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浙江科技学院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11
/ 7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以浙江科技学院为例

陈 烨 ,赵昕丽 ,叶赛英 ,姜文彪 ,徐弼军

(浙江科技学院 a.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b.科研处;c.教务处;d.创新创业学院,杭州 310023)

摘 要: 学校通过探索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办学模式,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

的实践教学体系,不断推进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为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创造良好

的生态环境与条件保障,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能力,全

力面向各行各业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和企业经营高素质

应用型专门人才。

关键词: 校企合作 产教融合 协同育人 实践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mode of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integration and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 A case study of Zhe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en Ye a, Zhao Xinli b, Ye Saiying c, Jiang Wenbiao d, Xu Bijuna

( a. Office of Lab and Asset and Management; b. Office of Research Affairs; c. Office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d. School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

Zhe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23,zhejiang China )

Abstract: By exploring the educational mode of deep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and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he school builds a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with ability training as the core, constantly promotes enterprises to deeply participate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talent training, creates a goo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conditions for first-class applied talent training, improves the quality of applied talent training and enhances the school's ability to serve local economy and society. We will strive to cultivate application-oriented professionals with international vision, innovative spirit, entrepreneurial consciousness, engineering practice ability and high-quality enterprise management for all walks of life.

Key words: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collaborative educationpractice system

基金项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编号:201901160055浙江科技学院教学成果培育项目(2015年立项)

通信作者:陈(1965--,男,浙江省德清人,高级工程师,学士,主要从事实验室建设与实践教学管理与研究。0571-85070128,15967102859E-mail:chenye6810@163.com。

浙江科技学院是一所致力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国际素养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为鲜明特色的省属多学科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国际化”、“应用型”是其最鲜明的两大特色。学校通过探索建立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办学模式,不断推进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能力,为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与条件保障;同时,通过强化两个实践学期,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

[1],面向各行各业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和企业经营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一、开展情况

学校建立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经历初创探索阶段、规范管理阶段和特色发展阶段,不断丰富合作教育的内涵,拓展合作教育的广度和深度[2],将更多学生参与到各类合作教育项目的人才培养当中。通过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国家级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以校企合作基地为依托,积极推进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双方共同执行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施;同时,实行“双导师”制培养与管理[3],由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研究和解决现场教学、实习、工程实践、科研实践中的问题,总结和积累指导经验。

2012年11月成立浙江科技学院校企合作理事会,制订《浙江科技学院校企合作理事会章程草案》,并举行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授牌仪式,推进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工作;2012年12月学校与安吉县人民政府签订合作举办浙江科技学院安吉校区(中德工程师学院)协议,推进校地合作,优势互补,提升内涵、彰显特色,培养更多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2015年3月学校单独设置校友工作办公室,拓展校友资源,开展教育基金会捐赠工作。2016年12月学校成立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工作组,全面组织、协调、指导、督查产教融合项目建设工作;全力推进项目的建设工作,努力发挥本项目的示范、引领作用。2017年7月浙江科技学院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实验实训中心项目获批立项,列入国家“十三五”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产教融合发展工程项目建设高校;2022年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印发“十四五”时期教育强国推进工程有关储备院校清单的通知》,学校入选“十四五”时期国家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储备院校。

通过制订《浙江科技学院关于进一步推进实验室建设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积极鼓励多渠道争取实验室建设项目、支持多形式校企合作建设实验室。先后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共建校企合作实验室--美国通用电气GE智能平台校企合作实验室、德国西门子公司西门子先进自动化技术联合示范实验中心、美国罗克韦尔公司自动化校企合作实验室、教育部-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教育部-曙光大数据应用创新基地、百度人工智能应用创新基地、国自移动机器人创新中心等等,通过建设具备教学、培训、考证、研发、生产、检测等诸多功能的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特别是与世界五百强企业合作共建,将其先进的管理理念、应用技术及仪器设备用于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4],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和企业经营素养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通过制订《浙江科技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实践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结合校企合作、实践育人工作,积极推进校外学生实践基地建设。先后与杭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工程机械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与浙江新银象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农副产品生化制造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7个国家级实践教育中心;与恒生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与杭州炬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合作共建8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同时,与浙江中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省建设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300多家企事业单位合作建设校外实习基地;第一批4个与企业共建的校级产业特色学院试点立项建设,其中,机器人产业学院获批成为省级重点支持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点。通过校企合作教学,促进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5]

