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12
/ 2

水利工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

刘雪梅 王  刚

340323198511026268

370826198903167432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也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对水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水利工程建设规模也越来越庞大。在满足城市发展需要的同时,水利建设的过程中也面临着生态环境破坏的严重问题。为了促进国家绿色低碳发展,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水利建设与生态融合。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

引言

水利工程建设监理的职责是指按照监理合同和施工合同约定,开展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进度、投资的控制活动,履行施工安全和文明施工的职责,协调参建各方之间的关系,即“三控、两管、一协调”。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是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监理单位作为水利工程建设的一方,依据合同,代表建设单位对施工单位的工程建设实施监控,保证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双方签定的承包合同得到全面履行。

1加强水利建设与生态融合的必要性

1.1保障生态环境

水利工程的建设会破坏湖泊、河流、湿地等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物种减少,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遭到破坏。主要体现在水利工程附近的河流生态系统遭到直接破坏,导致水生动植物死亡、阻隔水生生物的洄游、破坏生物繁衍,周边环境遭受噪声污染及造成恶劣气候危害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加强水利建设与生态融合势在必行,采用生态保护优先的原则,建设环境友好型水利工程,提升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

1.2促进可持续发展

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加强水利建设与生态融合,可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我国近几年一直在提倡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从短期来看,前期投入可能有所增加,但从长远来看,加强水利建设与生态融合,不仅减少了水利工程建设对周边生态的破坏,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而且减少对周边土质、地域环境造成的影响,为水利工程的安全稳定提供保障。

2当前我区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

2.1技术水平不足:

部分地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仍然依赖传统方法,缺乏先进技术和设备支持,制约了工程质量的提升。根据相关调查,全国范围内仅有约30%的农田水利工程采用了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等。技术水平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设计技术落后:部分农田水利工程在设计阶段未引入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技术,导致工程实际效果低于预期。2)施工技术不足:部分施工单位技术水平不高,无法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3)先进技术和设备应用不广泛:部分地区未充分利用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和设备,限制了农田水利工程的水资源利用效率。

2.2工程监理企业的内部管理不健全

监理企业管理机构不健全,部分监理企业存在组织机构框架中各职能部门齐全但实际只有公司经理一人统管公司大小事务,以及分管经营、生产、人事、技术等人员,同时兼任一个项目或几个项目的总监、副总监或监理工程师等问题,影响了监理企业的管理效能和管理水平。做好监理工作的重要原则是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监理程序和制度工作,而目前部分监理企业内部管理程序和制度文件形同虚设,实际工作中不按照程序办事,不按制度工作,缺乏监管。

2.3水资源过度利用

近些年,在加强流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度方面,加大工作推进力度,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依旧突出,地表水量因受降雨、气候等因素影响,水量、水质不稳定。我区地下水资源量约占水资源总量的25%,用水量却占全区用水量50%。一段时间内发现,由于地下水开采失序,西辽河、察汗淖尔等流域的地下水严重超采造成河流断流加剧、湖泊湿地面积下降等生态问题,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及环境安全。

3水利工程可持续发展对策

3.1推动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的转变

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工程水利阶段有3个突出特点:首先是水资源的供应量和水质均能够满足人们正常生产生活的需要;水资源的供应明显超出实际资源需求,加之节水意识欠缺,大量水资源被白白浪费;其次是人们为除水害,引水灌溉、发电等,而建造水利工程设施;最后是政府职能管理机构、科研机构、水利施工企业等,都为能够更高效的修建工程、管理运行水利设施而服务。资源水利阶段的特点鲜明:首先面对水资源短缺,制约地区经济和生活的情况,对于水资源开发和利用应按照计划进行合理规划;其次必须站在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加快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高度,结合国民经济,科学谋划,因地制宜研究水资源开发布局和均衡配置。三是职能部门、科研机构与建设单位,不单只看重工程建设和运行,更要加大研究力度向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协调和资源保护方面倾斜、为将资源水利和工程水利的观念转化做好衔接,保障水利事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3.2优化水资源配置

科学合理地配置水资源,尽量减少水资源的浪费,避免过度开发水资源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在水利工程建设中,采用节水型技术和设备,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水资源转移和交易的方式,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例如:将水资源从资源丰富地区调配到资源匮乏地区,调整水资源供需状况;通过水权交易,实现水资源的市场化配置,促进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建立科学合理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和监测体系,加强对水资源的调查、评估和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水资源的问题。同时,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水环境质量和提升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

3.3加强现代化和精细化建设

从长远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我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突出加强信息化建设。促进自动化控制,推进数字化管理,进一步提高科学化、智能化的水资源调度、指挥、决策水平,不断加快信息化建设。在具体实践中,通过构建水利水电工程自动化系统,支撑数据高效利用,完成自动化监测。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工作中,构建视频监控系统,可实现雨量、水位实时监测,掌握水雨情实时动态,通过数据分析挖掘,为水量调度、防洪防灾等工作开展提供技术支持。

3.4建立生态环境保护机制

建立全面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建立水资源管理制度和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保护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在水利工程初步设计之前,应对工程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进行全面评估和规划,以及全面评价环境影响,包括水利工程对水域、土壤、气候、生物多样性等各方面的影响。评估结果可为水利工程环境保护设计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设计师考虑如何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确保水利建设与生态环境的融合。

结语

加强水利工程规划水平和工程精细化管理,除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更要充分考虑水资源的生态功能。达到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发展。只有不断深化水利建设与生态融合的理念,探索出更加科学和可行的技术、政策和管理模式,才能真正实现水利建设与生态融合的目标,为人类的美好未来作出贡献,才能建设出更加美好的家园。

参考文献

[1]孙少楠,张慧君.BIM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16,30(02)

[2]刘敏.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社区实践及其困境———基于产权社会学的视角[J].农业经济问题,2016,36(04)

[3]徐绪堪,房道伟,苏新宁,等.面向知识服务的水利工程知识组织模型构建[J].情报杂志,2018,3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