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08
/ 2

“分析化学”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

杨连荣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摘要:在 “分析化学”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过程中,重视团队育人意识、育人水平的提高,以 “学生为中心”,深入融合课程思政元素,拓展线上线下教学资源,打造立体化高阶化教学新模式,创新多元化全过程考核机制,以达到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一流本科课程;分析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考核机制

近年来,“让课程优起来、教师强起来、学生忙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1]的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成为教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在全校范围内积极推进本科教育实践,实施精英教育、个性化教育、全面发展教育, “分析化学”课程在此背景下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一流课程应坚持立德树人,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学生能力全面培养,努力提高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2-3]。本教学团队以建设一流本科课程、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针对大二学生化学基础差异性大、自主学习能力较弱的问题,以及一流课程对 “两性一度”的要求,进行多方面的改革与实践。

1 知识传授与课程思政融合贯通

将蕴含在分析化学教学内容中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分为3个层面:国家层面、人格层面和智力层面,分层设计教学中的思政点,将其与知识点有机融合。在思政教学过程中,以问题导向设计课程思政教学的环节,引导学生参与思政教育,让课程思政立体化。教师将 “思政育人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吸引学生以 “讲 (故事)、查(资料)、做(调查)、论(是非)、演(剧本)”的方式融合专业知识点与思政育人点。

2 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

对于传统的教学,教学资源很大程度依赖纸质教材,形式单一,知识获得主要靠课堂讲授,单调乏味。在新的形势下,各种技术手段可以丰富我们的教学资源并以更好的形式呈现,实现教材的立体化转变[4]。本课程使用的教材为《分析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3版。2022年出版的第3版教材除了纸质内容还配有教学拓展电子资源,包括动画演示、化学家及其主要贡献、学科发展前沿知识或研究新成果、化合物的典型应用案例介绍、例题或习题的微视频讲解等。

本教学团队在及时更新纸质教材的基础上,还不断地丰富其他教学资源。针对学生基础差异性问题,自制了不同层面的分析化学课程及其分析化学实验课程微课,供不同基础的学生学习。目前也正在依托人民卫生出版社建设数字课程,将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和教学环境有机结合,适应新的教学发展趋势。这些资源提供给学生,可以有效解决学生基础差异较大的问题,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虽然 “分析化学”的课本内容多为成熟的理论知识,但作为药学相关专业的基础课,将最新的学科前沿、专业发展、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让学生深入理解基础学科的重要性及应用前景,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3 立体化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教学模式也在发生适应性变化,从传统的传递-接受式,向自学-辅导式、探究式、批判式发展,建立“高阶学习”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充分利用学校建设的互动式、智能化、开放型、多样性的智慧教学环境,打破传统的教学空间的交流限制,实现教学理念从“以教为中心”向 “以学为中心”的转变,实现教学空间与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双向促进,并构建立体化课程教学新模式,提高课程的“两性一度”。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问题、讨论、案例等教学法,调动学生学习和思维的积极性与创造性[5-6]

4 多元化全过程考核机制构建

针对目前课程考核普遍存在的“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在本课程的成绩评定上,注重过程化考核,建立了形成性评价(50%)和终结性评价(50%)相结合的评价体系[7]。期末考试成绩占50%,平时成绩占50%。平时成绩包括了课前、课中、课后的全过程考核,如课前在超星发布自己录制的课程微视频、讨论题,要求学生预习、思考,课堂上利用超星随时检测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课后在超星动态检测作业完成情况。考核形式多种多样,特别是学术小论文,对于提高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逐步实现从纯粹的 “好学生”到创新人才的转变。教师建议或是让学生从每章教学内容中挖掘一些和实际应用密切相关、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指导学生分组课后完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查阅文献、思考、讨论、写作,教师平时加以辅导,课堂上抽时间进行每个课题5 min的演讲讨论。学生积极开动脑筋,自拟了不少前沿、实用、和专业相关的研究小课题。成绩考核的改革不但有利于发挥考核的教育评价作用,达到确保教学质量以及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正确发挥考核的教育导向作用,达到服务于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目的。学生的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5 结语

一流本科课程的建设是培养高质量的本科人才的核心。在“分析化学”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过程中,重视团队育人意识、育人水平的提高,以 “学生为中心”,深入融合课程思政元素,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方面与时俱进,在成绩考核方面多元化,以达到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

[2]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4-9.

[3]王莉,张丽荣,徐家宁等.“互联网+”背景下“无机化学”一流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化学教育(中英文),2021,42(22):12-17.

[4]余大品.化学化工类一流课程建设现状与展望—基于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的研究[J].化学教育(中英文),2022,43(02):114-119.

[5]赖雪飞,龙沁,廖立等.榜样参与的互动式工科基础化学第一课[J].化工高等教育,2016,33(05):92-95.

[6]赖雪飞,谢川.工科基础无机化学的互动教学探索[J].大学化学,2014,29(02):26-28.

[7]赖雪飞,谢川,龙沁等.结合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的化学课程评价探索[J].大学化学,2016,31(06):16-20.

项目来源: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教育教学基金项目,1699122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