二、实践体系

(一)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学校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是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注重能力素质培养的转变。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培养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持续发展能力、国际交流能力。学生能力培养具体落实到实践教学是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主要由认识实习、社会实践、军事训练、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技术实习、课程设计、专业综合实验、毕业设计(论文)、以及科技竞赛、创新创业实践等教学环节构成;依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以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基本思路,统筹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构建基础训练、专业训练、综合训练、素质拓展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各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的要求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强化“两个实践学期”安排[6],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突出特色,将实践教学和能力培养贯穿应用型人才培养全过程。

(二)深化实践教学改革

1.提高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比重。学校2017版和2021版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对实践教学学分进行了明确要求,理工科、艺术类专业实践学分不少于总学分的30%,文科类专业实践学分不少于总学分的25%。目前,理工科专业平均实践学分占总学分的36.5%,艺术类专业平均占比为42.1%,文科专业平均占比为29.3%。

2.强化两个实践学期实践教学管理。按照《浙江科技学院关于两个实践学期教学工作的规定》要求,第一实践学期学生在校内外(企事业单位)实习基地中学习基本的操作技能,提高动手能力,认知企事业单位情况,树立劳动观念,初步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第二实践学期学生以准工程师身份深入到企事业、科研单位第一线参加技术和管理工作,在实习过程中培育与提升自身学习与研究、工作能力,并结合毕业设计课题,同时争取就业岗位。通过强化两个实践学期实践教学的组织与管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

3.实施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双导师”指导制度。由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研究和解决现场教学、实习、工程实践、科研实践中的问题,总结和积累指导经验,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实践能力。学校要求工科专业学生在企业完成工程技术实习答辩的比例不低于70%,以强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提高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双导师指导实效。

4.加强实践类优秀课程建设与综合性实验创设。在独立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中,理工类专业4年里安排2个以上综合性的课程设计或大型综合实验;文学类、经济学类、管理学类专业应设置“学年论文”环节,至少完成1篇论文或调查报告;艺术类专业设置跨学科专业综合性设计环节。积极引进企业优秀课程,从2014年起《建筑钢结构设计》、《化工过程设备选型与设计》等32门课程先后立项,每门引进课程资助经费1万元,引进建设期2年,大大强化了实践教学课程与企业实际生产的配合度。

5.推进实践创新基地建设以开展科技创新工作。学校近年来建设校内大学生实践创新基地22个,并以项目制、科技创新俱乐部、校企合作基金等形式建设“全生命周期”工程训练室(中心)、创新实践基地(创新工坊)、创业实践基地(创业中心)等实践基地;积极鼓励引导学生参加科技竞赛、科技创新项目(国创、新苗、春萌等)、创业训练计划,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等,推进校内竞赛活动更丰富、更活跃。特别是全面建设科技创新与科技竞赛俱乐部累计44个,在全校范围内吸引和选拔优秀苗子进行强化训练,促进学生竞赛能力的提升。

6.提高科技竞赛组织化程度提升竞赛成绩。完善科技科竞赛的管理运行机制,建立健全政策激励措施与保障机制,加大在科技竞赛上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投入。通过与学校学工线、团委等部门联动,携手二级学院师生力量,将各类竞赛申报、组织、培训、获奖等情况在校园中做充分互动和保障,为竞赛提供丰富的资源,营造浓郁的校园科技创新氛围,形成全校点、线、面一盘棋的竞赛格局。学校科技竞赛成绩稳步前进。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公布《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白皮书》(历年)数据,学校在全国高校大学生竞赛单年排名逐年大幅度提升。

7.建设创新创业学院以引领双创工作的蓬勃开展。以创新创业学院为载体,系统设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创新创业训练和实践等教学环节着力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培养方案中,专门设置2个创业基础课必修学分及3个创新创业实践学分,实现创新创业通识教育全覆盖。实施学校“1625”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行动计划:即100%学生接受创新创业通识教育,60%学生参加创新创业项目训练,20%学生参与创业实践活动,5%学生在自已创业的公司就业,即创业率达到5%,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8.继续推行第二课堂教育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学生通过参加各类第二课堂教育教学活动获得相应创新创业实践学分。制订《浙江科技学院创新创业及实践能力学分认定实施细则》,规定学生通过参加科技创新、开放实验、学科竞赛等活动才能获得相应的创新创业学分。学生在校期间须获得不少于3学分方能毕业。各专业根据专业人才培养要求,设置具体的第二课堂活动项目。

(三)保障实验实习教学

学校高度重视校内外实践平台建设,满足实践教学需要。建设一批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造创意能力、创新创业意识、企业家素养、人文精神和素质等各类实践教学基地与平台,通过校企合作更新、升级实验实践教学内容,校内模拟生产实践场景,让学生体验完整的企业生产和经营过程,缩短学校与社会的距离,推进自制实验设备的研制工作,改造升级传统型实验项目,将综合性、设计性、研创性三性实验项目比例提高到70%以上,进一步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四)做好实习实训组织

