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中疑难病的诊疗方法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05
/ 2

中医内科中疑难病的诊疗方法分析

陆建民

河北省隆化县山湾乡卫生院   河北承德 068156

摘要:中医理论体系复杂且独特,积累了丰富经验,临床疗效确切,当下科学技术持续进展,中医依然具有广泛影响,焕发着蓬勃生机。就疑难病而言,其具有错综复杂的病因病机,多种类型临床表现,难以分辩证型,治疗困难,难以取得预期效果,而长期研究显示,中医药治疗疑难病效果明确。本文以中医内科中疑难病为对象,就其诊疗方法做出如下综述。

关键词:中医内科;疑难病;诊疗

医疗技术持续发展,中医有关研究不断深入,临床实践中中医内科治疗尽管积累了大量经验,但依然需要优化,探讨现存问题,有效管理,例如方法描述较少和缺乏试验设计等,以此提高诊疗效果[1]。80年代初,我国学者围绕中医内科疑难病,制定出完备的诊疗体系,为中医药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全面探讨中医内科诊疗情况,提升疑难病诊疗效果。

1.中医内科疑难病概述

遍览中医古籍,存在诸多关于疑难病的介绍,认为该病包含多种范畴,例如不治之症、怪病、难治之病和疑难杂症等,分析疑难病时,应分开讨论“难”和“疑”,其中“难”指的主要是对疾病进行治疗时,难度较高,很难将病情病因准确描述出来,诊疗效果往往不佳,或者患者病情进展到终末期,病入膏肓,无论选取哪种疗法,均无法改善疾病;“疑”即在疾病辩证、诊断等多个方面具有疑惑点,无法鉴别寒热虚实,难以将脏腑经络情况清晰显示出来,严重影响到疾病诊疗[2]

2.中医内科疑难病特征

分析疑难病主要特征,大体上表现为以下几种:①疾病一般存在复杂临床表现,或者奇特罕见。②难以准确鉴别疾病证型。③疾病具有复杂病因。④给予患者临床治疗,但疗效不明确,或者无效。疑难症又被称之为“坏病”“不治”“难治”等,诊断疑惑是其中一项重要原因[3]。中医诊治疑难病时,其思维方法和辨证论治、辨病论治关系密切,因此应全面了解疑难病病机。分析疑难病机特征,主要体现在病势淹缠/峻厉、病位深痼、病性错杂和病邪胶着。

2.1病势淹缠/峻厉

就疑难症而言,其治疗困难,程度危重患者呈现出病势峻厉,阴阳俱衰,病况变化迅速,急剧恶化,也可能气随液脱、阳亡阴竭,或者阳盛津枯,变化缓慢者,可能出现病势淹缠,疾病逐渐变重,反复发作,时轻时重,迁延难愈,给患者带来严重病痛折磨。

2.2病位深痼

我国学者认为疑难症发生位置主要有膏肓、血府、夙根宿根、病薮、入络聚络和骨髓等,上述部位均属于深痼之所,用药难以到达。临床治疗内科病时,发现其存在广泛病变部位,小则可能为清窍络脉,大则牵涉四肢百骸和五脏六腑,病位多变且复杂,存在脏腑传变、上下同病和表里相引等特征,根据疾病发展,灵活应用临床思辨,判断疾病发生部位。

2.3病性错杂

无论是哪种疑难病,均需要确定其性质,辨别患者是虚证还是实证,属寒还是属热,属阴还是属阳。分析疾病特征,常表现为升降乖戾、虚实并存、阴阳错杂和寒热兼夹,临床诊治时具有较大难度[4]。受气滞、痰凝、水蓄、肝郁、痞结、血瘀、饮停等多种因素影响,可能导致寒化热化、化风化火。患者内伏邪气,《金匮要略》中有言,受内伏邪气影响,患者可能表现为外感邪气或者久病新邪,同时患者的阴阳属性也出现一定变化。

