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教学方法   改进数学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24
/ 2

探索教学方法   改进数学教学

李新缺

高邑县高邑镇五百村小学    

摘要: 对于小学数学的教育教学来说,教师在传授相关知识的同时,需要培养小学生的自主意识、创新能力和合作学习,这是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下对小学数学教育的要求。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属于新的教学理念,将其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之中是全新的教学尝试,能够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创新思维,同时为学生全面发展给予内动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创新角度组织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推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获得新的进步。

1、转变教学观念,提升创新意识
新的教育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造精神,把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上来,引导学生想学、会学、善学。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有了新的教学观念,才能在数学教学中带领学生去认识数学领域中的新发现、新思维、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基础。因此,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2、创新教育理念,教师备课创新
实施创新教育,作为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建立真正的创新教育的理念,所备的课要与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学生的生活实际相适应,要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着想。备课时一般做到:第一,教学目的要创新。要根据教材内容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内容制定具体的目的和要求。第二,教学过程要创新。设计时可不循旧规,对如何导入新课、如何讲授新课、主要环节如何处理进行创新设计。第三,教学方法要创新。可以采用提问法、发现法、联想法、操作法等等,方法不固定单一,思维不封闭僵死。第四,教学程序要突出创新。第五,师生合作要体现创新性。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着,而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引路人,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知识。第六,课堂提问要有实践创新性等。

3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创新教育的要求出发,要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数学教学中,首先必须建立健康、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信任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唤起他们的成功欲望。同时,教师要善于营造一个和谐、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其次,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更要发扬民主,善于发现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给学生自由,要还学生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和尝试,要让他们通过自身努力真正体味到成功的喜悦。

4、重视“双基”教学,促进创新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如果不识记和牢固地保持这些基本知识,那就不可能有一段发展,因为所谓一般发展,就是要不断地去掌握知识”。因此无论课堂教学怎么改革,或者赋予“新课程”怎样的内涵,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是课堂教学最基本的功能,这一点是永远也不能改变的。我们强调课堂教学在让师生个性得到发展、创新价值得到体现的同时,也不可忽视学生“双基”的掌握、智能的发展。“知识越多越有利于创造”。一般说来,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由此联系起来的知识所组成的“基本结构”,具有较大的包容性和可迁移性,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知识,在解决不熟悉的新领域里的新问题时,就具有了一般迁移的能力。即这样的知识才有利于创新。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基本概念、基本性质、基本法则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和估计、推理、计算等基本能力的培养。

5、调动积极性,探究有效性学习过程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而学习过程的有效性,也将直对课堂教学质量带来影响。整个课堂,学生将是主体,虽然小学生很多意识相对薄弱,很多学习思维存在误区,但是不可否认,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只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才能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由于受限于小学生的年龄、知识、经验以及能力等因素,老师就需要在课堂中发挥其组织者的能力,给学生正确的思路,给学生做引导,从而点拨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这样才能让其主动、积极地去学习。当学生在课堂内部产生疑问、产生分歧或者在知识体系中出现误区时,老师这个时候就可以做出正确的指导,有效的学习过程及实施手段众多,可以通过游戏活动进行,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深入,根据不同学生的条件、能力做出不同教学引导策略。利用孩子的好奇心,从而引导其学习,帮助学生健康发展。

6、紧密联系生活现实,促进学生课程学习
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更强调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发展,要求学生可以从数学角度观察生活,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积极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得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更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潮流,教师应重视数学生活化教学,引导学生将知识点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理解,简化难以理解的知识,便于学生掌握,促进学生积极有效地学习。


例如,在教学“统计”这门课时,为了促进学生有效了解教学内容,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始,在学生了解相关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统计各种熟悉的生活现象。通过引导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各种生活现象,如设置统计文具盒中各种文具数量、统计收集一个月天气信息等任务,让学生可以在熟悉的生活经验中进行统计学习,以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统计学习积极性。通过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开展知识运用锻炼,以切实提高学生学习效益。此外,在教学“可能性”这门课时,教师可以选择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抽奖购物经历,来对学生进行教学开展。通过让学生观察抽奖规则并记录下来,带到课堂与教师和同学分享,通过讨论交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让学生可以在切实的实践过程中,深切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内容。

7、鼓励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培养创新能力
弗赖登塔尔曾经说:“学一个活动最好的方法是做。”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的,而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己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创造性教学表现为教师不在于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在于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习得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当然,如果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能给每一个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充分的帮助,那么每一个学生都能学会达到正常的学习水平。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数学教育。其目的就是要努力创造条件,弥补缺陷,转变学生的关况,让每一个学生都掌握数学,让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因材施教,增加每个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发展学生的潜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而全面的发展。总之,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首先要求我们在教学上具有全新的教育观,只要我们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就一定能在教学中不断取得新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周永生.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培养思路[J].学周刊,2021(18):121-122.

[2]顾士芬.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教育的途径[J].新智慧,2020(30):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