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调育人方式加强学生的实习和实训组织管理工作,让学生在生产、服务第一线学习、锻炼,提高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实战操作技能;将生产第一线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的课题,通过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学校要求指导教师对各类实习实训的学生加强指导和管理,特别是对校外企业实习实训全过程负责;通过现场管理与信息系统远程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对实习实训活动进行定期、不定期检查,通过组织问卷调查、听取实习实训单位的反映等方式加强实习教学质量监控[7],提高校内外实习实训效果。

(五)加大实验开放力度

通过发挥指导教师工作积极性,统筹教学、科研实验室资源,鼓励和支持学生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开放实验教学、科研活动和创新创业活动。通过开设开放实验项目,采用时间开放、空间开放、项目开放、内容开放等形式,延长实验室的开放时间和扩大开放范围,通过开发实验室与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开放预约平台[8],实施开放实验与科技竞赛、创新创业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并强化日常过程管理工作,使开放实验室成为学生工程实践、科技竞赛、科研活动、创新创业活动的孵化平台。

(六)加强实践队伍建设

全面推进“双师双能型”实践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实践教学的高质量发展。学校现有专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56%以上,具有6个月以上海外学术经历教师占32%以上,具有工程实践背景教师占50%以上。通过实施《浙江科技学院“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暂行办法》、《浙江科技学院企业兼职教师聘任和管理办法》、等文件,推进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双导师”指导制度,提高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双导师指导实效;积极推进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通过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实践教学水平;同时,加大实践教师在考核评优、工作量核算、岗位聘任、职称评定的政策倾斜力度,并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学习培训、观摩交流,组建团队等等方式,建设一支技术水平高、工作责任心强、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实践教师队伍。

(七)强化毕业设计管理

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工程(技术)设计、实验和初步科研工作的重要过程,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及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是体现学生综合学习研究能力与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学校通过强化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中期检查、后期答辩等环节的信息化、规范化管理,推进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双导师”制,要求工科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真实来源于实际的选题比例不低于70%,通过毕业论文相似性检测系统检测,查重率不高于等于30%,确保与提升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1.修订《浙江科技学院关于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的规定》,从毕业设计的组织领导、指导教师的遴选要求、学生的规范要求、从组织选题到开题报告,从收集资料到研究设计(写作),从现场答辩到成绩评定、从经费使用到文献综述、从总结归档到成果处理,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质量标准和规范性要求。

2.按要求各二级学院相关指导教师在教务系统上按期网上申报毕业设计课题,在选题上要求理工类专业选题尽可能结合社会生产实际,其中,工科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真实来源于企业实际的选题比例不低于70%,人文管理类专业选题尽量从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教育实际出发,要求一名学生一个课题。

3.制订与实施《浙江科技学院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标准》,对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开题、指导教师职责、组织安排、答辩、成绩评定等工作环节都作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学校教学督导组会同教务处对毕业论文初期选题、中期进展、后期答辩等环节进行全过程的质量监控。学校将中期检查、答辩检查优差情况以文件形式发各二级学院进行公开通报。

4.强化信息化规范化的过程管理工作,通过教务管理系统对毕业设计(论文)进行了网上的题目申报和选题等工作,并进行了前期、中期和后期的教学检查;同时,通过校外实习管理平台对在企事业单位实习的情况实施实时检查与规范管理,并通过系统提交相关实习签到、日志、周志、实习报告等[9]

5.组织毕业论文相似性检测系统检测工作,杜绝毕业论文抄袭、作假等现象。学生在答辩前,相关的毕业(设计)论文须通过论文相似检测系统进行检测,需有检测说明。毕业设计重复率在30%及以上,将不能进入答辩环节经统计。经统计,历年全校相似度检测平均值均远低于30%,反映整个过程是符合毕业设计(论文)要求。

6.开展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评选工作,每年组织二级学院进行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评选,每个二级学院推荐1-2篇报学校图书馆存档,并由学校汇编成册进行展示与交流。

三、保障措施

(一)政策保障

学校高度重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工作,全面实施校企合作办学,校企合作建专业,引进行业、企业人员参与专业建设,共同开展学科专业设置评议、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校企合作建基地、建课程,共同实施教学绩效评价制度。实施“多院一体、四轮驱动”的开放强校主战略,深度推进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实现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新突破”;出台《关于推进现代(特色)产业学院建设的实施意见》,全力支持国家产教融合发展工程项目、国家“十四五”时期教育强国推进工程项目、省级产教融合工程项目、省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工作。