2.4病邪胶着

因劳倦之伤,七情之极,疫戾之气,六淫之邪等,患者出现病证,虚症主要表现为髓、液、阳、气、精虚等,实证主要体现在瘀、燥、痰、寒等。多种外邪同时存在,内生之邪相互影响,内外相互连接,和正气相并,形成复杂、多变病因病机。比方说,患者出现气郁同时,痰瘀互生,血滞为瘀,津凝为痰,津血同源,共同影响,引发瘀。风可助百病,内风、外风互相干扰,产生毒。

3.中医内科疑难病病因辨证方法

针对疑难病,提高临床疗效的基础为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加强其辨病能力,能对各种起病成因、病变位置、复杂疾病种类等进行合理分析,进行微观分析,切实掌握疑难病诊治措施,为后续治疗打下良好基础。

3.1辨别、判断病因

为了能促使疾病诊疗顺利进行,首先要做的即为鉴别病因,对疑难症进行个性化总结。针对疑难病成因,中医应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将辩证思路拓宽,促进有关工作顺利展开。应加强注意的是内科疑难病往往具有复杂病症,且患者表现出的症状和实际病情之间可能不一致,部分甚至具有明显差异,众多疾病会同时出现假症状,对疑难病诊治产生影响,导致疗效减弱,预后效果不佳[5]。当病症出现阳盛格阴或阴盛格阳等现象,应注意关注机体脏腑变化,如患者临床表现和症状本身不同,能经由观察舌脉,进行辨别,判断真假时,还要注意明确患者表现出的假象。

3.2辨别、判断病变部位

就疑难病症而言,其发生部位通常为五脏六腑,临床诊治疾病时,应融入临床思辨,全面观察患者病情,为其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3.3引入微观辩证理念

对疑难病进行诊疗时,应以宏观辩证思维为基础,在未取得预期疗效情况下,应引入微观辩证观念,深入探讨疾病成因,加强认知,根据检查结果,对治疗方案进行适当调控,进而加强疗效。

3.4开拓中医思维

完善、健全中医思维,是诊疗疑难病的关键,能促进临床诊疗工作顺利展开,分析疾病时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①观察疾病分辨流程,补充其存在的不足,一般应用宏观辨证,对局部病理尽可能详细考量,但应注意该方法缺乏针对性、整体性,细密性不足。诊疗疾病时,应将辨证、辨病有效结合,促使疑难病诊疗顺利展开。②将中医诊疗知识范畴尽可能拓宽,分析原因主要为疾病诊断依据与长期、大量实践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应对疾病形成规律进行总结,加深对疾病的认知,精准识别疾病。

3.5更新疑难病诊治思路

中医内科涵盖多种疑难病,应加强对其的认知和分辨能力,借助融会新方法,将中西医结合,加强疗效。汲取现代化、先进化医疗成果,不断对疑难病进行研究,融入多元化疾病诊疗技巧,及时鉴别主要矛盾,将其解决,培养医德医风,加强道德建设,进行疾病诊疗时,保证灵活变通,促使临床诊疗顺利展开。

3.6开创疑难病诊疗新想法

临床实施中医辨证时,应基于微管层面展开,但就部分患者而言,因其针对性缺乏,若只重视微观层面,未掌握疾病整体,会对整体疗效产生影响。临床应将辨病、辨证紧密联合,对辨证进行深化,以辨病为基础,顺利辨证。不断开拓中医常识广度,一般情况下,晕厥引发原因为肝肾亏虚和气血缺乏,对动脉系动供血产生影响,临床治疗该病时若只采取传统疗法,则显然存在局限,应和辨病联系起来,晕厥常伴有头绪失畅、脑失赡养等表现,进行疾病诊疗时,主张活血化瘀,和全身辨证紧密相连,促使供血效果提升。分析疾病时,将中西医融合,完整、精确意识到疾病辩证,例如单一、大剂量为患者提供皮质激素治疗时,患者本身生理机能常会受到影响,此时,若将外源性皮质激素撤销,会激发阳热表现产生干扰,建议联合中医治疗,采用中药滋肾泻火法,为患者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4.中医内科中疑难病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内科疑难病时,应将辨证、辨病联系起来,明确疾病病因病机,灵活运用多种方法,正所谓道有常道、法无定法,疑难病治疗同样也是如此。

