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研究煤矿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06
/ 2

煤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研究煤矿

曾祥斌

淮河能源控股集团煤业公司潘三矿 安徽淮南 232000

摘要:我国矿产资源丰富,部分种类矿产储量位于世界前列,矿业开采有着悠久的历史。为实现矿区环境优化,减少地质勘探活动带来的各种影响,实现矿产资源的合理运用,对煤矿开采造成的地质环境影响现状展开评估,并预测未来开采工作对地质环境带来的影响,进而提出保护矿山和综合治理的方法,为加强矿山地质环境的监督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研究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大力发展经济,矿山开采过度,造成资源浪费、环境破坏,为了响应中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进一步进行矿山环境的保护及恢复治理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在现有条件下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及政府政策开展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研究工作,为实际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及实践意义。

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重要性

中国有着较为丰富的矿产资源。矿产资源的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及恢复治理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开采矿产是不可取的。为解决矿山开采的环境问题,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且优质的生活环境,应当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做到矿业发展与生态建设均衡发展,推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煤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问题

1.1地质灾害

常见的煤矿矿山地质灾害主要分为滑坡以及地面沉降两种,其与煤矿开采规模逐渐增大、开采方式落后以及开采区域回填不及时等有关,一旦遇到强降水天气,便会出现滑坡或者是地面塌陷等安全事故。诸多煤矿工程在地下煤矿资源开采完成之后,上覆岩层沉降会随时间逐渐趋于稳定,相应的滑坡及塌陷等地质灾害会随时间的流逝逐渐停止,此过程恢复速度较慢,需要煤矿企业在开采的过程中注意地质环境的保护,注重日常开采工作的监管,定期对煤矿区域地质环境进行勘测,有助于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进而减少地质

灾害对煤矿工作人员生命安全造成的威胁。

2.2水资源破坏

煤矿的开采需要涉及地下开挖,通常情况下,开挖深度可达地下百米,该施工会使得矿区地面形成较大的采空区。随着开挖工程的继续推进,采空区范围会不断扩大,其上方基岩因缺少支撑作用,容易出现塌陷以及破裂等问题,长期以往会形成裂缝带和剥离层,致使原有水层结构遭到破坏,含水层中的地下水会随裂缝流入采空区当中,造成地下水资源的流失,不利于农业灌溉以及人民日常生活的用水。与此同时,随着裂缝带的逐渐上升,地表水会渗入到地下,造成地表径流。

3矿山地质环境防治与监测

3.1注重灾害治理

矿山地质环境的灾害治理主要包括地面塌陷及滑坡等,矿山服务年限期满后,煤矿企业需要对矿区地质环境进行修复。针对于地面塌陷灾害的治理,施工人员需要沿着表层塌陷的裂缝将表土进行剥离,随后剥离裂纹两侧表土,并将已剥离的表土堆积在裂缝两侧用于填充裂缝,当填充高度低于地面1m时,施工人员需要利用夯实木杆每间隔40cm夯实一次,随后在其上覆盖最先剥离的表土。针对于滑坡灾害的治理,主要是减少滑坡上部的负荷及卸载,修建排水沟,增加防渗透处理以及积水的排放等。

3.2策略的制定和调整

包括规划、研究和监测等,这些内容都直接影响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工作的实施效果和效率,因此,对这些内容进行了解,对于提升工作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技术的提升和应用,包括可持续性技术、生态修复技术等,关系着环境质量的改善、绿色发展的实现和经济效益的提升。管理的灵活调整,在实践过程中需要不断优化管理机制,以适应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工作的实际需求,从而提升管理效率和水平。

3.3注重地质监管

地质环境监管主要是对地面沉降或塌陷以及土地资源遭受破坏情况的监管,普遍使用的监测方法有手动野外调查法、野外测量与监测法以及修建地面沉降观测站等。首先,创建环境监测系统,该系统的设计应包括卫星遥感监测功能、无人机监测功能以及地面站点监测模块等;其次,创建环境监测数据库,用于收集、整理、分析以及储存各类矿山环境相关数据信息,便于保护与治理方案的制定。最后,实时监测矿区水资源、土资源以及生态资源等,注重地质环境的保护与治理,通过对地质环境的监管,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助于煤矿区生态地质环境的快速修复。

3.4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程

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旨在防患于未然,是防治地质灾害、保护地质环境的重要手段。应针对矿山建设和采矿活动可能产生的地质环境问题来制定相应的监测方案,并可辅以遥感技术手段来辅助监测及其他工作,以保障矿山生产的有序、稳定运行,目前根据评估区情况布置4个监测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地质灾害监测。现状条件下地面斜坡稳定,也未见地质灾害发生,但存在崩塌隐患,地质灾害危险性较小也应采取监测措施。(2)含水层监测。矿山开采对于含水层暂时没有严重影响但应及时监测,以防破坏。(3)地形地貌,植被资源监测。根据对采矿坑影响区域的地表植被进行监测。监测植被非自然死亡、退化的情况。定期巡查,对破坏范围内的植被破坏情况、土壤破坏情况等进行调查。(4)监测资料整理与分析。安排相关人员定期进行各种已知问题的监测,且对相关人员进行定时的业务培训,确保专业性、责任性。在每次巡查监测后对结果进行认真记录总结,为下一次监测方案提供指导,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并分析监测点可能出现的情况,总结其规律性,预测矿山各地质环境问题的发展趋势,为矿山企业和有关部门提供详实可靠的资料,发现问题,及时上报,确保矿山生产安全顺利进行。

3.5弃渣处理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程主要从土地植被恢复方面进行,再进行渣堆部分清理以及后期绿化。对矿山现存的弃渣堆进行处理工程,应及时处理防止更严重的土地资源破坏。并符合相关的规范及要求。土地资源及地形地貌治理工程。对因矿山开采活动所破坏的矿区公路及现状条件下工业广场废弃建筑占用的所有土地、破坏的植被地貌景观进行治理复绿等工作。其复绿质量应该符合相关的规范及要求。

结束语

矿山开采能为许多产业的发展提供必需的原材料,但早期开采过程存在无序性,未健全完善开发利用体系,开采过程对矿区自然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而未及时修复治理,引发较为严重的地质环境问题。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具有长期性,能避免环境破坏的进一步加重。严格按开发利用方案开采,并遵守有关的规章制度。矿山环境保护方案与恢复治理方案应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采取预防措施,对矿山的地质环境予以科学化治理,采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相互结合的方式,在矿区栽种合适的植被,可显著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并增加环境容量。高度重视预警工作,并及时对发现的问题予以合理分析,提出相关方法后采取治理手段,有效确保地质环境不受影响。

参考文献

[1]杨钙丽.安徽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综合评价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20.

[2]邵元虎.杜家沟煤矿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的研究[J].山东煤炭科技,2019(7):195-197.

[3]刘永强.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存在的常见问题及对策[J].中国金属报,2020(4):237,239.

[4]薛怡.矿山环境恢复生态治理存在的常见问题及对策[J].世界有色金属,2021(15):197-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