(二)机制保障

1.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实施的要求,不断完善项目内容,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同时,学校成立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工作组,分管校领导为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全面组织、协调、指导、督查项目建设工作;全力推进产教融合项目的建设工作,努力发挥本项目的示范、引领作用。

2.全面推进实施产教融合的行业特色学院试点建设,探索共建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10]。推进专业、行业、产业、企业等四业“深度融合”和协同育人。落实“引企入教”,与企业共同开展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和人才培养,实现校企课程共建、师资共培、资源共享。

3.进一步整合校内资源,主动对接城西科创大走廊等科创大平台建设,推动跨学科学术创新和技术攻关,建立若干所基于重大技术创新和开发的产业行业研究院,打造若干个高水平技术创新团队,服务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要。整合学校、行业、企业和地方政府资源,建立产教融合发展战略联盟,共同规划、研究和推进产教融合的项目、机制、成果等。建立“高校+高端研究院所+龙头企业”发展模式,联合政府和行业企业不断完善技术转移和创新服务体系。参与“一带一路”产教融合全球网络。

(三)队伍保障

学校拥有一支具有国际化视野、学术水平一流、师德师风高尚、梯队结构合理的优秀人才队伍。全面推进“双师双能型”实践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实践教学的高质量发展。通过实施《浙江科技学院“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暂行办法》《浙江科技学院青年教师进企事业单位实践进修的暂行规定》等文件,推进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双导师”指导制度,提高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双导师指导实效;积极推进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通过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实践教学水平。

(四)条件保障

通过制订《浙江科技学院关于进一步推进实验室建设工作的意见》,积极鼓励多渠道争取实验室建设项目(经费)、支持多形式校企合作建设实验室,通过实施《浙江科技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实践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结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实践育人工作,积极推进校外学生实践基地建设。通过校企合作教学,促进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同时,优化教育教学经费支出结构,加大对教学条件保障的投入力度。加强内部统筹,推进实验室管理综合改革,将学校的人员、经费、物质资源聚焦在校企合作平台建设,形成全员、全方位支持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良好氛围。

四、工作成效

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和党代会报告,全力实施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并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方面勇于探索、勇于实践,在应用型高校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同时,在产教融合工作方面有规划、有重点、有特色、有平台、有成效。

(一)大力推进产业特色学院和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

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机器人、纸基材料等4个产业特色学院成为学校首批试点进行建设,其中,机器人产业学院获批成为省级重点支持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点。目前,已建成校内大学生实践创新基地22个、安吉校区竞赛俱乐部44个,建成教育部-中兴通讯T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教育部-曙光大数据应用创新中心基地;与浙江中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等300多家企事业单位合作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其中,国家级基地7个。通过校企合作教学,促进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优化专业布局,加强新工科专业建设,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聚焦浙江省“八大万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数字化专业评估,建立了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增设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机器人工程、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工程等新工科专业。以专业认证为引领,推进专业标准化、规范化、国际化建设,实现专业内涵发展,打造一批地方和行业急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一流应用型专业群,全面提升专业的社会竞争力和吸引力。通过“华盛顿协议”工程教育认证7个专业,通过德国权威工程教育认证机构ACQUIN的高等教育专业认证3个专业。

(三)聚焦人才培养,探索多样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学习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FH)办学经验,以产教融合工程项目为抓手,逐步形成了以模块化的课程设置、生产化的实验设施与条件、工程化的师资队伍、普及化的企业参与、项目化的教学实施、国际化的育人氛围为核心的“六化”育人模式。全面实施人才培养校企合作计划,以创新实践基地为依托,全面推进网络与信息安全精英班、人工智能特色班。在本科专业培养方案2021修订版中继续突出实践课程的重要性,要求进一步强化“两个实践学期”安排,结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突出特色;同时,推动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立项建设引进企业优秀课程32门,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四)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项目为突破口,获“互联网+”大赛国家级金奖

紧跟新形势,勇立大潮头,以创新创业学院为依托,以“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为抓手,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项目为突破口,在全校范围内开设重要赛事的特色班、创新班等进行赛前强化培训,开展电子技术和机电一体化、现代精密加工方面创新实践活动。以工程实践促创业,辅导学生开展与企业合作的创业项目并直接服务于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2016-2022年获国家级奖2380项,省级奖4837项,合计7217项。2020年在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首次荣获国家级金奖1项,取得历史性突破;2021年在第七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金奖2项,银奖5项、铜奖11项,并获国际赛道优秀组织奖,再创佳绩;2022年在第八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金奖2项,银奖7项、铜奖22项,并再获国际赛道优秀组织奖,取得历史最好成绩。学校在2021年全国高校学生竞赛单年排名中名列第139位,排名逐年大幅提升。

