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质量中的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28
/ 2

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质量中的效果

陶宗霞

马鞍山八十六医院 安徽省 马鞍山市 243100

【摘要】目的:探析急诊分诊安全管理在急诊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诊疗的8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病例采取基础护理,观察组病例采取急诊分诊安全管理,评估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及其他指标。结果:观察组病例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该组病例的纠纷发生率较低,安全管理及护理质量评分较高,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分诊安全管理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可有效提高护理满意度,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增强护理质量。

【关键词】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急诊护理

急诊室内采用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重点在于给患者争取更多的营救时间,挽回患者的生命,进一步提高医院的整体治疗水平。本研究中,我院将急诊科室内接受治疗的8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在于分析在急诊科室实施护理工作中采用急诊安全管理模式的实际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诊疗的8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观察组男性21例,女性22例,年龄25—65岁,平均年龄(45.2±1.77)岁。对照组男性20例,女性23例,年龄28—62岁,平均年龄(45.3±1.22)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病例采取基础护理干预。

观察组病例采取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护理模式,内容包括:①急诊环境优化。将各区域的标识置于显眼位置,明确划分急诊区域以及门诊区域,减少门诊患者误入急诊区域的数量;将急诊区的功能区以及诊室划分明确,在醒目位置放置分诊流程手册,减少急诊患者时间的浪费。②创建急诊预检分诊管理。观察急诊就诊人员的瞳孔情况、意识状态,并对血压、心率、脉搏以及体温等相关指标进行测量并记录,若是患者属于危重症病例需要为其争取黄金抢救时间,排除安全隐患。③院内感染管控。加强对急诊科医务工作者的管理培训,促进护理人员安全意识以及责任意识上升,提升工作人员的自我防护能力;护理人员需要在接诊时戴好口罩及手套,避免出现交叉感染;在接诊失禁以及体内插管、创伤出血的患者时,重视防护物品的佩戴,不可忽视。④开展讲座。积极开展教育讲座,提升急诊科护理人员对风险的重视,积极学习医疗事故的处理措施;宣传有代表性且处理较好的医疗纠纷事件,并指导护理人员学习法律知识,提升个人法律意识,促进护理人员风险识别能力以及防范能力上升。⑤创建分诊制度标准。选择经验丰富的急诊护士作为分诊岗位的负责人,使其可以及时、准确地判断患者的身体状况,若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需及时上报;针对行动不便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当积极帮助患者尽早就诊,监控患者的各项指标以及生命体征;针对病情危重的患者需要重视腕带标识,及时开通绿色通道;针对救护车送来的患者,需要及时进行入院交接。⑥明确首诊责任制。若患者就诊时出现救治资源有限问题,护理人员需要马上报告上级,坚持不见患者不挂号的原则,积极做好急诊就诊患者的相关信息记录。⑦制定相关语言规范。护理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沟通技巧,明确患者的基本需求,开展和谐且有针对性的交谈,避免出现护患纠纷和误解;开展分诊就诊时,护理人员需要积极告知患者相关注意事项以及等待时间等;针对情绪状态较差的患者进行安抚。⑧重视监管制度。积极创建多视角、多途径、多方位的监控系统;在院内悬挂投诉箱以及建议箱;显眼处粘贴投诉电话;使用匿名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意见收集;总结工作中的不足,积极改正并处理。

1.3观察指标

观察所有病例的纠纷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并对急诊护理中的护理质量及安全管理质量进行总结。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SPSS20.0,技术资料采用(n,%)表示,组件比较用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纠纷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病例的纠纷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纠纷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2.2两组患者安全管理评分及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安全管理评分及护理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安全管理评分及护理质量评分比较(x±s,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3讨论

在急诊分诊工作当中,急诊科室的环境、护理人员的工作内容等都是最明显的风险性因素。从护理环境的角度进行分析,急诊科室的患者人数较多,人流量较大,各个患者接受的教育有所差异。而急诊分诊又是直接面向所有患者,时常会遇到咨询问题的患者,工作量巨大。从护理人员工作内容上分析,分诊部的工作压力较大,所处理的工作已经远远超出自身的工作范围,导致自身护理质量得不到保障,患者不满意,最终出现医疗纠纷案件。在分析导致护理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的实际原因之后,必须注重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使得各个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在经过深入的分析之后,能够清晰地知道导致急诊分诊部门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得不到更多保障的根本原因所在。为进一步提升护理质量,让更多患者满意,应当对原有的工作进行不断的改进。本次研究则是将安全管理模式运用到急诊分诊工作当中,从各个角度出发解决现有的问题。首先,对原有的急诊就诊环境做出改进,明确划分区域,标注各个区域的功能,悬挂流程图等,为患者提供更多就诊便捷,减少患者询问次数,提升护理工作效率。其次,护理人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业务能力也应当有所提升,选择工作经验更加丰富的护士在分诊岗位工作,能够更有效地接诊病患,对患者所患疾病做出更加准确的判断。在此过程中,制定相关制度标准,对护理人员语言行为等做出规范也是十分重要的。工作的标准与制度是工作开展的前提条件,也是检验工作是否达标的一个理论依据。制定好相关标准和制度之后,护理人员对自身的工作职责、内容等有着更多的认知,对待自身工作更加负责。同时,语言和行为的规范也是十分重要的,护理人员需要积极与患者交流,准确用语,掌握更多的交流技巧,提升工作安全性,降低护理风险。最后,在日常工作中还应当重视工作监督管理的重要性,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对护理人员的工作进行监督管理,设置专门的意见箱,为患者充分表达自身想法提供更加直接有效的途径。

针对本院收入的病例进行分析,观察组病例的纠纷发生率为2.3%,对照组病例的纠纷发生率为34.9%,且观察组病例的护理满意度为95.3%,显著高于对照组病例的护理满意度(74.4%),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有效提升了护理满意度,缓解了紧张的护患关系,减少了急诊科的医疗纠纷情况。对急诊科室的护理质量以及安全管理质量进行评估,观察组的安全管理评分以及护理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的应用有效提升急诊科的护理质量,保证急诊科室的安全性,降低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率,保证就诊人员的健康安全。并且,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要求护理人员重视就诊人员及家属的心理健康,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判断,积极采取相应的抢救措施;若是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状态较差,护理人员则需要进行心理疏导,告知急救的安全性和重要性,舒缓患者及家属的情绪,保证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路月香.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质量中的效果[J].福建医药杂志,2023,45.

[2]张荣玉.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人人健康,2022(24).

[3]厉宏宽.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在产科内分泌急诊护理中的影响分析[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22,9(13).

[4]王慧敏.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及可行性分析[J].名医,2021(06).

[5]柳盼.急诊分诊安全管理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