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参与未成年人保护的发展态势及完善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08
/ 2

社会工作参与未成年人保护的发展态势及完善策略

陆心怡

青岛科技大学(高密校区)   中国山东  261500

摘要: 本文以潍坊市高密市为例,总结社会工作参与未成年人保护的做法,发现地区社会工作介入未成年人保护存在介入深度不够、路径不顺畅、制度性支持不够、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建立困境儿童分类保障机制、完善多元化的保护体系建设、加大对基层政府的培训力度、加强社会工作人才培育力度等对策。

关键词: 社会工作;未成年人保护;分类保障

一、参与未成年人保护项目的实践
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据调查,该市社会工作机构2018 年到 2022 年,承接民政系统购买的未成年人保护项目,主要服务对象是学校未成年人、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保护和留守儿童关爱保护项目、福利院儿童项目,主要对孤残儿童开展关爱服务。
二、参与未成年人保护的方式
据调查了解,该市社会工作对未成年人保护的参与方式主要包括对所有未成年群体开展普适性的教育,对特殊未成年人(困境和留守儿童)开展个案和小组等服务。从普适性层面和个案层面采取多元化的方式进行介入,发挥当地志愿者和学生志愿者的优势,形成了“社工+志愿者”的联动方式。
(一)开展普适性的团体活动
留守儿童问题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社工结合实际,利用师范院校学生志愿者的优势,针对在校未成年人不同年级不同需求开展不同的主题活动:针对身心健康问题开展“青春期知识” 等主题教育活动;针对安全问题开展“防校园暴力”“防性侵”“防溺水” 等主题活动;针对感恩意识淡薄问题开展“感恩教育” 主题活动;针对留守儿童社会交往问题开展“人际交往能力提升” 等特色主题活动。截至2022年,社工已开展60余场特色主题团体活动,服务人数累计2000 余人次,使服务对象的社会化能力得到提升,与环境有正向的互动,社会适应能力得到提高。
(二)提高特殊困境儿童的抗逆力
据调查,社工以困境儿童的个人和家庭为介入对象,服务困境儿童100余人,这些个案大多是残缺家庭的儿童,有些是留守儿童。社工针对困境儿童及家庭的需求开展资源链接、精神慰藉、情绪疏导等个案服务,为困境未成年人的家庭和个人增能,提高他们的抗逆力,提升社会融入能力。
三、社工介入未成年人保护的困境
社会工作介入未成年人保护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社会救助体系的不足,为未成年人提供了专业化、精细化的服务。但是在介入过程会遇到不少问题。
(一)介入深度不够
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困境儿童中有部分事实无人抚养孤儿(以下简称“事实孤儿”)。这些儿童包括婚姻子女中的“事实孤儿”,事实无人抚养的困境儿童。这些儿童虽然大都能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或者临时救助等,但是如何保证其得到长效和持久的保障是当前的一个难题。社会工作对这些儿童的介入仅停留在链接资源和情感慰藉等方面,介入的层次不深,发挥的作用有限。
(二)介入路径不顺畅
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涉及多个场所,社会工作介入过程中存在很多现实困难。学校是在校未成年人的主要场所,但是校方对社会工作的认识度不够,学校社会工作开展存在困难。如社工在介入学校时遇到有些学校不配合的现象,校方表示他们日常的工作很忙,无暇安排社工的活动,对社工的介入存在排斥的心态。另外,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非常的关键,但是未成年人家庭具有分散性和个别化,社会工作能介入的家庭不多。社会工作很难做到对未成年人的全方位保护。
四、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缺乏困境儿童分类保障机制相关文件对困境儿童的分类不够明确,对儿童的风险等级认定标准不够详细,也不够权威。社工在介入时对儿童的评估没有参考标准,在调查过程中对困境儿童的风险等级分类不明确。在进行困境儿童个案辅导时没有形成标准化的介入机制,导致困境儿童在干预方面针对性不够。
(二)保护场域存在分散性
推动留守儿童服务资源的整合,形成多元福利供给,共同参与儿童社会服务是非常重要的。未成年人保护的场所涉及家庭、学校、社会等多个场域,每个场域有不同的主体,保护工作具有多点性,多个主体之间缺乏有效的配合,存在断层性和单一性。加上父母、老师、村委等主体对社会工作认知度不高,对社会工作的介入存在一定的排斥,社工需要多方位开展工作,容易出现顾此失彼,很难做到面面俱到。
(三)基层群众的认识不足
据调查了解,社工到基层开展服务时发现很多群众对社会工作不了解,不知道社工是来干什么的,对社工的信任不足,导致社工要在宣传方面花时间和精力,需要组织社区活动让村民对社工有进一步的了解,在建立关系的过程中,社工需要消耗很多的精力。“我们有时候入户需要村干带着我们,有村干带的话村民才会相信,不然一开始很多村民误以为我们是骗子。”Y社工说道。群众认识不足是开展工作受阻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本土社会工作力量薄弱
基层工作者的专业理念和知识不足、不扎实,没有将社会工作与本职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也是造成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渠道不畅通、效能不足的重要原因。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经费仍然依赖于上级业务部门的支持,市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经费不足,社会工作机构少,社会工作人才不足,真正从事一线社工工作的人则更少。


六、优化对策
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涉及多个主体,保护的场所更是具有多点性,社会工作介入是这个体系的一个分支和补充,如何通过社会工作的介入使得这个保护体系更加完整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一)建立困境儿童分类保障机制
困境儿童包含很多种类,困境儿童具有特殊性,应进一步加大对孤儿、事实孤儿等困境儿童的排查,逐步形成困境儿童的筛查、分类、评估和干预机制,建立精准的认定和保障机制。进一步扩大社会福利的覆盖面,着实从制度上解决农村困境儿童的救助不足问题。
(二)完善多元化的保护体系建设
未成年人保护涉及多个部门、多个主体、多个场所,保护难度大。目前,国家、省、市、县四级都出台了关于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合力监护、相伴成长” 的相关文件,各级联席会议制度也已经形成。充分发挥民政部门的牵头作用的同时,公安、教育、妇联、团委等部门也应该主动作为,把联席会议制度发挥到位,真正形成未成年人保护网。这样社会工作力量作为这个网络的补充力量才能在这个保护系统中游刃有余,才能更好发挥专业力量去开展专业的服务。
(三)加大对基层政府的培训力度
社会工作是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主要手段,基层政府对社会工作的了解和支持程度直接影响社会工作介入的质量。要加大对县级民政部门以及乡镇政府相关负责人的培训力度,加大对社会工作重要性的宣传,提升他们对社会工作的认识。加强对社会工作介入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支持,为社会工作介入提供制度性的保障,形成从上到下畅通的介入渠道,避免社会工作介入时遇到阻碍,如此才能提高效率,提高社会工作介入的有力保障。
(四)加强社会工作人才培育力度
社会工作人才是社会工作发展的源泉,政府层面需进一步加大对边远地区社会工作发展的支持,市、县两级应将社会工作发展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加强对社会工作机构的扶持,加大对社会工作人才的培育力度。对基层社区干部、村级儿童福利督导员等人员开展社会工作知识的培训。
七、结束语
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具有特殊性,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任务艰巨,应该更进一步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从制度层面完善政府多部门的合作,引进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形成“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的多点衔接、多元合作的联动保护体系,更好地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迎生.社会工作概论(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402.
[2] 王才章,李梦伟.基于社会服务项目的儿童福利资源整合[J].当代青年研究,2016(05):61-66.
[3]王思斌.增强社会工作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效能[J].中国社会工作,2021(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