道等汇报成果。

6.成果展示方式

(1)开展项目化学习成果展示系列活动。邀请学校主管德育的领导、班主任老师、各年级班干部、学生代表、家长代表参加。把搜集到的相关文字资料、实地考察中留下的珍贵照片和视频资料、撰写的访谈录、游记、导游词等以文本、PPT、视频的形式进行展示。

(2)在学校公众号上,将项目学习进程和所有活动成果以推文的方式,每天推送。邀请学生家长关注公众号,这样学生家长也可以实时关注到整个项目的进程,并参与到活动中来。

二、项目实施

1.项目学习启动仪式(45分钟)

(1.)“寻根乡土文化 提升文化自信”项目学习启动仪式。

环节一:班主任致辞,宣布项目学习正式启动。班长宣读小组划分、成员名单、任务分配和项目学习完成要求。

环节二:授项目学习任务单和颁发项目启动证书,各组组长领取。

环节三:学生集体宣誓。

(2.)项目前期准备

全班学生分成五个组。

教师提供项目化学习活动安排表,小组拟定活动计划和进程。

联系学校公众号平台管理员,建立一个与主题同名的公众号,所有活动成果以推文的方式,每天推送。邀请学生家长关注这个公众号,这样学生家长也可以实时关注到整个项目的进程,并参与到活动中来。

2.操作任务:

(1)搜集与该小组任务有关的乡土文化资源并分类整理,做好登记,为后期实地考察和文稿撰写做好后勤准备。(周一至周五)

(2)根据本小组分配的项目学习内容和前期做的资料准备及采访提纲进行实地考察,并采集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后期文稿的撰写提供第一手资料。(周六、周日两天)

(3)前期撰写采访提纲。后期撰写访谈录、新闻报道等,分两次进行成果汇报。(汇报45分钟/次,赛制需要一周)

3.召开一、二阶段成果展示并进行组内、组间、其他参会人员评价反馈

地点:14班教室

时间:周一班会

参会人员:14班全体同学和代课老师  年级领导  家委成员

活动型式:主题漫谈、PPT成果展示、全程录像

成果展示:(以一组任务“家乡的文化---寻根司马地秧歌”为例)

生一:    司马地秧歌起源于唐朝,距今已有近1000多年历史,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

司马地秧歌是汾孝地秧歌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唐朝,是流传于山西省汾阳市、孝义市一带的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曾是汾、孝两地最为普及的群众性娱乐活动。形式独特,其繁复多变的套路表演令人目不暇接,是当地社火、集会、迎送、庆祝等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表演形式。(PPT配图介绍)

生二:    司马地秧歌俗称“坑圈圈”秧歌、“地秧歌”,起于唐,兴于宋,盛于明清。其表演形式为“武场”和“文场”,集中了歌、乐、舞、武术等艺术形式。武场就是“掏场子”,有“二龙出水”、“蒜辫子”、“四对面”、“剪子股”、“天地牌”、“单勾”、“双勾”等几十种。文场就是不配丝弦的干板腔秧歌,有“四六句子”和“七字句”、“九字句”等大唱段及一些小剧目。经过近千年的文化传承,目前已经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

(PPT配图介绍地秧歌的一些行头和道具)

生一:上周六,我们小组在老师的陪同下来到振兴街道司马村对司马地秧歌进行实地考察调研。(PPT出示采访提纲)

“家乡的文化---寻根司马地秧歌”采访提纲

采访主题

家乡的文化---寻根司马地秧歌

采访目的

  1. 完成部编语文八年级上第一单元“新闻活动”单元的学习任务,学习新闻采访技巧,撰写新闻采访提纲。
  2. 了解司马地秧歌的千年传承,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和家国情怀,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风土人情,真实感受家乡的文化,增加他们对家乡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采访准备

  1. 设备:采访本、笔、录音笔、摄像机、照相机、麦克风等。
  2. 资料:搜集的与司马地秧歌有关的各类资料,提前熟悉做好准备。

采访对象

地秧歌传人、地秧歌爱好者等

采访问题

  1. 老师您好,请您向我们介绍一下司马地秧歌的历史起源及特点好吗?
  2. 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目前地秧歌的传承及现状。
  3. 老师,您可以跟我们介绍一下司马地秧歌的社会价值及其功用吗?
  4. 您作为司马地秧歌的传承人,在传承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您能跟我们说说您下一步的打算吗?

生二:我们观看了一场完整的表演,队员们从八九岁到十来岁,穿戴着秧歌专用服装和配饰,上下翻飞,让人眼花缭乱。(PPT配图)

生一:   本次参与考察调研的对象还有周围居民、地秧歌的爱好者等,参与调研的居民积极配合,调研工作顺利展开。考察调研过程中,司马地秧歌传承人吴振礼和姚玉胜热心地介绍了鼓子秧歌的表演形式、鼓子秧歌的组成等,并细致的讲解了鼓子秧歌的表演精髓。让我们看到了地秧歌这种独特的表演艺术形式的前景和未来。

生二:    在之前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从没有接触过这样的知识,更没有进入过这样的课堂,让我们能够零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这种新奇的授课方式激发了我们对孝义本土文化的探寻欲望,小组成员们纷纷查阅、搜集关于地秧歌的具体资料,深入了解地秧歌的历史渊源、现状及传承与发展,更多的同学愿意主动关注孝义的乡土文化,我们第一次感受到作为一名孝义人的骄傲。

生一、生二:我们的汇报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评价环节:发放活动评价表进行组内评价、组间评价和参与人员评价

班主任小结

三、项目学习活动总结反思

通过这次项目化学习活动,学生深入到家乡生活中,激活了有关家乡的珍贵记忆,认识了家乡文化的底蕴,增进了对家乡的情感,为学习生涯留下了美好而珍贵的回忆。同时为学生学习《我爱这土地》、《安塞腰鼓》、《端午的鸭蛋》等传统文化、家国情怀类的文章做好了情感铺垫,为撰写演讲稿、撰写新闻等文体写作的学习做好了技巧铺垫,更好地让学生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和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提升了学生们的文化自信。

学生通过调查访谈和实地考证,搜集整理资料,聚焦提炼问题,进行专题研讨,提高了对各种现象的认识能力和阐释自己见解的能力,改进了学习方式与思维水平,丰富了生命体验,将家国情怀渗透到日常的行为中,是很好的教育,也是他们很喜欢的社会实践活动。

同时调研活动还转变了我们老师们的教学观念。通过这次项目学习活动,老师们转变了教书匠的身份,变成了更加有目的、有计划、有创造性的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创新课程的组织者,在活动中,老师不仅仅让学生落实了知识点,学会了技能技巧,同时教会了学生如何思考、提升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