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心理干预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抗病毒治疗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04
/ 2

个体心理干预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抗病毒治疗效果分析

董文仙  董南桂  冯金惠

临沧市人民医院眼科 邮编:677000

摘要:目的 分析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行个体心理干预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22年4月-2023年4月期间收治的患机会性感染入院就诊艾滋病患者96例,随机分为AAA组和BBB组,每组48例,AAA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BBB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个体心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前后焦虑、抑郁评分。结果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SAS评分和SD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BBB组患者的SAS评分和SDS评分低于AAA组, P<0.05。结论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在抗感染治疗过程中给予个体心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缓解焦虑、抑郁等,有利于患者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促进治疗进程。

关键词:艾滋病;感染;个体心理干预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抗病毒治疗期间心理健康是影响其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提高抗病毒治疗期间心理健康水平是保障艾滋病患者长期生存的重要环节。近年来,随着治疗手段不断进步,人们对艾滋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艾滋病感染者抗病毒治疗后存在较大心理负担及焦虑情绪,对治疗效果产生一定影响。研究表明心理干预可有效降低艾滋病感染者焦虑情绪,且具有良好的效果。本研究选取96例患者进行深入探讨,分析了个体心理干预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抗病毒治疗效果的影响。现进行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22年4月-2023年4月接收的患机会性感染入院就诊艾滋病患者96例,随机分为AAA组(n=48)和BBB组(n=48)。其中,AAA组男25例,女23例,年龄23~67岁,平均年龄为(41.65±6.37)岁,病程1~3年,平均年龄为(2.06±0.49)年,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6例,高中11例,大专及以上21例。BBB组男21例,女27例,年龄24~63岁,平均年龄为(42.73±5.91)岁,病程1~4年,平均病程(2.19±0.68)年,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4例,高中12例,大专及以上22例。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AAA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主要包括了入院宣传、介绍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日常防范措施、隔离措施、并发症处理、饮食指导、用药指导。

BBB组患者在AAA组的基础上给予个体化心理干预。具体为:心理干预模式:相关护理人员每周对患者开展三次及以上干预,采用门诊咨询、知识座谈会、音乐疗法等,每次30min,护理人员多以轻柔的语言、有爱的眼神与患者交流,寻找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对症分析,与患者构建良好的朋友关系,增强患者的信任。要注意的事在沟通期间需要保持沟通内容的保密性,尊重患者隐私,较大程度上帮助患者解除顾虑,提高患者的安全感。护理人员还应当学会换位思考,站在患者的角度分析心理痛苦的原因,了解患者对病情的认知程度,主动为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使其明确日常生活中应当如何做好消毒、隔离。提高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依从性,让其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护理活动中,改善身心不适,延缓疾病进度。同时有效调节患者的心理负担,鼓励患者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疾病,树立正确的疾病观。护理人员可借助正面的实例鼓励患者接受治疗,可以借助深呼吸、散步等多种方式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优化知识结构:护理人员主动为患者及其家属讲解疾病的预防、消毒、隔离等相关措施,指导患者保持合理的生活习惯,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生活建议,促进患者更好的生活。

1.3观察指标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两组患者的情绪进行评估。SAS的评分标准:<50分表示无焦虑情绪;50~59分表示轻度焦虑;60~69分表示中度焦虑;≥70分表示重度焦虑。SDS评分标准:<50分表示无抑郁;50~59分为轻微至轻度抑郁;60~69分为中度抑郁;≥70分为重度抑郁。两者的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焦虑及抑郁症状越明显。

1.4统计学分析

将AAA组和BBB组的所有数据导入SPSS20.0软件进行分析,以P<0.05表示AAA组和BBB组两组数据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前后两组患者SAS、SDS评分对比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SAS评分和SD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BBB组患者的SAS评分和SDS评分低于AA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一。

表一 护理前后两组患者SAS、SDS评分比较(x±s)

组别

SAS评分

SDS评分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AAA组(n=48)

73.51±2.59

61.05±1.46

74.13±2.61

61.72±1.08

BBB组(n=48)

70.62±2.85

54.31±1.09

72.87±2.76

56.34±1.97

3讨论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通过抗病毒治疗控制了病情的进展,可使机体免疫力逐渐恢复,增强抗病能力。目前,治疗艾滋病的主要手段是抗病毒治疗。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艾滋病感染者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心理干预是指在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过程中,通过医护人员给予一定的帮助与指导,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缓解其不良情绪和焦虑症状。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心理干预对改善艾滋病感染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前,两组患者的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BBB组患者的SAS评分和SDS评分低于AAA组(P<0.05)。说明个体心理干预可有效改善艾滋病感染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帮助患者树立良好的心态,积极健康的面对疾病。

综上所述,针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行个体化心理干预一定程度上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紧张等不良情绪,为疾病的治疗奠定良好的基础,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保障,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霍俊丽,安晓静,韩瑜,等.个体心理干预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抗病毒治疗的影响[J].现代预防医学,2023,50(2):5.

[2]霍俊丽,安晓静,韩瑜,等.个体心理干预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抗病毒治疗的影响[J].现代预防医学,2023,50(2):5.

[3]霍俊丽,施玉华,安晓静,等.心理健康因素对HIV感染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21(01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