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金融时代民办高校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24
/ 1

智能金融时代民办高校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董冬冬1董雪芹2*

1.(澳门城市大学 中国澳门 999078) 2.(四川大学锦江学院 四川眉山 620860)

要:高校金融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关系到为社会输送人才的质量和适应性,为了满足智能金融时代企业对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各高校开展了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通过对智能金融时代金融专业人才需求情况和智能金融时代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思路。

关键词: 智能金融 民办高校 人才培养模式

一、智能金融时代介绍

(一)定义

智能金融是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与金融服务深度融合的产物,它依托于无处不在的数据信息和不断增强的计算模型,提前洞察并实时满足客户各类金融需求,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重塑金融价值链和金融生态。

(二) 智能金融的发展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融合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生物识别等前沿科技元素的智能金融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方面,智能金融依赖的 AI、大数据、云计算等关键技术不断获得突破; 另一方面,AI 通过 “数据 + 算法 + 算力 + 场景/平台”不断深入到金融领域的方方面面,金融智能化进程加快,各参与方争相抢滩智能金融。

二、智能金融时代对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

(一)了解智能金融的理论基础知识和金融企业文化

首先,金融理论基础知识有助于学生对深奥抽象的金融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将金融理论知识与金融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现代金融发展方式的转变对金融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金融专业人才不仅要全面掌握金融方面的理论基础知识,还要能读懂金融方面和宏观的经济政策。

其次,了解金融企业文化。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引入 “人本文化、服务文化、合规文化、创新文化、信贷文化、品牌文化等金融企业文化内容,对学生进行熏陶,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 智能金融时代急需高端复合型人才

从中国金融业发展趋势可以看出智能金融时代所需的复合型人才,不仅需掌握金融产品定价与量化分析等基础知识,还要懂得一定的管理学、计算机等学科理论,能够将大数据、云计算等实践技能相融合,运用互联网思维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三、智能金融时代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

首先,金融实验实训投入不足。例如 《商业银行综合业务》课程中的银行存款、取款、开支票、贷款等业务以及 《互联网金融》课程中的第三方支付、网络借贷、众筹等业务学生只能学习理论知识,并不能很好的实际操作。二是课程设置同质化很多高校课程设置并没有自身的特色,也没有考虑当地金融机构对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而是模仿其他金融院校开设的课程并直接运用到自己院校的相关专业。

四、构建智能金融时代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 学习先进的金融科技技术

从电子金融到线上金融到现在的智能金融可以看出,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将真正成为智能金融时代的核心驱动力,技术驱动商业创新的影响力及范围会进一步扩大,因此,无论是金融创新还是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要,都要求高校金融专业的学生不仅仅应该学习金融专业的理论知识,也要学习先进的金融技术,才能满足智能金融时代的对专业人才的需要。

(二) 建立金融实训室,保证专业课程的实训需求

高校金融专业应确立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注重实践教学,以理论教学为基础的教学理念,各类专业课程的教学应主要在实验室实训室进行,教学过程以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

(三) 培养双师型教学队伍

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及应用型本科的教师不同于中小学的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还得具备实践经验。因此在培养智能金融时代的金融专业新型人才方面,需要一批既精通理论,又具备精湛技能,并且对金融专业发展的前沿知识有一定了解的金融专业教师。

参考文献

[1]徐忠.正确看待金融业进一步对外开放[J].上海商业,2018,(4):11-13.

[2]叶芳.金融学本科教学内容方式方法改革研究——以华侨大学为例[J].大学

教育,2016,(5):168-170.

[3]张玮.现代金融人才培养与高校金融教学改革研究[J].金融经济,2018,496

(22):114-115.

[4]单冰.应用型高校《国际金融》教学改革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7,(14):69-

70.

基金项目:2021年四川大学锦江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G202117

通讯作者:董雪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