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眼泉煤矿覆岩“三带”发育高度探测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11
/ 2

黑眼泉煤矿覆岩“三带”发育高度探测研究

王磊

(新疆伊犁犁能煤炭有限公司,新疆伊宁县)

摘要:本文以黑眼泉煤矿A1煤层为研究背景,通过理论计算和现场实测的方法确定了A1煤层上覆岩层“三带”高度,结果表明:黑眼泉煤矿A1煤层开采后,覆岩垮落带沿竖直方向的高度约为15.01m,沿煤层法向的高度约为14.63m,约为采高的5.18-5.04倍,裂隙带沿竖直方向的发育高度约为55.78m,沿煤层法向的高度约为54.35m,约为采高的18.74-19.23倍,弯曲下沉带范围为0-179.21m。

关键词:垮落带;裂隙带;弯曲下沉带;发育高度

引言

煤岩体中存在多种结构面,控制着煤岩体的力学性质及其变形与破坏特征,了解煤岩体中层理、节理、裂隙等结构面的分布及其力学特性,对研究围岩的稳定性,煤岩体工程设计、施工及安全等有重要作用。因此,本研究以黑眼泉A1煤层条件为研究背景,采用理论计算与现场实测的方法,对黑眼泉煤矿覆岩“三带”发育高度进行了确定,该研究结果与方法对矿井其他相似条件工作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矿井概况

黑眼泉煤矿位于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西北方向150 km处,煤矿范围东西长约2.3~5.0 km,南北宽约7.4 km,面积约29.77 km2。黑眼泉煤矿井田范围内含1层可采煤层,为A1煤层,煤层厚度0.23~6.92 m,平均3.23 m,可采厚度2.10~6.92 m,平均3.59 m,含夹矸0~2层,井田地层为单斜构造,倾角为8°~25°。黑眼泉煤矿在天山东段北侧梅钦乌拉山脉的北面,为小型山间盆地,属平原型丘陵地形。井田内地形南西高,北东低,高程1552.1~1699.9 m,最高点标高为1699.9 m,位于井田内西南部。

2 覆岩“三带”发育高度的理论计算

A1煤层顶板岩性主要为粉砂岩、砂砾岩、中砂岩、细砂岩、粉砂质泥岩等,属于中硬岩层。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覆岩“三带”高度的计算采用《“三下”采煤规程》的经验公式,但当覆岩为中硬岩层时,计算覆岩“三带”高度,在《“三下”采煤规程》没有记录采用综放开采方法的计算公式,一般根据厚煤层分层开采方法的经验公式来计算。具体如下:

冒落带的高度计算公式为:

                     

式中为累计采厚,m。

裂隙带的高度计算公式如下:

           2)

式中M为开采煤层厚度,m。

NA1106工作面开采范围内煤层厚度1.0~4.1m,单层开采厚度局部将超过3m。将A1煤层平均开采厚度2.9m代入上述公式,得出A1煤层垮落带高度为6.7-11.1m,裂隙带高度为29.6-40.8m。

弯曲下沉带是在开采范围内,裂隙带顶部以上到地表的所有岩层,其高度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为弯曲下沉带高度,m;H为工作面采深,m;为裂隙带高度,m;垮落带高度,m。

3黑眼泉煤矿覆岩“三带”发育高度探测

3.1窥视钻孔布置

黑眼泉煤矿地面窥视钻孔ZKD01布置在NA1106工作面采空区内,距离NA1106工作面切眼约210 m,距离NA1106皮带顺槽约41 m,钻孔地面标高约为+1589 m,煤层底板标高约为+1336 m,煤层埋深约为250 m。

地面窥视孔垂直地表向下施工,直至穿过煤层采空区为止,钻进过程中采取岩芯,采用钻孔窥视仪观测和记录孔壁的破坏形态及位置。

3.2钻孔变形探测结果

采用钻孔窥视仪对黑眼泉煤矿ZKD01地面钻孔进行了现场探测,观测结果如下:

埋深0-6.94 m的地层主要为第四系残积物,该段表土层孔壁总体完整性较好,局部孔壁发育有轴向的不规则裂隙(如图3所示),并且裂隙尺寸及长度较小。由于该表土层下方厚度为85m的岩层孔壁完整性较好,因此推断该部分表土应处于弯曲下沉带内。该段钻孔在施工过程中,除局部增大外,泥浆消耗量基本维持在0.2m3

埋深6.94-93.37 m的岩层主要为砂砾岩,该段岩层总体完整性好,该段岩层孔壁及岩心总体完整性好,局部孔壁发育有环向裂隙及不规则裂隙,出现一定程度的破损,因此该部分岩层应处于弯曲下沉带的上部。

