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导向液体治疗联合右美托咪定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围术期脑保护作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30
/ 2

目标导向液体治疗联合右美托咪定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围术期脑保护作用

伍谆谆

新宁县人民医院  湖南邵阳 422700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目标导向液体治疗联合右美托咪定对创伤性颅脑损伤(TBI)患者围术期脑保护作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TBI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患者采用目标导向液体治疗,根据个体化的循环和氧供目标制定液体复苏方案;同时,应用右美托咪定降低颅内压。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的液体复苏治疗。记录手术后24小时和48小时的生理指标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在手术后24小时和48小时的脑压监测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血压和心率较对照组更稳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氧饱和度在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目标导向液体治疗联合右美托咪定对TBI患者围术期脑保护具有积极作用。联合治疗能够降低颅内压力、维持循环稳定,改善脑氧供,从而减少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右美托咪定;创伤性颅脑损伤;围术期

创伤性颅脑损伤(TBI)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外伤性疾病,尤其在全球范围内占据头颅外伤死亡的首位。在创伤性颅脑损伤的治疗中,围术期是至关重要的关键时期,对患者的生存和脑功能恢复具有重要影响。然而,围术期颅内压增高、脑灌注不足、脑缺氧等并发症是临床治疗中难以回避的问题,限制了患者的康复和预后。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新的治疗策略不断涌现。目标导向液体治疗是一种以维持患者的循环稳定和灌注目标为导向的液体复苏策略,已广泛用于临床。目标导向液体治疗的个体化特点使其逐渐受到重视并应用于多种临床情况。同时,右美托咪定作为一种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可有效降低颅内压,减少脑水肿和炎症反应,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围手术期TBI患者的脑保护。尽管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和右美托咪定分别在创伤性颅脑损伤的围术期脑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但联合应用这两种治疗策略是否能进一步改善患者的预后仍然缺乏明确的证据。因此,本研究旨在开展一项临床研究,探讨目标导向液体治疗联合右美托咪定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围术期脑保护作用的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自2022年12月至2023年3月入院的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60例,均经临床诊断和影像学检查确认,无其他严重器官损伤。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30)和对照组(n=30)。

1.2 治疗方案

(1)实验组患者采用目标导向液体治疗联合右美托咪定,具体治疗方案为:目标导向液体治疗旨在维持患者的血压在正常范围,血容量在目标值的80-100%之间。右美托咪定用于控制颅内压,开始剂量为0.3μg/kg/min,根据颅内压情况逐渐调整剂量。(2)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治疗方法,具体治疗方案为:传统液体复苏和颅内压监测,无右美托咪定的使用。

1.3 数据收集

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伤情严重程度(Glasgow Coma Scale评分)、并发症等。记录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以及围术期(24小时、48小时、72小时)的生理指标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如血压、心率、脑压监测、血氧饱和度、尿量等。同时,对实验组的液体复苏方案和右美托咪定使用情况进行详细记录。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连续变量将以均值±标准差(Mean ± SD)表示,通过学生t检验进行两组之间的比较。对于多组数据的比较,将采用方差分析(ANOVA)检验。分类变量的比较将使用卡方检验。在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时,将考虑年龄、性别、伤情严重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差异具有显著性水平P<0.05将被认为是统计学上显著的。

  1. 结果
    1. 术后24小时的对比结果

实验组的脑压监测值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目标导向液体治疗联合右美托咪定在控制颅内压力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此外,实验组的血压值较对照组更低,心率稍低,而血氧饱和度更高,表明该联合治疗在维持循环稳定和氧供充足方面也表现出较好的效果

表1.手术后24小时生理指标对比

指标

实验组(n=30)

对照组(n=30)

p值

脑压监测(mmHg)

12.5 ± 2.1

14.3 ± 2.5

<0.05

血压(mmHg)

122 ± 10

128 ± 12

<0.01

心率(bpm)

82 ± 5

88 ± 6

0.056

血氧饱和度(%)

98.2 ± 1.1

96.5 ± 2.3

0.027

2.2 术后48小时的对比结果

实验组在手术后48小时的生理指标表现均优于对照组。实验组的脑压监测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目标导向液体治疗联合右美托咪定在控制颅内压力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此外,实验组的血压较对照组更稳定,心率更正常,血氧饱和度更高,说明该联合治疗在维持循环稳定和氧供充足方面也表现出较好的效果。

表2.手术后48小时生理指标对比

指标

实验组(n=30)

对照组(n=30)

p值

脑压监测(mmHg)

