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自立自强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11
/ 3

科技自立自强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陈栋栋 

盐城市委党校 江苏 盐城224000

摘要:高层次科学技术的自主发展是中国特色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保障,而与西方“物质至上”的现代化建设不同,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需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和谐统一。本文着重对科技创新对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探索出了一种能够更好地实现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和谐,从而可以有效地把握住产业转型的先机,从而达到科技自立自强的目的,从而获得发展的历史主动。一是要加快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进程,就必须夯实物质技术基础,大力弘扬精神文化价值。在新一轮科学技术革命的大背景下,要把高层次的科学技术自立自强作为战略支持,进一步完善新的举国体制。二是优化我国的战略科技力量布局,构建全方位的创新体系。以“科技向善”为导向,增强对中国人的“自信”,把世界各国的科学和技术交流和合作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科技

一、引言

现代化是一场多层次、多阶段、多维度的复杂历史进程,它是一个从传统走向现代、从不发达走向发达的过程,是一个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与智慧社会转变的工业化、从人际社会到非人际社会转变的城镇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现代化是从工业革命开始,人类社会向传统社会告别的一次全面的、深刻的变革,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发生了科学技术革命,社会生产力发生了飞跃,现代经济也发生了积累性的增长,同时也发生了思想革命,制度创新,社会文明的转变。

伴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和世界范围内的工业化大潮,英、美、德、日等国家都在世界范围内快速崛起,并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领先地位,并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领先地位。但是,在以发展中国家为首的世界第三次现代化浪潮的过程中,有些后发国家没有能够正确认识到自己的处境和国情,盲目地照搬先发国家的体制和发展模式,导致他们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走上了一条又一条的道,陷入了一个又一个的陷阱,无法自拔。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现代化不是单选题。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人在近代化进程中,经过了一段艰难的历程,终于走出了一条走出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并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发展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实践出发,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现代化之路,既有世界现代化的共性,又有中国的智慧和中国的方案,是人类实现现代化的一种崭新的方式,也是解决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的一种途径。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在这些特征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和谐统一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同时,也需要有丰富的物质生活和丰富的精神生活。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所总结出来的一条重要经验,它深刻地凸显了“人”的全面性,完全抛弃了西方的“物质至上”而“精神匮乏”的现代化之路,认为这样的现代化既是物欲膨胀,又是精神堕落,道德缺失,毫无意义,也是无法持久的。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总是追求社会的物质基础与人们的精神世界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从而有力地促进了“物”的不断充实,“人”的不断发展。

二、科技创新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双重作用

(一)科技创新的物质属性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建设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离不开一个坚实的技术和物质基础。推动经济社会的物质积累,使“物”得到充分的充实,这是一个涉及到经济发展各个方面的问题,但要达到高品质的物质文明,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创新。要建设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国家,要发展物质文化,最终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历史上,各个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要有一个整体的生产力提高。在这个过程中,科学技术的创新可以让生产力发生巨大的飞跃,从而创造出一个比资本主义现代化更丰富、更高效、更绿色的物质财富积累。

首先,科技创新植根于作为中国特色现代化物质基础的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是一个国家经济的立身之本,是一个国家的财富之源。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实体经济作为支持,就很难在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中建立起稳固的物质技术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 “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回顾我国建设与发展的历程,实体经济一直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物质基础,是推动和扩大中国式现代化物质有效积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抓手。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和产业发展紧密相关,在创新驱动发展模式下,技术要素成为与劳动力和资本同等甚至更加重要的生产要素。目前,实体经济内部以及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存在的结构性失衡,是阻碍科技创新发挥产业转型升级效应的最大阻力,因此,亟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予以有效地应对。

其次,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为资源基础,为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工业化的实质是一个国家在经济生产中,一系列重要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地发生突破,从而带动经济增长的过程。毫无疑问,推进工业化是一个国家获得物质富裕的主要途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之路,为保证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始终把推进工业化与工业现代化作为一条重要的战略方针。在党的十八大之后,为了解决我国在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不平衡和不协调的问题,党中央提出了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走新型工业化之路,需要走高端、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的产业发展之路,迫切需要以本地完整产业链为基础的新一轮科技与产业变革以及产业创新体系,来支撑新型工业化之路。当前,我国整体工业化已经进入后半程,但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特别是“去工业化”的倾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出现了区域和行业两级资源配置错位,造成了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化、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受阻等一系列问题。推进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新型工业化,防止过早、过快地“去工业化”,保持合理的经济结构,是实现物质富裕的现代化的根本所在。

(二)科技创新的精神属性

走中国式现代化之路,不仅要有雄厚的物质实力作保证,更要有高度的文化底蕴作指导。建设具有较高水平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较强的文化力量,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民族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都取得了重大成果,由日益增长的文化软实力凝聚而成的强大的精神力量,已经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图谱。

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社会的文化进步,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精神文明的进步,而精神文明的进步又是科学技术的进步的有力保证。一方面,科技创新本身就是人类智慧和能动性的一种主体表现,它可以在改变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社会文化演变、经济结构调整等过程中,对精神文明领域的认知理念进行更新。另一方面,科技创新为精神文明的传播提供了更好的媒介与条件,技术进步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它与人类物质、精神、政治、生态等相互协调,科技创新所带来的社会进步也与精神文明建设保持一致。恩格斯曾经说过:“科学既是一种创造财富的工具,也是一种发家致富的工具。科技创新引领着人类社会持续向前发展,伴随着经济社会环境的演化,物质财富成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它也在持续地积累,同时,在科技创新的渗透下,精神文明也在慢慢地改变着人们的认知与行为,进而演变成了对时代产生影响的内生力量。所以,在新的发展阶段,要想构建新的发展格局,就必须要有精神文明的深度协同建设,而这一进程和科技创新恰恰是高质量发展的“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

