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立品之种 开课改之花——浅谈现代课堂教学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新模式的实践与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31
/ 2

播立品之种 开课改之花——浅谈现代课堂教学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新模式的实践与探究

唐,楠

四川省中江县城北小学校  四川中江  618100

摘要:现代课堂教学改革的根本任务是落实“以德树人”,发展素质教育。

关键词:现代课堂改革 立德树人  新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以深化教学改革为突破,强化学科实践,推进育人方式变革。现代课堂教学改革的根本任务就是要落实“立德树人”,发展素质教育。“立德树人”是中华文化的文化符号,也是中华文化的思想精髓。如何用核心素养导向教学改革,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在全国如春风般的课改潮流下,我校的新课堂教学模式“立品课堂”也应运而生。

   “课前活动,立品启智”、“开放导入,立品激趣”、“自主学习、质疑探究”、“合作学习,释疑提升”、“研学共学,思维进阶”、“拓展延伸,立品树人”是对新课堂模式的提炼。

   “课前活动,立品启智”。课前三分钟的品格教育,不仅对学生的智慧加以启发,也旨在督促其良好习惯的养成。有序歌、专注手指操,品格游戏……丰富的教育活动让品格的种子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从而内化为行动,让他们做到学习专注、做事有序、诚实勇敢、有责任有担当。

   在设计课前活动时,我参照24品格中的品格成长阶梯,先从第一级:专注-有序-友善-感恩-守时-诚实设计训练活动。课前金耳朵游戏,不仅让学生迅速从课间玩耍的兴奋状态中快速安静下来,也让他们通过专注听故事,快速切换到上课模式中来。通过不间断的训练,学生在课堂上走神的现象越来越少,学习的效率大大提高了。有序歌从开始的口动人不动,一段时间后,口动变行动。列队有序了,桌盒里学习用品整齐了……课前三分钟,让我们看到了品格之花的绽放。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导入新课环节,我根据课程内容设计猜谜语、看课题质疑、视频图片视觉冲击、设置悬念创设情景等多种方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一个能激发孩子们学习兴趣的导入就像一把打开通往知识殿堂的钥匙。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用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视频图片,利用多媒体进行导入,可以直观形象地把学生带入课堂。我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因为同学们都没有去过沙滩,海岛这些地方,对此很不了解。于是我课前搜集了大量的西沙群岛的图片和视频,开课时展示给学生看,然后采访学生,西沙群岛给他们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再顺势导入:西沙群岛不仅美丽,还很富饶呢,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西沙群岛,看看作者笔下的西沙群岛。”这样既调动了学生想了解西沙群岛的积极性,又为后文的小练笔提供了素材,加深了学生对西沙群岛的印象。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前学生通过预习,进行自主学习,质疑探究。预习不仅是一个学习环节,也是调动学习自主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良好学习习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在课堂改革以前,学生预习大多是泛泛读课文、标自然段、认识生字等。在“立品课堂”教学模式形成后,在预习这一环节,我们通过设计“立品课堂”预学单,任务一:读一读: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练习读准字音。任务二:写一写:正确、工整地抄写本课生字,并在需要注意的字下面标注符号。任务三:想一想:1.通过预习,我读懂了——。2.预学后,我还存在的疑问是——引导学生从课题、课文内容、写作方法、体会等方面进行提问。以任务为驱动,为学生明确预习内容、预习目标、预习要求、鼓励孩子自主学习,大胆质疑。课堂上,对学生的预习效果进行有效的检查。我通过设计“智勇冲关”的形式,分为三大关卡:字词关、朗读关、和阅读关,层层递进,由点到面覆盖,的方式对《赵州桥》一课的预习效果进行了检查。第一关:字词关:通过按学号开火车的方式检测字音,特别时多音字“爪”的读音。第二关:朗读关。随机开火车抽读课文。一边检测学生的课文的朗读情况,相机指导比较难度的句子的朗读练习。第三关,阅读关。赵州桥是一座怎样的桥?阅读课文后填写表格。表格设计包括:桥名、地点、地位、设计者、建立朝代、距今历史、你还知道哪些。在预习的基础上,让课堂能进行深层次的思维提升,掌握学法,了解学情。同时根据预习情况,我及时调整了教学设计,关注到个别学困生,做到因材施教,确保人人过关,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课堂质量。

合作大于竞争,合作重于竞争。学习不仅仅是个人的努力,也是集体的合作。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尊重、学会对话、学会共成长。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释疑提升学习能力。在预习检测后,学生在四人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己提出的疑问,小组合作解惑,老师深入到各小组的交流中,了解学生的解答思路和方法,同时做好引导工作,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小组交流后,组长分类梳理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像在《赵州桥》一课的合作学习,释疑提升环节。各学习小组就梳理出了:1.不懂的词语:横跨、创举。2.不懂的问题:为什么说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3.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句话有什么作用?这些小组内无法解答的疑惑。

当小组梳理出组内疑惑时,便进入了咱们的研学共学,思维进阶阶段。先集中展示各小组的疑问,共同梳理,归类整理。这时候,老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为学生提供交流的空间和时间。老师学会放手,把课堂的话语权归还于学生,让他们交流探讨,老师适时加以引导即可。比如在展示不懂的词语“横跨”时,一名学生就借助插图对其含义进行了生动具体的解释。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了“创举”一词。同时大家一致得出:在遇到不懂的词语时,不仅可以查词典,可以借助插图,还可以把词语带回句子,联系上下文帮助理解。通过读一读、数一数、找一找、联一联、说一说、抄一抄的学习方法,深读”美观“,学会写法。同时落实了单元教学目标中的”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这一语文要素。品“美观”的同时,引导学生总结出学法和写法。迁移学法,学习”雄伟”。课堂上,我由扶到放,充分体现课堂自主性以及自由、互助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研学共学,达到思维上的共提升。

学于课堂,得于课堂,而又不局限于课堂。通过对课外拓展延伸的精心设计,达到“立品课堂”立品树人的初衷和目的。在科技发展迅猛的今天,不少历史遗产逐渐被世人遗忘。在《赵州桥》一课结束新课时,我设计了“感受历史遗产的魅力”这一环节。通过多媒体出示历史上不同时代各界人士对赵州桥的评价,引导学生发现历史遗产的那份岁月积淀而成的魅力,以及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并通过搜集历史遗产的资料将课堂的魅力延伸至课外。

于漪老师提出”立德树人“是老师最根本的基本功。有了这个基本功,才能担当起课堂教学改革的使命,在现代课堂改革之路上,我将坚持像斯霞老师那样的童心母爱,开阔自己的视野,以“四有”好老师为轴心,教师发展为坐标提升自己的格局,将“立德树人”、“立品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在教育的整个过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