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筑工程混凝土工程质检及处理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24
/ 1

浅谈建筑工程混凝土工程质检及处理策略

常晓龙

 230104198904064219

摘要:在建筑工程项目之中,混凝土工程在其中属于较为重要的一个部分,如何做好质检与处理工作是保障建筑工程品质的重要研究方向。最重要的就是积极的落实混凝土工程质检工作,这样就可以对混凝土工程施工中所存在的质量问题加以判断,及时的利用有效的方法来进行处理和解决,促进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不断提升。

关键词:建筑工程;混凝土工程;质量检查;处理

引言

混凝土工程在整个建筑工程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的组成弄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标准来进行混凝土的采购工作,积极的落实混凝土工程的质量检验,这样才可以确保工程施工质量能够达到规定的要求。要判定混凝土质量是否符合设计规定的要求,就必须对混凝土的施工质量进行检查。

建筑工程中混凝土工程的质检原则

1.1 安全性原则

在安全性的原则要求下,可以对混凝土工程质检工作的有序高效的开展给予良好的辅助,在实施混凝土工程质检工作的时候,要对工程施工的安全性和合理性加以根本保障,尽可能的避免对工程施工安全性造成任何的损害。

2.2实时性原则

在实时性原则的要求下,混凝土工程质检工作的实施可以切实的规避混凝土质检工作不到位而导致的工程是质量问题的出现。并且在将实时性原则加以实践运用之后,也可以从根本上提升混凝土工程实践工作的效率。

2.3多次性原则

在实施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工作的时候,还需要组建专门的质检工作团队,由多个不同层级的管理工作人员来完成对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的检测工作,尽可能的避免混凝土工程质检工作的不足而对工程施工效率和质量造成威胁。

二、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检查策略

2.1 普通混凝土质量检查取样

混凝土强度应分批进行验收。同一验收批的混凝土应由强度等级相同、龄期相同以及生产工艺和配合比相同的混凝土组成。每一验收批的混凝土强度应以同批内全部标准试件的强度代表值来评定。

2.2 混凝土质量缺陷检查及处理措施

现浇结构的外观质量不宜有严重缺陷。对已经出现的一般缺陷,应施工单位提出技术处理方案进行处理,并重新检查验收。对于具有重要装饰效果的清水混凝土墙,考虑到其装饰效果属于主要使用功能,故将其表面外形缺陷、外表缺陷确定为严重缺陷。

2.3 混凝土质量缺陷的处理措施

表面抹浆修补处理。对于数量不多的小蜂窝、麻面、露筋、露石的混凝土表面,主要是保护钢筋和混凝土不受侵蚀,可用1:2-1:2.5水泥砂浆抹面修整。对于结构构件承载能力无影响的细小裂缝,将裂缝加以冲洗,用水泥浆抹补。

混凝土工程质量控制处理

3.1 施工前质量控制

施工前应对混凝土浇筑方案进行审批,对模板和钢筋应做好预检,在浇筑混凝土前应再次关键部位检查。配置混凝土时,认真优选配合比,严格控制材料的质量,选用合适的水泥品种和水泥标号,级配良好的石子减小孔隙率,合适的中粗砂和合格的外加剂,控制用水量,搅拌均匀。

3.2 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

3.2.1要加强旁站监督,严格控制浇筑质量,检查混凝土塌落度,严禁在己搅拌好的混凝土中加水,不合格的混凝土要退回搅拌站。

3.2.2对泵送混凝土,要求混凝土泵连续工作,泵送料斗内充满混凝土,泵允许中断时间不长于45min。当混凝土从高处倾落时, 自由倾落高度不应超过2m,竖向结构倾落高度不应超过3m;否则应使混凝土沿溜槽下落,并应使混凝土出口时的下落方向垂直于楼、地面。

3.2.3对梁柱节点部位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的浇筑顺序和浇筑混凝土的强度要严格检查区分,采取必要措施来防止低强度等级的混凝土注入高强度等级混凝土部位中。

3.3 养护措施

做好混凝土的养护工作,防止混凝土出现裂缝。养护一般采用草帘或麻袋覆盖,并经常浇水保持湿润,具体的养护期要视水泥品种和气温而定。养护期在最初三天内白天每隔2小时浇水一次,夜间至少两次;以后每昼夜至少浇水四次;干燥和阴雨天气要适当增减。

结束语

要保证混凝土的施工质量,必须采用先进的施工设备、先进的施工方法和科学的管理手段,在施工过程中,必须对混凝土工程落实严格的质检工作,保证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保证建筑工程施工的安全性,严格控制每道施工工序,认真把好每道关,要精心施工,才能打造更高标准高质量的工程,推动建筑工程施工行业的科学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泽民.混凝土工程的质检及处理[J].四川水泥,2014,(10):59-60.

[2]张岩.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与防范措施[J].辽宁经济,2007,(03):91.

[3]刘志强.建筑工程混凝土原材料的检测控制方法[J].科技创新,2022(12):132-134.

[4]姚德惠.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工程的质量检查及处理措施[J].黑龙江科学,2014,(3):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