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区隧洞施工处理措施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24
/ 2

岩溶区隧洞施工处理措施分析

叶思颖

中建二局土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省 佛山市  528300

摘要:随着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越来越多,不同类型项目在管理过程中发现由于不良地质因素,隧洞穿越强岩溶发育区的现象越来越多,尤其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岩溶发育强烈,给工程建设带来极大不便,甚至引发重大安全事故,造成财产巨大损失及人员伤亡。因此,如何处理岩溶空洞、做好施工期阻水、降低洞内涌水突泥等风险,已经成为工程建设中关键技术之一,对保障工程建设的安全性、不延误施工工期及工程总承包管理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关键词:岩溶区;隧洞施工;处理措施

引言

长期以来,在岩溶地区的各项工程建设中,各种岩溶形态、岩溶地下水以及其他不良地质现象等都是影响施工安全、工程质量及运行期稳定的主要因素,同时也是工程建成运行的安全隐患。通常,岩溶地区的地质构造十分复杂,各种年代或成因的岩溶发育非常多,利用现有地质勘察手段对工程区域岩溶分布情况完全查明十分困难,给设计人员、施工人员带来非常大的困扰,施工难度较大。在国内外建设项目越来越多的大背景下,针对岩溶区域的开发也越来越多,由此诱发的岩溶塌陷事故也日益增多,引起各方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总承包运行模式的项目,岩溶洞段处理难度大,耗费时间长,施工成本高,同时给工程建设带来严重的工期延误,影响项目整体运行,给总承包带来的风险成倍增加。

1隧道溶洞处治的基本原则

路隧道所遇溶洞基本为干溶洞或填充型溶洞,个别溶洞有少量水流。对位于开挖轮廓线外一倍洞跨内的溶洞,处治的基本原则是强调一溶洞一方案设计的针对性,在确保安全性的前提下,兼顾经济适用性。根据开挖后的实际地质情况,结合超前地质预报与监控量测报告,对隧道围岩级别作适当的调整,采取封堵、加固措施进行处治:(1)清除溶洞内松散充填物,采用喷、锚、网及钢筋束对溶洞壁进行封锚加固;(2)在隧道开挖范围外采用浆砌片石回填;(3)当溶洞底有水流时,需确保水系不变,采用涵洞或桥梁跨越。

2溶洞的形成机理及分布形态

溶洞是可溶性岩石中因喀斯特作用所形成的地下空间,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之一是难溶于水的固体(CaCO3),其在水(H2O)、二氧化碳(CO2)环境下发生化学反应转化成可溶性的无机酸式盐碳酸氢钙[Ca(HCO3],化学方程式为:CaCO3+CO2+H2O=Ca(HCO3。由于石灰岩层各部分石灰质含量不一致,被侵蚀的程度各异,就逐渐被溶解分割成互不相依、千姿百态的溶洞。溶洞在隧道开挖断面的分布位置及形状大小呈现随机性,不同位置、不同大小的溶洞对隧道结构的影响各不相同。根据隧道断面结构,溶洞分布形态基本可划分拱顶、拱腰、拱脚、底板四处代表性部位。由此,应对症下药,研讨相应的处治技术方案。

3岩溶区隧洞施工处理措施

3.1流水溶洞跨越处治

溶洞位于左侧下台阶,洞口长度约6m,宽度约6m,深度约12m,腔体呈葫芦状。通过现场勘查和材料分析,溶洞正好处于一个主断层和一个小断层交接处。溶洞横向向左延伸至附近的左江,溶洞揭露部分属溶洞右侧端头,基底普遍黏土夹碎石,局部集中堆石,存在少量常年流水,流水水位呈季节性涨落。

当隧道遇到大型溶洞,底部有水流时,需确保水系不变,采用桥梁方式跨越溶洞。施工前,需对溶洞周边安全施工环境进行全面排查,路线范围内溶洞壁采用挂钢筋网(8mm钢筋网片20×20cm)喷射厚度≥10cm的C25混凝土进行防护。鉴于本溶洞各方向发育相对较宽,采用垂直于道路中线的扩大基础式横向C30支撑墙,上方架设高度为120cm的C40梁板跨越。C300支撑墙基础基底根据开挖的基岩分布状况调整,使基础底面落在完整的基岩上,且基础下方5m范围内无溶洞。基础与基岩、每层混凝土之间采用42×4mm固脚钢管连接,固脚钢管按梅花型布置,纵横向间距均为50cm。支撑墙实际高度根据现场实际调整。作为支承,梁板内侧搭接于完整基岩上,梁板外侧与支撑墙整体浇筑,梁板纵向两端与完整基岩搭接宽度≥1m。梁板预埋110mmHDPE双壁波纹管透水。