埋深93.37-173.83 m的岩层主要为含砾砂岩,其中埋深93.37-141.95 m的部分,总体完整性较好,仅出现4处环向裂隙,结合岩芯情况,可以判断该岩层应处于弯曲下沉带中部。埋深141.95-173.83 m的部分,环向裂隙的发育有所增多,数量达到了十余处,并且在埋深约147.53m及148.18m处孔壁出现一定程度的破损,但轴向裂隙不发育,表明随着埋深的增加,岩层的弯曲下沉量逐渐增大,不同埋深的岩层之间出现错动的部位增多,岩芯的完整性也有所降低。综合上述,可以推断79.24m的含砾砂岩(埋深93.37-141.95 m)为该处覆岩的主关键层,控制着其上部至地表岩层的运动。

埋深173.83-206.07 m的岩层主要为砂砾岩,该段岩层总体完整性较好,环向裂隙的发育进一步增多、尺寸也有所增大,裂隙数量达到二十余处,在埋深约179.21m、179.79m、204.78 m处的孔壁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损,并且岩层间滑移错动的位移明显增大,轴向裂隙不发育,表明随着埋深的增加,岩层距工作面采空区越来越近,采动影响逐渐显现,岩芯的完整性也有所降低。基于砂砾岩出现的错动及破损特征,可以推断砂砾岩已处于上位裂隙带范围内。

埋深206.07-229.09m的岩层共有5层,岩性主要为粉砂质泥岩、中砂岩,其中粉砂质泥岩段发育有环向裂隙、少量纵横交错的裂隙及局部破损,岩芯完整性相对较差;中砂岩段孔壁总体完整性较好,仅在两处发育有环向裂隙。埋深229.09-234.99m的岩层为细砂岩,该段岩层总体完整性较好,仅出现少量不规则裂隙及纵向裂隙,结合岩芯完整性情况及上下部岩层的破坏形态,可以判断该岩层应属于NA1106工作面的基本顶,处于下位裂隙带范围内,

埋深234.99-247.48m的岩层为砂砾岩,该段岩层总体完整性差,出现不同程度的孔壁破损、裂隙发育及错动,随着深度增加,出现显著的破损和错动,孔壁破碎不成形。在埋深240.73m处见孔底水位,由于孔底残留的水分十分浑浊,水面之下观测的视频极为模糊。综合孔壁形态及钻孔取芯的情况,可以判断该段岩层处于垮落带范围内。

综合上述分析,如图9所示,A1煤层开采后,垮落带沿竖直方向的高度约为15.01m(埋深234.99-250.0m),沿煤层法向的高度约为14.63m,约为采高的5.18-5.04倍,裂隙带沿竖直方向的发育高度约为55.78m(埋深179.21-234.99m),沿煤层法向的高度约为54.35m,约为采高的18.74-19.23倍,弯曲下沉带范围为0-179.21m。

4 结论

通过在黑眼泉煤矿NA1106工作面地面布置观测钻孔,基于钻孔摄像技术的现场可视化探测,研究得出:黑眼泉煤矿NA1106工作面开采范围内,A1煤层的平均厚度为2.9m,倾角约为13°,煤层开采后,覆岩垮落带沿竖直方向的高度约为15.01m,沿煤层法向的高度约为14.63m,约为采高的5.18-5.04倍,裂隙带沿竖直方向的发育高度约为55.78m,沿煤层法向的高度约为54.35m,约为采高的18.74-19.23倍,弯曲下沉带范围为0-179.21m。

参考文献:

[1]贺斌,周兴.大柳塔煤矿浅埋厚煤层开采覆岩“三带”分布规律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22,50(S2):1-6..

[2]陈松巍,卜继霞,史博文.基于差分法的覆岩“三带”高度与采动裂隙量化研究[J].现代矿业,2021,37(12):149-152.

[3]孟祥军,林海飞,王超等.巨厚煤层综放工作面覆岩“三带”演化特征[J].煤矿安全,2021,52(06):85-90..

[4]余北建.寺家庄煤矿15106采煤工作面覆岩裂隙“三带”规律研究[J].中国矿业,2021,30(03):193-197.

[5]林建成,郭林生,李可等.小庄矿40309工作面应力分布及覆岩“三带”演化规律研究[J].煤炭技术,2020,39(11):71-74.

[6]杨俊哲,胡博文,王振荣.8.8m大采高工作面覆岩三带分布特征及分层沉降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20,48(06):4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