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12
/ 2

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

   黄鑫 

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元潭镇卫生院  636659

[摘要]目的:分析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9月~2022年12月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药物治疗,实验组采取中医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统计学有意义。实验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统计学有意义。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病理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统计学有意义。实验组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采取中医治疗,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明显的改善,治疗安全性明显提升,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病理评分都得到明显的降低,患者预后效果得到保障。

关键词: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效果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以胃黏膜上皮萎缩、固有腺体减少、胃酸分泌量减少等主要特点的慢性疾病。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消化系统的多发病,虽然大多数患者的临床症状不明显,但是大多数患者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消化道失常的问题。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表现为上腹部隐痛胀气,还会出现病情不同的恶心呕吐、反酸呃逆等。造成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的主要原因就是幽门螺杆菌感染,Hp感染与胃相关性癌变、血液疾病、慢性萎缩性胃炎等有密切的关系。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以清除幽门螺杆菌为主,有效提高治疗效果、预防复发。慢性萎缩性胃炎在中医范畴中属于胃痛、痞满的范畴,中医在该病的治疗中有丰富的经验,治疗效果较好、副作用少,更加容易被患者接受。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21年9月~2022年12月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各有44例。实验组中有男性23例、女性21例,患者平均年龄为(56.28±6.25)岁,平均病程为(5.12±2.33)年;对照组中有男性24例、女性20例,患者平均年龄为(55.74±6.52)岁,平均病程为(5.28±2.62)年。纳入标准:患者符合西医和中医诊断标准,属于脾胃虚寒性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自我管理、生活能力正常,可以按时服药、治疗依从性较高。排除标准:胃镜检查发现合并糜烂、消化性溃疡的患者;合并心肝肾等脏器功能病变患者,妊娠及哺乳期女性,未按要求用药患者均不纳入本文实验[1]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采取胃复春片治疗。患者每次服用4片,每天早中晚饭前半小时各服用1次,连续用药3个月为一个疗程。

1.2.2实验组  实验组采取中医治疗。采用温中健脾汤治疗。方组为:黄芪21g、桂枝12g、白芍16g、干姜6g、甘草6g、党参12g、白术12g、茯苓12g、厚朴12g、陈皮9g、小茴香12g、乌药9g、草豆蔻9g、砂仁6g、刺猬皮9g、九香虫6g。水煎服,日服一剂,早晚分服[2]

1.3评价标准  根据《胃肠疾病中医症状评分表》评估患者的中医症候评分:无症状计0分;轻度症状计2分;中度症状计4分;重度症状计6分。为患者实施胃镜病理评分,根据萎缩和肠化的病情从无到重分别计0分、1分、2分、3分[3]。采用SF-36生活量表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临床症状消失,中医症候积分下降超过95%,表示治疗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中医症候积分下降程度在70%~95%之间;患者临床症状有好转,中医症候积分下降程度在30~70%之间,表示治疗好转;患者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中医症候积分下降在30%以下,表示治疗无效[4]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P<0.05统计学有意义。

2结果

2.1治疗有效率对比  实验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统计学有意义。见表1。

表1  治疗有效率对比

组别

例数

有效

好转

无效

有效率(%)

实验组

44

35

8

1

43(97.73%)

对照组

44

30

6

8

36(81.82%)

X2

16.335

P

<0.05

2.2中医症候积分对比  实验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统计学有意义。见表2。

表2  中医症候积分对比

中医症候积分

实验组

对照组

t

P

胃脘痛

治疗前

4.23±1.32

4.38±1.33

0.625

>0.05

治疗后

2.25±0.82

3.91±1.65

8.335

<0.05

喜温喜按

治疗前

3.95±1.14

4.01±1.28

0.642

>0.05

治疗后

2.26±2.21

3.62±1.14

8.154

<0.05

倦怠发力

治疗前

1.82±0.72

1.77±0.85

0.825

>0.05

治疗后

0.15±1.02

1.33±0.52

6.625

<0.05

大便稀溏

治疗前

1.92±0.29

2.02±0.51

0.825

>0.05

治疗后

0.73±1.02

1.74±0.83

5.825

<0.05

2.3病理评分对比  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病理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统计学有意义。见表3。

表3  病理评分对比

病理评分

实验组

对照组

t

P

胃萎缩

治疗前

6.52±0.52

6.44±0.58

0.625

>0.05

治疗后

4.62±2.25

5.71±3.62

6.825

<0.05

肠化生

治疗前

5.89±2.31

6.02±2.41

0.772

>0.05

治疗后

4.14±3.25

4.58±2.52

8.251

<0.05

上皮内瘤变

治疗前

6.46±2.63

6.39±2.62

0.762

>0.05

治疗后

3.41±1.53

5.25±3.62

8.154

<0.05

2.4不良反应率对比  实验组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不良反应率对比

组别

例数

恶心呕吐

头昏头痛

面色潮红

皮肤反应

不良反应率(%)

实验组

44

1

1

0

0

2(4.55%)

对照组

44

3

2

2

1

8(18.18%)

X2

16.525

P

<0.05

3讨论

从中医角度来说,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胃脘痛、痞满的范畴,以脾胃虚弱为本、血瘀湿热为标。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的发病与疲劳过度、外邪入侵、饮食失节等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在治疗中要采用健脾益气、调节寒热的原则。本文采用温中健脾汤进行治疗,实质上就是黄芪建中汤、厚补温中汤与理中方的结合,主要用于治疗阳虚不足、腹部挛急疼痛的情况[5]

    本文患者通过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症状得到明显的好转,疼痛减弱或消失,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了质的提升,有效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治疗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可以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促进患者的预后效果。

参考文献:

[1]段春梅,吴斯琦,姜光萍等.温中健脾汤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J].新疆中医药,2023,41(04):10-13.

[2]伊斯马伊力·热合曼,文宁,曾斌芳.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J].新疆中医药,2023,41(04):126-130.

[3]赵玉舒.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寒热错杂证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3,17(13):148-150.

[4]熊丽,王玫,罗熙林等.自拟舒肝健中汤治疗肝胃郁热型幽门螺杆菌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23,20(19):149-152+157.

[5]焦恩虎,王克鹏,李润东.新加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味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寒证的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23,30(18):136-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