(五)毕业生就业创业质量进一步提升

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及薪资水平位居浙江省高校前列,学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据《浙江省高校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及人才培养质量调查报告》显示,近年来我校在全省36所同类院校中排名均进入前十。创业生数呈逐年上升趋势,累计创办企业200多家,涌现出一批成功创业典型

(六)全面推进“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聘请专兼职企业教师,建立一支企业兼职教师队伍,以进一步优化师资结构;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接受培训、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深入开展校地校企合作,加强师资队伍应用服务能力建设,出台《浙江科技学院“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暂行办法》等政策措施,积极参与校地校企合作,开展校地高层次人才“双进”活动,聘请地方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专家为我校特聘教授,积极选派我校教授、博士深入企业一线,服务地方经济,提升实践应用能力。全校具有“双师双能型”教师比例占专任教师50%以上。

(七)服务区域发展,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基地

学校申报的浙江省数字化制造产教融合联盟入选省产教融合联盟组建名单;高端智能制造数字化产教融合实验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入选省产教融合工程项目。与国内外企事业单位共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基地。坚持扎根浙江大地,全面推进学校现有2011协同创新中心、浙江省重点实验室、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研究院、浙江高校产学研联盟海宁分中心的建设;主动融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与国内和省内新兴行业(产业)协会深度融合,共建多个行业协同分中心,也是多个相关产业联盟等国内和省内协会(专委)的副主委、专委成员单位。

五、发展目标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产业与教育深度合作的一种协同育人模式,是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11]。按照学校“十四五”期间事业发展规划与教育教学发展目标的要求,学校将实施特色产业学院建设计划,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建立应用型本科、专业硕士、博士的应用型人才全链条培养体系。

(一)创新体制机制,深入实施产教融合发展工程,高质量建成国家“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项目,建成高端智能制造产教融合中心、精密加工实训基地、创新孵化基地、中科曙光产教融合创新基地、中德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并完成高端智能制造数字化产教融合创新基地项目的建设工作;同时,全力开展“十四五”时期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储备项目--数字化技术与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的筹建工作。

(二)实施现代特色产业学院建设计划,探索现代产业特色学院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全力争取国家级产业学院立项建设。对接浙江及长三角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链[12],引企入教,深化校企、校地合作,构建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围绕国家基础研究重大布局,着眼我省优势特色产业及未来发展关键领域,提高承担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的能力和水平,取得一批原创性、标志性、引领性成果,高质量培养行业所需创新创业人才。

(三)紧紧围绕数字化制造产业建设,推动浙江省数字化制造产教融合联盟内普通高校、职业院校、行业龙头企业在实验实训实习基地、专业课程设置、师资力量、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等共建共享,形成数字化制造专业特色显著、人才支撑有力、产业链条完整、市场规模庞大的优势产业群,推动形成协作共建、成果共享、创新共赢的产教融合大型平台组织;成为城西科创大走廊上的双创高地,服务我省打造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助力产业升级,促进人才高质量创业。

学校高度重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工作,在党代会报告明确“多院一体、四轮驱动”的开放强校主战略,要求“实施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实现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新突破”。学校在政策保障、机制保障、队伍保障、条件保障等各方面上对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工作予以全力支持,将全校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聚焦在产教融合、实习基地平台建设,强化人才培养质量意识,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上支持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工作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 郭亚利,冯辉宗,穆仁龙,等.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7):325.

[2] 赵敬.基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应用型本科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山东教育,2022(21):51.

[3] 刘永霞,孙继宏.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双导师”制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科技与创新,2021(23):132

[4] 姜文彪,陈烨.实施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 强化实践教学应用性[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1):358.

[5] 宋美喆,柒江艺.基于校企合作的地方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科技风,2022(30):117

[6] 朴喜航,宋丹宁.实践学期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优化策略[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21,42(04):319

[7] 钟毓华.职业教育顶岗实习质量监控机制构建研究[J].南方农机,2018,49(23):150-151.

[8] 陈烨,周莉萍,姜文彪,等.建立实验室绩效考评与保障体系 提高实验室建设成效[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5(8):257.

[9]蒋秋艳.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与实践[J].科学与生活,2021(11)4月中:119-120.

[10] 梁小流,蒙先攀,杨青.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建设实践与思考[J].广西教育,2022(18):73.

[11] 胡志军,沙力争,郭大亮,等.产教融合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20,32(5):368.

[12] 吴飞,吴超,朱强.科技融合与产教协同促进人工智能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22,(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