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应避免主观色彩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08
/ 2

新闻应避免主观色彩

常玉选

(红河州融媒体中心;云南红河 661100)

【摘 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为,新闻要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不能根据希望来描写事实。而记者为了使新闻正确引导舆论,在新闻的采写过程中,常常在文中表现出一定的主观色彩,这些主观色彩在一定程度上属于采写过程中的消极色彩,无疑会给新闻带来“强加予人”般的负面影响,有损新闻的公平公正立场。因此,记者在采写过程中应该最大程度地避免夹杂主观色彩,有助于减少新闻的负面影响,提高媒体公信力。

【关键词】新闻;记者;主观消彩;媒体公信力

一、新闻中主观色彩带来的危害

除了新闻评论,新闻消息、通讯中不允许有明显的记者个人主观色彩。可目前,特别是在新媒体占居传播阵地的今天,主观色彩较为严重,特别是在题目的制作上,一句煽动情绪的话,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推动新闻的影响力、导向性方面起到良好作用,但是这些主观色彩最终却成为新闻的硬伤。

(一)影响新闻的真实客观性

真实客观是新闻存在的根本原则,任何违背真实客观原则的内容,都会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记者作为新闻媒体的主要工作人员,应该秉持真实客观的职业操守进行采写工作,如果在文中表现出主观色彩,极容易影响新闻的真实客观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要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既准确报道个别事实,又从宏观上把握和反映事件或事物的全貌。这就要求我们既在微观上追求细节的真实,更要从宏观上真实地把握和反映事物的全貌,发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趋势,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1]。所以,全面的采访是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但是记者如在采访过程中夹杂了主观情绪,很难了解到事件的全面真相。例如,有的记者由于前期对事件本身有了一定的了解,去采访时,内心已对事件有了主观看法,对于采访结果也有期望值,记者就会主观地采访自己的预期素材,仅听一面之词而忽略了事件的全貌,这样采访出来的情况,往往与真实情况有较大的出入或者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从而错误地引导观众的心理。

新闻仅仅是对事实的阐述,记者就是复述别人的话,所以,记者不能带有任何评判的思维,主观性地评判当事人孰对孰错,一旦出现误判,对于当事人的影响将是不可挽回的[2]。想要加强舆论引导,把事件相关的几方观点摆出来,让受众自己去判断是非,有时并不需要记者点评出来。

(二)有损媒体公信力

新闻媒体的公信力是新闻媒体长期凭借优质的新闻内容以及真实准确的消息传播逐渐赢得的。观众从新闻中了解到的,是新闻事实客观的呈现,而新闻如果带有采访的主观色彩,造成新闻内容与事实有差距,将会严重损害媒体的公信力。

如果记者出于提高新闻的影响力而故意忽略某些事实,受众就会对新闻感到失望。

二、新闻采写如何避免主观色彩

主观色彩对于新闻内容的渲染是有着积极作用,但是主观色彩一旦超过了应有的“度”,将会对新闻造成较坏影响。对于新闻的主观色彩,应该辩证地看待,一方面要合理地发挥新闻传播优势,正面表述新闻事件;另一方面,也要用道德、法律思维把握新闻的影响。

(一)社会要积极营造良好的媒体环境

要营造出良好的媒体环境,让记者自觉遵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能通过经济利益或者某个领导的意图来改变记者采写倾向,从而减少主观色彩的出现。外界应尽量减少对新闻媒体太多的额外压力,让新闻媒体在弘扬主旋律的前提下,努力提升新闻质量。新闻媒体一旦背负了经济等方面的负担,一定会程生产出低质量、爱吹嘘的新闻[3]

(二)受众要提高新闻的辨识能力

面对新时代众多新闻传播平台,自媒体往往极具个人色彩,受众也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不要盲目轻信有些自媒体传播的内容,不能“听风便是雨”。

首先,受众要想获取新闻资讯,一定要认准权威的官方媒体,不能盲目听信任何媒体发布的信息。权威的媒体往往更重视新闻的真实客观性,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避免对观众的错误引导。

其次,观众也要提升自身对于新闻内容的辨识力,理性地判断新闻的真伪,谨防带有明显误导性的新闻内容左右自己的客观判断。

再次,在充分了解新闻内容后,也要谨言慎行,不能主观地对新闻内容过度解读,盲目发表言论,给舆论环境造成不必要的影响。

(三)记者要提升职业操守,把握好真实性、客观性、平衡性三原则

作为新闻一线的记者,要通过不断地学习钻研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提升自身的职业操守,从根本上减少采写中出现主观色彩,从而把握好真实性、客观性、平衡性三原则。

1.把握好真实性原则。新闻真实性是新闻理论与实践的基石,一切报道必须如实地反映事实的真相,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用事实说话。一些新闻报道中,往往需要以点带面地进行描写,这时就要注意:一方面,新闻报道点上的具体事实要真实无误,别一方面,扩展到面上来说,概括的事实必须真实。要点和面两方面兼顾,新闻才能表达出事实的本来面貌。

2把握好客观性原则。新闻要以客观的方式呈现客观事实,一是要真实地呈现事实,尽量少用或者不用形容词、副词等修饰性词汇;二是事实和观点分开,莫将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观点,当作基本新闻事实,以免误导受众,如果大有不吐不快之感,就在事实描述之后,用“记者手记”“记者感言”等言论形式说出;三是避免记者的主观倾向,在新闻报道中,所有的质疑、判断、主观感受(心理描写)等,都必须有出处,可借被采访对象之口说出,不能说成记者的感受。

3.把握好平衡性原则:全面报道相关事实,避免以偏概全,影响新闻总体真实。新闻平衡性原则要求,在新闻报道过程中,要站在新闻总体真实的高度,不能只听某一方新闻当事人的一面之词,如果是矛盾事件,就要采访到矛盾双方和第三方,最大限度还原新闻事件的全貌,避免误导读者作出错误判断[4]

结语

新闻有着一定的主观色彩,会让新闻更加地充满人性化色彩,有助于充分体现新闻的人文关怀,会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但是主观消极色彩的出现,便会让新闻失去其本来的面貌。每一个记者都无法真正地做到完全客观,主观色彩会始终伴随着记者的采写过程。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记者必须正视主观色彩给带来的不利影响,只有积极地进行解决,才能把新闻报道工作发挥到极致。

参考文献:

[1]林纲.新闻来源与网络新闻话语的主观性[J].编辑之友,2013(03):58-60.

[2]陆亚男."客观视像中的主观色彩——以新闻摄影为例."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5.5(2013):5.

[3]陈永才.论电视新闻记者在采访中的主观消极色彩[J].记者摇篮, 2017(12):2.

[4]毕圣囡.新闻网站设计中色彩的运用[J].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