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阻肺科普知识

/ 1

慢阻肺科普知识

邱大陆

罗江区白马关镇卫生院   四川德阳   6185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属于常见的一种呼吸系统疾病,其特征是气流阻塞,可引起肺气肿或者是慢性支气管炎,进一步加重的话可引起呼吸衰竭、肺心病等严重慢性疾病,需要进行及时地预防和有效的治疗,从而减轻疾病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若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引起严重的后果,造成患者残疾或者是死亡,该病的死亡率在11%左右,需要引起重视。以下内容是关于慢阻肺的相关知识,我们来学习一下吧。

慢阻肺的发病原因

临床上对于慢阻肺的研究逐渐深入,但是仍然不清楚该病的发病机制,专家认为该病和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生存在一定的关系。目前对于该病的诱发因素包括环境因素和个体因素两种。其中环境因素有长期吸烟、工作环境的原因长期吸入化学物质、呼吸道感染、粉尘、大气污染以及居住环境等,个体因素有家族遗传、呼吸道敏感、呼吸系统功能较差、肺部功能发育不完善等。

慢阻肺的危害

慢阻肺早期的症状不甚显著,常会被患者忽略,此时诊断难度较大,但是在症状明显时候进行诊断,可见起到狭窄或阻塞,治疗难度较大,预后效果不良。在患者病情每加重一次之后,对于患者的身体来说都是一次较大的考验。

慢阻肺的临床表现

慢阻肺患者的早期症状是偶尔咳嗽,在病情不断加重的情况下,可造成难以痊愈的情况。患者咳嗽时的痰液为白色黏液或者是泡沫痰,偶尔可能带有血丝,痰液较多的时候通常是清晨。慢阻肺患者的主要症状是呼吸困难或呼吸短促,最初在劳作时可见,并在病情延长中加重,最终在日常安静状态下也会存在气促的情况。在病情加重时,患者的病情变化加快,会突然性出现胸闷、呼吸不畅、呼吸困难等情况,进一步可见焦虑、烦躁、消瘦以及疲乏等症状。

慢阻肺的各个体征

慢阻肺患者的视诊可见肋骨间距离变宽,胸部轮廓扩增,剑突下胸骨下角变宽,部分患者存在呼吸频率加快且变浅的情况,甚至是缩唇呼吸的情况。经触诊可见双侧语颤变弱。经听诊可知双肺呼吸音逐渐变弱,呼吸延长,部分患者存在湿啰音情况。经叩诊可知肺部声音清晰,心浊声音模糊不清,肝浊和肺部的声音之间界限不清晰。

慢阻肺的并发症

慢阻肺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引起较多的并发症,常见的有呼吸衰竭、自发性气胸和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等。呼吸衰竭时,患者的呼吸更加困难,患者的呼吸状况是从过快变为缓慢且变浅,同时还会有烦躁不安、失眠多梦、躁动心乱等情况,甚至存在肌肉不自主颤动、神志不清以及昏迷等现象。自发性气胸使患者的呼吸困难,病情加重后合并胸痛。患者的呼吸气体量显著增加,肺朝着肺门逐渐缩成了圆球形。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因为肺血管缺氧造成的,会引起肺动脉收缩和血管的重塑,从而使肺动脉为高压状态,右心室逐渐扩大,进而引起颈静脉水肿、怒张和肝大等右心功能不全的情况。

慢阻肺的预防

慢阻肺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逐渐加重,并增加治疗难度,该病难以痊愈,患者一般是进行药物控制,从而给患者造成较大的身心压力,同时增加家庭的负担。因此,需要做好慢阻肺的预防措施,减少该病的发生率。引起慢阻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吸烟,首先需要戒烟,从而避免慢阻肺的发病和进展。人们需要在工作中保护做好保护措施,避免长期吸入化学物质和粉尘等有害物质。做好各种呼吸道疾病的预防工作,以便加重慢阻肺,降低自身的抵抗能力,减少到人员密集地方的次数,降低感染几率。室内需要定期开窗通风,保证室内的空气清新,特别是在通风系统不良的场所生火做饭、取暖、被动吸烟等。结合自身的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有氧运动,提高自身的免疫能力。根据医护人员的指导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增强肺功能,促进肺部动力的提高。

慢阻肺的治疗

戒烟是最佳的治疗方式是非药物治疗,可指导患者进行肺部功能康复训练和身体运动锻炼,可接种肺炎和流感疫苗来提高免疫能力,减少肺部感染的次数。肺功能的提高可给患者选用高压负离子氧疗、理疗等方式。同时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针对性进行心理疏导和鼓励,使其积极面对疾病和治疗。医护人员为患者介绍关于慢阻肺的健康知识,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促进身体的康复。患者在日常饮食方面也需要多加重视,根据医护人员的指导科学合理地饮食,细嚼慢咽,少食多餐,吃饭时尽量少说话,可在家里进行吸氧疗法,在患者有呼吸衰竭的情况时,可给予低流量的持续性吸氧,吸氧时间是每天在10h以上。药物治疗对于慢阻肺患者的病情改善是非常有必要的,临床上多进行的是吸入性药物治疗,可将药物直接作用在肺部病灶部位,改善患者的病症,从而减轻症状。在急性加重期时,需要保证患者的吸氧,使其维持一定的血氧饱和度,采用支气管扩张剂治疗,从而使患者的呼吸更为顺畅。给患者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避免感染情况的发生或者是加重,在疾病加重的情况下,必要时进行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来保证患者的呼吸正常。

结束语

以上情况的介绍使我们对慢阻肺的情况有一定的了解,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多加重视,减少发病率,合理使用药物,控制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