三、科技自立自强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政策启示

当今世界处于一个世纪以来最大的变化之中,在这个地区,地缘政治的竞争日益激烈,在这个地区,反全球化的浪潮愈演愈烈。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我们党图危制变、审时度势后做出的战略抉择,也是新时期对我国各类创新主体所提出的战略要求,更是进入新时代,我国科技事业的主旋律与总纲领。我们要加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将实现更高层次的科技自立自强,这是一条走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的战略支持,从创新驱动到创新引领,努力构建不对称的优势,加速推进系统化的布局,让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在新一轮的科技与工业革命中,在科技的竞争中获得历史的主动权,牢牢地把握住新技术革命的主导权,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物质基础,提供精神上的指引。

(一)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加强科技自立自强的顶层设计,要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以有为政府为基础,建立一种新型的举国体制,使有效的市场能够更好地配置科技创新资源。我国的科技创新之所以能与时俱进,其根本原因就是“两个轮子”共同驱动的结果,也就是“一个是科技创新的轮子,一个是体制机制创新的轮子”,因此,对制度和制度进行顶层设计至关重要。要实现科技自立,推动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必须明确政府和市场在这两个方面的作用,明确资源配置的范围和边界。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必须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即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科技创新能力的培育、形成与积累,都离不开由国家能力与企业能力所构建的创新生态系统。所以,要想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就必须要充分发挥有为政府的基础性力量,特别是在涉及国家战略性、安全性以及产业共性技术等科技创新领域,要发挥战略决策的主导作用。同时,政府要加快建设现代工业体系,引导科技领军企业、世界一流企业等成为“链主”,形成既有自主创新能力又有协同攻关能力的创新生态圈。从制度上进行顶层设计,不仅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而且要充分利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举国体制所具有的制度优越性,在实践上寻求“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最佳结合,从而为我国走出一条走出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支持。

(二)完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打造多维创新生态系统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指的是可以体现国家意志、服务国家需求、代表国家水平的科研队伍,它在我国迈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要想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就必须对国家科技战略力量的有效布局进行合理的优化,将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等的主要功能进行明确,让它们“各归其位、各显其能”,在此基础上,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的畅通和本地产业体系的重大技术协同攻关,同时还可以在资源配置上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企业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的微观主体,其创新方式、动力、动力各不相同。为此,需要针对不同规模、不同所有制的企业,构建面向多层次科技创新需求的多维创新生态体系,构建稳健多维的产业创新集群。大企业和部分国有企业具有较强的风险抵御能力和现金流优势,可以优先发起对战略性、长周期性、颠覆性、产业共性等技术领域的攻坚工作;但是,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他们更关注的是在中短期内的创新成果转化和关键技术突围。为此,可以从技术的战略周期(如“中短期—长期”战略目标)、技术的不同特性(如关键核心技术、颠覆性技术、产业共性技术、未来技术)等方面,深入开展多层次、多维度、多领域的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实现不同规模、不同所有制的企业之间的高效分工与协同攻关,并利用产业链与创新链的协同机制,将企业层面的科技创新模式高效地转化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能力,为实现“企业—产业—国家”的格局下的奠定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三)科技向善引领科技治理,科技为善驱动自立自强

“科技向善”的理念,需要将经济和社会伦理的交互融合,以及它们对创新行为的影响,并将其纳入到社会伦理的范围内,进而对其进行干预,形成新的科技创新模式。“科技向善”为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提供了一种新的理念,它认为,现代社会的文明形式不应该过分地迎合人类的软弱,而应该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人类的需求为中心,以人类的福祉为中心。“科技向善”对科技创新行为的限制,使其受到了伦理和道德“手刹”的制约,其实质是价值创造,不能过分地被“资本至上”逻辑所侵蚀;在科技创新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妥善处理好个体与集体的矛盾;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必须将信仰伦理与责任伦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和解决技术缺陷。

一方面,在“科技向善”的背景下,需要加强科技伦理建设,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道德监督”的方式对技术创造者、用户及中介机构进行治理,以文化规范及道德规范,为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提供强大的伦理道德精神动力。同时,加强对“科技向善”的价值导向,以“科技为善”为动力,构建对新兴、破坏性、未来等技术的利害识别和评估机制,以“良善科技”为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提供从根源上的精神支持。

四、结语

目前,我国的整体科技创新能力已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但是与发达国家的整体水平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在某些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还处于被外力控制的状态,这已经成为了限制我国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一道无形的枷锁。目前,新一轮的科技和工业革命正在不断地向前发展,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现代化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数字革命正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进行着重新塑造,数字化和智能化已经成为了未来社会先进物质生产力和文明形态的一个重要标志,这也将决定我们是否能够在新一轮先进生产力的制高点上取得领先地位。

在数字产业化、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我国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今后应该加速推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深度赋能、理念转变与智慧创新,为步入更高层次的数字文明新形态做好物质基础和精神引导。新时代,我们要把更高层次的科技自立、更强作为中国特色的战略支撑点,夯实物质技术基础,大力弘扬精神和文化价值,在新的科技革命大潮中开拓新的发展领域和新的赛道,塑造新的发展动力和新的优势,由“跟跑”走向“并跑”、“领跑”,加速推进科技强国的建设,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物质基础,丰富思想价值。

参考文献:

[1]谢彦珩.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23.DOI:10.27455/d.cnki.gycmc.2023.000690.

[2]邢云文.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J].红旗文稿,2023(10):35-38.

[3].习近平: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J].中国建设信息化,2023(09):2-3.

[4]骆郁廷.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自主创新[J].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3,8(03):4-15+109.

[5]刘石泉.牢记在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全局中的核心使命和时代任务,大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J].现代国企研究,2023(03):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