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融入中职阶段德育路径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12
/ 2

工匠精神融入中职阶段德育路径探析

孟繁硕

天津市劳动保障技师学院  天津市

摘要:培养新时期中职学生的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匠精神是新时期中国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名词。在中国古代,工匠追求卓越、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是新时期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工匠精神是一种对工作的专业态度和价值取向,是指工人追求其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的终极质量的精神理念。新时代,职业教育是中国这个大国培养工匠和能工巧匠的主战场,高质量发展要求中职教育应主动承担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基于此,本文后续就工匠精神融入中职阶段德育路径展开详细探究。

关键词:工匠精神中职阶段德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中国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被广泛誉为“世界工厂”。中国制造业正朝着从“大”到“强”的转变大步前进,“工匠精神”是中国向制造强国转型的强大动力。工匠人才是中国制造业向中高端转型的重要资源。以培养高层次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的职业教育,作为培养“工匠精神”的主战场,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当前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化、数字化、区块链、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在各行业中加速突破和应用,打造知识型、创新型的工匠型人才队伍已经成为我国中职院校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1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指以创新、卓越、追求卓越为核心的职业道德和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达,是专业人才必备的素质和精神凹痕的工匠精神应包含以下内涵:一是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和能力,能够独立思考,勇于尝试新事物,不断探索新领域,促进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二是扎实态度。鼓励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做好每一项任务,精益求精,努力一次又一次打磨生产出优质产品。三是合作精神。鼓励学生提高团队合作技能,能够与他人合作,利用个人优势,聚集集体力量,共同努力实现团队目标。四是责任担当精神。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责任精神,使他们能够主动承担责任,勇敢面对挑战,不怕困难,迎难而上。在中职院校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竞争力,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贡献。

2 工匠精神融入中职阶段德育工作的必要性

2.1 有效应对国际市场激烈竞争

纵观当前形势,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推动世界国际产业格局发生重大调整,这为中国深度参与全球竞争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当中国的人员、产品和服务进入国际市场时,面临的是其他全球品牌为代表的制造大国。这些国家已将职业素质教育纳入国家职业教育范畴,重点培养劳动者在教育和实践中的职业精神,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在如此激烈的全球产业竞争中,中国应该抓住经济话语权和主动权,借鉴制造业大国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和成就,充分挖掘中国工匠精神的深层内涵与历史价值,将工匠精神的培养和传承融入国家的发展战略中,制造技术创新、质量过硬的产品,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

2.2 推动国内职业教育发展

在新时期,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使命。特别是在现代工业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面对这种情况,职业教育应积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在培养过程中融入“工匠精神”,使其成为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融入“工匠精神”是现代职业教育自身价值的体现。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技能型人才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过硬的实践技能。将“工匠精神”融入现代职业教育,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是提高中职学生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第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技能人才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高质量的特点。然而,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技能轻素质”等问题,造成了职业教育和产业发展“两张皮”的现象。第三,融入“工匠精神”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途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崇尚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一种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

3 工匠精神融入中职阶段德育路径

3.1 确立融入工匠精神的根本地位

教育、技术、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和战略支撑。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力的良好氛围。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正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优秀人才。工匠精神是中职学生必须具备的软技能,有利于中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培养未来中职学生的过程中,要自觉把工匠精神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结合起来,确立培养工匠精神在思想观念中的根本地位。首先,中职教育管理者在思想认识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从人才培养计划到具体的课程安排,都要把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落实到实践中。以使命感和责任感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摒弃浮躁的心态,潜心研究对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有益的核心素养培育,特别是工匠精神的培育,才能为国家培育一批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切实担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

3.2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中职院校要紧紧抓住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内在规律,积极推进技工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设计和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坚持既注重专业培养又注重专业技能的教育理念,打造以工匠精神为内在支撑的新模式。课堂教学是培养工匠的重要渠道。在中职院校教授专业课程之前,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自己在未来岗位上可能具备的职业精神,并将岗位的实际情况和企业的行业文化融入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工匠精神”。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严格按照行业标准设置教学环节,用专业标准磨炼“工匠精神”,培养中职学生一丝不苟、敬业奉献的良好职业素养。学院应整合多门课程,形成完整的课程群,让学生学习完整的产业链知识和技能。课程分组学习结束后,教师把实际的工作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养成了依靠自己的努力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这对培养中职学生的“工匠精神”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职院校应将技能竞赛的理念和规则融入教育教学活动,注重竞赛内容的实用性和前沿性。

3.3 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一支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师队伍是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保障,中职院校要把工匠精神融入师资队伍建设中。首先,中职院校要通过多种渠道开展教师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强化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工匠精神为指导,在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其次,中职院校要建设一支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学队伍,促使“双师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要求与培养,不断提升教学水平与综合素质,从而为高质量人才的培养提供保障。

结束语

总之,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国中职院校正在进行深刻的教育改革,迫切需要将“工匠精神”作为其主要教学内容,培养一批“高素质劳动者”和一批“工匠精神的”技术人才。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现代职业教育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工匠精神的培养更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目标,对于促进职业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梦媛.运用工匠精神引导中职德育教学研究[J].山西青年,2019(14):162.

[2] 王长生.试析如何将“工匠精神”融入中职德育教学[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07):281+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