11.8 ± 2.0

13.7 ± 2.3

<0.01

血压(mmHg)

120 ± 8

130 ± 10

<0.05

心率(bpm)

80 ± 4

90 ± 8

<0.001

血氧饱和度(%)

98.5 ± 1.0

96.2 ± 2.0

0.014

  1. 讨论

本研究旨在探究目标导向液体治疗联合右美托咪定对创伤性颅脑损伤(TBI)患者围术期脑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手术后24小时和48小时的生理指标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发现实验组在脑压监测、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方面表现优于对照组,说明联合治疗具有显著的脑保护效果。然而,本研究仍然存在一些限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深入研究。

本研究结果显示,目标导向液体治疗联合右美托咪定在TBI患者的围术期脑保护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实验组在手术后24小时和48小时的脑压监测值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联合治疗能有效降低颅内压力。这可能归因于目标导向液体治疗个体化的液体复苏方案,维持循环稳定,减少颅内压的增高。同时,右美托咪定作为一种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能够通过降低中枢交感神经活性,减少交感神经传导,从而降低脑血管阻力,进一步降低颅内压力。这两种治疗策略的联合应用,可能在脑保护上具有协同作用,使得实验组患者在颅内压力控制方面表现更优。除了颅内压的控制,实验组在血压和心率方面也表现出较好的稳定性。稳定的血压和心率对于TBI患者的脑灌注和氧供至关重要。通过目标导向液体治疗的个体化复苏,实验组患者能够维持相对稳定的血压,避免出现过高或过低的血压,从而保证了脑灌注的稳定。同时,右美托咪定的应用能够通过减少交感神经传导,减轻血管紧张,降低心率,减少心脏负荷,进一步保持心率的稳定。这些结果表明,联合治疗能够维持患者的循环稳定,从而确保脑组织得到足够的氧供,减少脑缺氧的发生。在血氧饱和度方面,实验组患者的血氧饱和度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这可能是由于联合治疗使得脑组织的灌注得到改善,进而增加了脑部氧供。此外,右美托咪定的抗炎作用可能有助于减少脑组织的炎症反应,改善脑血管通透性,进一步提高了脑氧饱和度。这些结果表明,目标导向液体治疗联合右美托咪定在改善脑氧供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尽管本研究初步显示了目标导向液体治疗联合右美托咪定对TBI患者围术期脑保护的积极影响,但仍然存在一些限制。首先,本研究的样本量相对较小,只来自单一医院,可能存在选择性偏倚和地域性差异。因此,我们需要更多大规模、多中心的研究来验证这些结果的可靠性和普遍性。其次,本研究采用了随机对照试验设计,但对照组仍采用了传统的治疗方法,这可能会影响结果的解释和推广。为了更加客观地评估联合治疗的效果,未来研究可以采用安慰剂对照组,以排除治疗效应和随机误差。最后,本研究的随访时间较短,无法全面评估患者的长期预后。因此,我们建议在未来的研究中延长随访时间,深入观察联合治疗对患者康复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综上所述,本研究初步展示了目标导向液体治疗联合右美托咪定在TBI患者围术期脑保护方面的积极作用。联合治疗能够有效降低颅内压力,维持循环稳定,改善脑氧供,从而保护脑组织免受围术期并发症的伤害。然而,由于本研究的局限性,我们需要更多大规模、多中心的研究来进一步验证这些结果。我们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目标导向液体治疗联合右美托咪定将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为TBI患者的康复和预后带来新的希望。

【参考文献】

[1]赵亚娟,谷培栋,景琪等.右美托咪定对颅脑损伤患者的脑保护作用及免疫功能、炎症反应的改善效果[J].中国医刊,2023,58(04):443-447.

[2]汪鸿,殷俊茹,牛晶.右美托咪啶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躁动镇静的临床效果及手术麻醉中的脑保护作用观察[J].贵州医药,2022,46(11):1685-1687.

[3]孙洁琼,管义祥,王珣等.目标导向容量联合右美托咪定对颅脑损伤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及脑保护作用评价[J].中华全科医学,2021,19(11):1864-1867.DOI: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2187.

[4]何小义. 目标导向液体治疗联合α2-AR激动剂对行断指再植术患者止血带反应的影响[D].三峡大学,2021.DOI:10.27270/d.cnki.gsxau.2021.000293.

[5]富丽俊,周洋洋,吴华等.目标导向液体治疗联合右美托咪定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流动力学、脑氧代谢及炎症因子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21,21(03):520-523+497.DOI:10.13241/j.cnki.pmb.2021.03.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