3.2充填混凝土

根据地质物探与钻孔勘察方式,查明溶洞为空腔或饱水充填类型的,进行充填素混凝土处理。处理流程为:地表钻孔→下灌注管与排气管→泵送素混凝土→终孔封闭。地表钻孔采用150型地质钻机钻孔,在溶洞范围内钻出灌注孔与排气孔,并将PVC管通至溶洞中;混凝土采用C20普通硅酸盐混凝土,使用混凝土搅拌车运输至工作面,配合混凝土泵进行灌注,由于混凝土的作用,洞内的水和空气会通过排气管反出,当混凝土从排气管反出时,灌注结束,对灌浆孔口进行封闭。

3.3高压旋喷灌浆

根据地质物探与钻孔勘察方式,查明溶洞为充填软塑或流塑状类型的,进行充填素混凝土处理。处理流程为:地表钻孔→三管法(或两管法)灌浆→终孔封闭。地表钻孔采用150型地质钻机钻孔,孔间距1.1m,扩散半径0.7m,梅花形布置,覆盖整个溶洞平面投影范围。钻孔时为防止塌孔,可下PVC套管进行保护,并做好孔口封闭,防止杂物掉入孔中。钻孔结束后,自下而上进行高压旋喷灌浆,浆液可采用水泥砂浆或浓水泥浆,必要时,可适当掺加速凝剂或水玻璃。

3.4地表帷幕灌浆

由于地质勘探精度与现有手段限制,不能将整个岩溶隧洞区域的溶洞完全查明,且溶洞内部连通复杂。所以在开挖前,对隧洞平面投影范围区域进行帷幕灌浆加固处理。根据岩溶隧洞段实际情况,帷幕灌浆共需布设6排,排距3.5m,周边孔间距按照1.5m控制,中间孔间距按照3.5m控制,帷幕灌浆扩散半径为2.5m。

3.5穿越岩溶区后期处理

根据岩溶的不同规模拟采取5种方案:(1)对于无填充溶洞采用C20细石混凝土在隧洞开挖两倍洞径范围内由远及近进行填充;对半填充溶洞采用水泥砂浆进行填充;对全填充溶洞采用水泥浆进行加固。(2)对于无填充溶蚀宽缝、溶蚀裂缝采用水泥砂浆进行填充;对半填充及全填充溶蚀宽缝、溶蚀裂缝采用水泥浆进行加固。(3)对于对溶孔、小溶腔采用水泥浆进行加固。(4)对于出水量较大的采用水泥浆结合化学浆液进行注浆堵水(5)对于存在隐伏溶腔、溶洞的IV、V类围岩段,注浆加固处理灌浆孔布置应与固结灌浆钻孔布置相结合。

但是,实际施工时产生了许多问题,一是地质雷达探测出多处异常区,探测结果多为溶洞溶腔、溶蚀裂缝,经过实地钻孔探查,发现实际存在的空腔很少,且全部为小型的溶蚀裂缝,二是溶蚀裂缝延伸远,大量涌水且注浆量极大。增加了费用影响了通水目标。在多次会议就有关问题进行研讨,并积极咨询专家协助下,对处理方案进行了如下优化:(1)对无填充溶洞,采用C20细石混凝土回填一倍洞径厚度,对于回填灌浆圈以外的隐伏溶洞不进行处理,对半填充及全填充溶洞先进行冲洗后用C20细石混凝土置换;(2)对溶蚀裂缝采用水泥浆进行填充,水泥浆水灰比1:2。

结束语

EPC工程总承包模式已成为国内近年发展较为迅速的一种工程管理模式,在较多工程中已发挥了较大的优势与作用,帮助业主及项目管理单位实现了投资、进度、质量等目标要求的同时,还提高了一些大型项目总承包方的集成化管理收益。岩溶区工程施工的核心技术环节为防渗阻水,将水体控制在开挖洞径以外的区域,将大大提高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但目前常用的各种地质预报与勘探手段面对岩溶区域都有其局限性,因此在工程设计时,应尽量避开溶蚀地层,尽可能避开风险点。在工程总承包运行模式下,了解岩溶区域地质特性、明确基本处理措施、掌握处理措施工程造价,评估项目施工工期,对保证工程安全施工与顺利推进都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禹成,王朝阳,郭明,林鹏.隐伏溶洞对隧道围岩稳定性影响规律及处治技术[J].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2020(05):33-43.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