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型新冠肺炎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11
/ 2

不同类型新冠肺炎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分析

李正洋 尹娟 

山东协和学院 山东济南  250000

摘要本研究旨在研究不同类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各项凝血指标水平,并探究凝血指标异常对患者预后的影响。选取2022年8月-2023年3月济南市某医院符合诊断标准的122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其中普通型46例,重型40例,危重型36例,入院30天内死亡21例。不同类型新冠肺炎患者在年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型和危重型患者的血浆D-dimer水平显著高于普通型患者,危重型患者的D-dimer水平显著高于重型患者(P<0.05),且危重型患者的PT显著延长(P<0.05)。入院30天内病死患者D-dimer水平显著高于生存患者(P<0.05)。D-dimer预测新冠肺炎患者入院30天内预后的AUC为0.906,敏感度为76.2%,特异性为96.4%。不同类型新冠肺炎患者存在凝血功能指标异常,并以血浆D-dimer更具有临床预测价值。

关键词:凝血功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D-二聚体;临床价值

前言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是由一种β属RNA冠状病毒即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2,SARS-CoV-2)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经过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由于COVID-19病毒的感染往往伴随着血小板的活化和聚集、凝血因子的失衡以及纤维蛋白的异常形成等现象,导致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增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率和预后[1]。此外,COVID-19患者的凝血功能紊乱还容易导致其他疾病的合并和更多的健康问题[2]

介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会引起凝血功能的紊乱,加之已证实凝血功能指标异常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严重程度及预后存在相关性,本研究评估不同类型新冠肺炎(普通型、重型、危重型)患者的各项凝血功能指标,并分析凝血指标异常与新冠肺炎预后的关系,以期指导临床医生进行凝血功能评估、制定抗凝治疗方案、进行替代治疗和支持治疗、制定预防策略以及改善患者预后等方面的工作。

资料方法

2.1  研究对象

选取2022年8月-2023年3月在济南市某医院确诊为新冠肺炎、资料完整的住院患者122例。为保证研究结果的有效性,在本次研究中随机挑选了符合条件的不同类型,相近样本量的患者数据,其中男性患者63例,女性患者59例;>65岁患者67例,<65岁患者55例。根据病情危重程度,将患者分为普通型46例,重型40例,危重型36例。重型及危重型新冠肺炎76例中,入院30天内生存55例,病死患者21例。

2.2  检测方法

患者需要在空腹状态下,从静脉中抽取2mL的血液样本,并将其放置于含有兰帽抗凝剂的离心管中。然后将管子放入离心机中,在3500rpm的转速下离心10~15分钟。使用深圳迈瑞EXC81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来检测凝血功能指标,包括PT、APTT、TT、FIB和D-dimer等。通过比较不同严重程度新冠肺炎患者的凝血指标数值,了解病情的变化情况。为保证结果的及时可靠,该检测过程在3小时内完成。

对比分析不同类型新冠肺炎患者PT、APTT、TT、FIB和D-二聚体等凝血指标差异;对比分析重型与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中入院30天内生存与病死患者的PT、APTT、TT、FIB和D-二聚体等凝血指标差异;ROC曲线法评估D-二聚体对预测新冠肺炎患者入院30天预后的价值分析。

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连续变量以均值±标准差(x±s)或中位数(四分位数)表示,分类变量以例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类变量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三组间比较采用F检验。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血浆D-二聚体对新冠肺炎患者入院30天内病死的预测价值。通过对统计学指标的分析,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3.1  三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在122例研究对象中,重型和危重型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3.35±2.81)mg/L和(8.24±4.02)mg/L,显著高于普通型患者的(0.93±1.16)mg/L(P<0.05)。此外,危重型患者的PT显著延长,而APTT、TT和FIB水平在不同严重程度的患者间没有显著差异。

3.2  患者入院30天内生存与病死患者凝血指标对比

重型及危重型新冠肺炎76例中,入院30天内生存55例,病死患者21例,对比分析入院30天内生存与病死患者凝血指标水平。病死患者D-二聚体水平非常显著高于生存患者(P<0.05),生存与病死患者的PT、APTT、TT和FI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3  D-二聚体预测患者入院30天内病死的价值分析

D-二聚体预测新冠肺炎患者入院30天内病死的价值分析,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曲线下面积(AUC)为0.906(95%CI:0.831-0.982,P<0.05),约登指数为0.726,敏感度为76.2%,特异性为96.4%。

讨论

COVID-19患者凝血功能发生紊乱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包括病毒、炎症、缺氧、药物、原发病以及凝血、抗凝血和纤溶的相互作用等因素发挥重要作用[3]。因此,认识COVID-19患者凝血功能紊乱的发生机制,探索新的防治策略,具有重要的基础意义和临床应用价值。

本研究对新冠肺炎患者凝血指标及其对预后的影响进行分析,在新冠肺炎患者中,重型和危重型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普通型患者,而危重型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又明显高于重型患者。此外,危重型患者的PT延长程度明显,而APTT、TT和FIB水平在不同严重程度的患者中没有显著差异。通过对入院30天内的生存患者和病死患者的凝血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病死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生存患者。因此,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于预测新冠肺炎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价值。总体而言,新冠肺炎患者普遍存在着凝血功能紊乱,而在各项凝血指标中,血浆D-二聚体在临床预测价值方面更为显著突出。

[参考文献]

[1] 王忠芹,刘超,李宗哲,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凝血及纤溶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20,26(06):464-468.

[2] 秦志均,刘磊,李怡,等.不同类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凝血功能特征及其临床意义[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21,42(01):1671-8852.

[3]高钰琪.基于新冠肺炎病理生理机制的治疗策略[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20,36(3):568-572.

本文系2023届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