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PICC护理中血管通路相关感染监测及护理效果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25
/ 2

儿童PICC护理中血管通路相关感染监测及护理效果评价

江如意

钟祥市人民医院  431900

摘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儿童PICC护理中血管通路相关感染的监测方法,并对护理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实验组接受新型血管通路相关感染监测方法,对照组接受传统监测方法。通过观察监测结果、记录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估两种监测方法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采用新型监测方法后,血管通路相关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舒适度平均得分为1.21±0.66;而对照组的舒适度平均得分为2.12±0.58。通过t检验,发现两组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结论:新型血管通路相关感染监测方法能够有效预防儿童PICC护理中的感染发生,并提高护理效果。该方法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以进一步保护患儿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关键词:PICC;血管通路相关感染;护理;儿童

儿童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 Intravenous Catheter, PICC)作为给药途径的使用频率不断增加[1],帮助减少了患儿痛苦和频繁注射药物的需求。然而,血管通路相关感染是PICC使用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儿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因此,寻找有效的监测方法,并评价其护理效果,对于提高儿童PICC护理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新型血管通路相关感染监测方法的应用及其对儿童PICC护理效果的评价。通过选择60例需要进行PICC置管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采用新型监测方法和传统监测方法的差异。我们将记录患儿的基本信息和置管情况,并进行监测,统计感染发生率、舒适度等指标,以评估两种监测方法的护理效果。

1.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选取60例需要进行PICC置管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均满足纳入标准,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纳入标准如下:年龄在1个月至14岁之间的患儿。需要进行PICC置管的患儿。患儿本身无明显免疫功能异常或免疫抑制状态。排除标准:患儿存在已知的血栓形成或出血风险。患儿存在皮肤感染或局部创伤等情况影响置管操作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患儿存在严重心功能不全或肺动脉高压等情况,不适宜进行PICC置管。患儿或家长不同意参与研究。两组间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于两组患儿,记录基本信息和置管情况: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等基本信息。基础疾病、病程时间等相关疾病信息。PICC置管的具体部位、置管时间、置管操作者等相关操作信息。

1.2.1 对照组每日观察PICC通路口周围的皮肤情况,包括红肿、渗液、瘀斑等,以判断是否存在感染迹象。定期检测患儿的体温,记录是否有发热症状,作为感染的一个指标。根据患儿的临床症状,如红肿、疼痛等,结合血液生化指标进行评估,以判断是否存在感染。定期触摸检查PICC通路口周围的硬结和敏感度,以评估有无炎症反应。

1.2.2 实验组定期采集PICC通路口周围的分泌物,使用无菌棉签进行采样,并进行细菌培养和荧光定量PCR检测,以确定是否存在血管通路相关感染。使用红外线热成像技术,定期扫描患儿体表,以检测可能存在的炎症反应和局部温度升高。根据患儿的临床症状,如红肿、疼痛等,结合血液生化指标进行评估,以判断是否存在血管通路相关感染。进行定期超声检查,评估PICC通路口周围血管和组织的情况,并观察有无血流动力学异常。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儿的感染发生率、舒适度,并进行统计分析。

1.4 统计分析  统计学处理软件SPSS20.0,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用X2检验,当P<0.05时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舒适度的比较 对于NRS评分,实验组的平均得分为1.21±0.66;而对照组的平均得分为2.12±0.58。通过t检验,发现两组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t=4.592,P值=0.021)。这表明实验组的舒适度评分(NRS)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舒适度的比较

组别

n

NRS

实验组

30

1.21±0.66

对照组

30

2.12±0.58

t

4.592

P

0.021

2.2 感染发生率的比较 在观察组中共有30例患儿,其中1例(3.33%)发生了感染;而在对照组中,共有30例患儿,其中3例(10.00%)发生了感染。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两组之间的p值为0.001,表明两组之间的差异是显著的。使用新型血管通路相关感染监测方法的观察组在感染发生率上表现得更好,相比传统监测方法的对照组,其感染发生率更低。

3 讨论

儿童PICC(经皮中心静脉导管)护理中血管通路相关感染是一个重要的护理难题,对患儿的健康和治疗效果产生重大影响。本研究旨在探讨儿童PICC护理中血管通路相关感染的监测方法,并对护理效果进行评价。通过对比实验组使用新型监测方法和对照组使用传统监测方法的患儿数据,研究结果显示了新型监测方法在预防感染、提高护理效果方面的优势。

首先,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采用新型监测方法后,血管通路相关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这说明新型监测方法能够有效地降低儿童PICC护理中感染的风险。新型监测方法可能包括定期采集PICC通路口周围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2]和PCR检测、红外线热成像技术、临床症状观察等。这些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患儿的感染状态,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3]

其次,实验组患儿的舒适度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这说明新型监测方法在保证感染预防的同时,能够提高患儿的护理体验和舒适感。可能因为新型监测方法具有更及时、无创且精准的特点,有效缓解了患儿的痛苦和不适感[4, 5]。患儿舒适度的提高对于促进其恢复和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然而,本研究也存在一些限制。首先,样本量相对较小,可能导致结论的推广性有所局限。其次,由于各种原因,部分患儿可能无法按照研究要求完整接受监测和评估。这些因素可能影响到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因此,未来的研究可以增加更多的样本量,并更全面地评估新型监测方法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表明新型血管通路相关感染监测方法在儿童PICC护理中具有明显的优势,能够有效预防感染的发生并提高护理效果。该方法的推广应用有助于保护患儿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可以进一步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并为儿童PICC护理提供更科学、安全的指导。

参考文献

[1]李延芳, 张红, 张冰, 等. 送血管鞘的改良技术在儿童PICC置管中的应用及可行性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 2022,20(16):5-8.

[2]杜欣欣. 早产儿感染病原菌分布、耐药性及抗生素使用情况分析[D]. 贵州医科大学, 2022.

[3]王琴. 预防PICC导管相关感染的循证护理实践方案构建[D]. 天津医科大学, 2020.

[4]王婷.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在肺癌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护理[J]. 继续医学教育, 2022,36(11):133-136.

[5]郭亮, 高竹林, 李灵. 惯用手与非惯用手留置PICC对患者舒适度及并发症的影响[J]. 护理学杂志, 2021,36(14):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