4.1结合辨证、辨病论治

中医诊治内科疑难病时,基础条件为辨证,通过辨证,进而知证,然后方能识病。治疗疾病时,应结合辨病和辨证,遵循中医主体思维,引入先进化、现代化手段。疾病诊断时,多应用实验室检查、辅助检查等,通过现代检验方式,能纠正中医四诊存在的不足,对疑难病诊断方法进行丰富,促使诊断水平提高,对处方用药提供指导。每种疾病有每种疾病的专方,每种症状有某种症状的专药,实际治疗时,可辨证使用。中医学主张辨证论治,为患者拟定个体化、针对性治疗方案,能从根本上将问题解决,特别是对于疑难病者,效果明确。中医治疗时应确保病症结合,将中医辨证、西医辨病联合起来,才能深入了解疑难病,在中医诊断中引入先进实验室检验技术,能起到重要作用。明确诊断,基于现代医学,对流行病学情况和疗效进行研究,从中医理论体系出发,针对疑难病患者展开精准医疗。一项研究以26例疑难病为对象,基于中医辨证、辨病理念,展开治疗,结果显示治疗成功率为92.31%[6]

4.2灵活应用多种治疗方法

在疑难病治疗中,张仲景首先提出多法联用,《金匮要略》中提出用薯蓣丸治疗风气百疾和虚劳诸不足,薯蓣丸中包含23味中药,有酒、大枣、白蔹、阿胶、桔梗、杏仁、白术、甘草、干地黄、当归、薯蓣等,能起到多种功效,包括平喘、活血、祛风、滋阴、健脾、补气、养血、清热等,在多法联治中属于典范。林氏以280例瘿瘤痞块、萎缩性胃炎、心动过缓、哮喘等疾病患者,应用十八反中含有的川乌、白及、大戟、甘草等药物,制作成拮抗丸,用芒硝、牵牛子、大戟、甘遂、甘草等药物,制作成追风下毒丸,给予患者治疗,结果显示治疗总有效率为98.63%。

5.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医学事业、科技水平持续发展,给中医内科发展注入新鲜力量,经过多年的繁衍生息,中医内科已取得明确成绩,具有广阔、良好未来发展前景。目前,在诊疗疑难病时尚存一系列问题,包括样本具有较差可重复性,临床诊疗具有一定滞后性等,不断加强对中医新理论、新思路的探索,及时鉴别疑难病,促进临床治愈率提升,有效改善病情。

参考文献:

[1]万宗燕,程意红,陈琳,戴小娟. 基于家庭-社区-医院防控体系主导的胃肠病中医健康管理研究[J]. 中医药管理杂志,2022,30(18):64-66.

[2]张璇,王慈,柯继贤,王贤良,毛静远. 原发性低血压病中医证候特征的文献分析[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2,20(19):3598-3601.

[3]董秋芬,龙琦,李刚. 基于证素辨证建立高血压病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构想[J]. 江西中医药,2023,54(8):16-18.

[4]张小琪,周路. 帕金森病中医病机及针灸辨治探讨[J]. 四川中医,2023,41(7):26-28.

[5]何富红. 蛋鸡球虫病中医治疗措施研究[J]. 吉林畜牧兽医,2022,43(10):33-34.

[6]邹佳华,晏娟,史海勇,袁弦,付佳俊,胡初向,黄港,龚丽萍. 数据挖掘在银屑病中医诊疗中的应用进展[J]. 河南中医,2022,42(11):1752-1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