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核心素养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有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06
/ 2

聚焦核心素养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有感

贺静

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尹家镇中心小学

【摘要】核心素养是近几年非常热门的教育词汇,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们几乎耳熟能详,多少能讲出一些关于核心素养的内容来,但也仅仅只是些碎片化的认知和理解。利用这次暑期的读书活动,我认真地阅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书,让我对素养教育的内涵和外延有了更深的认识。

【关键词】核心素养;课堂教学;基本策略;

这本书共分为三个篇章,分别是“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和“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显然,这是一本理论结合实践的书,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多方位、深层次地进行了剖析。

第一篇“核心素养的意义”分为两章。第一章作者循序渐进,从“素养”出发,提出什么是“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最后阐述了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的关系。在阅读这一章时,我做了很多笔记,是因为这一章系统地讲解了核心素养的相关概念和基本原理,揭示了核心素养形成的机制和规律。比如作者引用“核心素养指的就是那些一经习得便与个体生活、生命不可剥离的,并且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有可能伴随一生的素养。”另外,作者认为核心素养的内涵包括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而关键能力就是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也就是输入、加工和输出。必备品格则是指自律(自制)、尊重(公德)和认真(责任)。两者相对独立又彼此交叉。而教师要加强自我修养,努力以自我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成就学生更好的品格。再者,作者提出“学科核心素养的提炼必须体现以下四个原则:反应学科本质和教育价值、内涵清晰、可教可学、对个体和社会有积极意义。”为第二章奠定了基础。

第二章讲述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机制”,分别用四节内容,讲了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载体——学科知识、主要路径——学科活动、主要条件——学科教师和主要保障——学科考评。在这个章节我看到了与我息息相关的话题,那就是学科教师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社会对教师具备的素养是有高要求的,大多数时候对教师素养的关注点是在师德上,迫使教师处于风口浪尖上。本书作者提出教师的核心素养包括学科素养和教育素养。“学科素养包括教师对学科知识之外或潜藏于学科知识之中的学科文化、学科精神、学科观念、学科思想、学科方法的系统把握和感悟。”对于教师在学科知识方面的素养,作者总结了“深刻、独到、广博”六个字。从教育素养的角度,作者认为在现今的时代背景下,教师应具备信息素养、创新素养、跨学科素养、媒体素养、社会参与和贡献素养及自我管理素养。这些核心素养的提出,让我很有感触,它扩充了我原有的思维体系,让我对自己重新进行了一番审视。例如,每次看到孩子们对于美术课的喜爱仅仅是因为美术课没有做不完的练习、不像其它学科那样有压力时,我还是有点遗憾。在我心里,我希望他们爱上美术课,是因为美术本身的魅力,从这个侧面也反映出,我这个美术教师没有将富有美感的、极具吸引力的美术带给他们。因此,阅读这本书正适时,让我从新反思初中美术课堂。观念是行动的指南,任何改革都是从观念开始的,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改革也不例外。当我们真正理解了核心素养是什么,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那指向核心素养的课堂就成功七八成了。

接下来的第二篇讲述的是如何重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其中第一章讲的是就教学方向而言,教师应该建立基于立德树人的教学;第二章是就教学内容而言,教师要建立基于课程意识和学科本质的教学;第三章是就教学主体而言,教师应该建立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基于立德树人的教学,强调真正的教学是教人,人是教学的对象,学生应该成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关注的中心,学科教学和知识是为了让学生成为更好的人。基于课程意识和学科本质的教学强调教师要有课程意识和学科本质意识,对教材有充分的重视,要从狭义教学走向广义教学,并注重课外活动的价值。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要求教师重建教学关系,实现先学后教,学生的学习必须完整和原生态。语文教师不是教语文,而是用语文教人,数学教师也不是教数学,而是用数学教人,美术教师不是教美术,而是用美术教人。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知识、技能的传授固然重要,但教育本质的内在性是养成学生强烈的价值感,让他们成为有意义、有价值的人。要让学生对未来充满希望,要让学生变成快乐人,具备寻找快乐的能力,成为富有生活情趣的快乐人。

本书第三篇是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分别讲了整体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略这六大策略的意蕴和具体做法。整体化指的是知识是系统化的,结构化的,我们应该通过“联系、组织、整合”将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将知识转化为核心素养。这里还介绍了知识树、概念图、思维导图三个整体化的工具以及六个整体化的案例。情境化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参与、体验和运用,已达到理解知识并转化为素养的过程。作者还给出了“通过联系生活创设情境、通过实物创设情境”等八个情境化策略。深度化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要避免教学表层化,要进行反映学科本质的教学。在这里,作者还提出了“凸显学科本质特性,展示学科独特魅力;倡导问题导向,鼓励批判性思维”等三个具体策略。活动化讲的是让学生动起来,通过实践、体验、感悟等外在活动和内在活动,来达到知识变素养的过程。作者提出了活动化的意蕴、特殊形式、具体策略和案例。自主化强调的是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学习、主动学习,但是也并不意味着教师的指导和引领就要缺席。作者在书中所提供的教学案例和改革案例都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必须发挥的恰当的主导作用,要齐头并进。最后的意义化策略强调的是教学要让学生获得知识和人生的意义。这也是前面五个策略最终的走向。案例中作者提到了道德课堂、生命课堂和幸福课堂。因为我们学校追求的理念正是生命教育,所以我仔细地进行了阅读。在这些具体而生动的策略中:搭建结构图、绘制思维图、进行项目学习、情景化教学、问题导向教学、对分课堂等,每一种尝试或应用都是课程改革在一线教学的有力推动,值得我借鉴。

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是一个渐进生长和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学过程也应该是一个包含多种层次的活动系统,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让枯燥乏味的知识产生丰富的附着点和切实的生长点,让学生在理论知识与应用实践的交互碰撞中真正理解知识、提升能力、养成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 .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