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城市驿站更新设计与运营模式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13
/ 2

嘉兴市城市驿站更新设计与运营模式探究

林荣泽彭昕 季文韬 琚加明

嘉兴学院

摘要:以时间线为脉络梳理并概述嘉兴古代、近代至现代城市驿站不同功能的更新及其转变,通过对嘉兴具有代表性的城市驿站——荣获Architizer A+Awards国际大奖的嘉兴老建委驿站进行深入解析,探究其方案设计理念、功能流线、运营模型和营造之道,为城市驿站的建设及其更新发展提供一个思路和参考。

关键词:城市驿站 城市微更新 运营模式

  1. 城市驿站的历史发展

“驿站”一词源自古代驿站,它不仅是一种传递政府文件的重要机构,而且还是一种提供马匹更换、休息和住宿的场所(目前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善的扬州高邮孟城驿站,见图1)。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而“驿站”则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最古老的驿站,它的历史悠久,一直延续至今。古代社会中,驿站的存在使得它们能够延续几千年,这也正是它们的价值所在。驿站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住宿,更是一条连接各地的快捷通道,可以将重要的信息传达给世界各地,而且客栈的位置也可以随时变更,以便更快捷的到达目的地。每个地方都有驿站,这说明当时的驿站数量极其可观。(以元代驿站分布图为例,见图2)。

 

图1 扬州高邮孟城驿站                             图2 元代驿站分布图

而现代驿站旨在为多个行业的户外劳动者提供便捷的休闲娱乐服务,无论是在风雨中还是在疲惫不堪的时候,都能找到一个安全的落脚点。虽然驿站的面积不大,但它却能够把城市的温暖传达给每一位户外劳动者,表达出城市对他们的尊重和善意,让他们感受到城市的关怀和呵护。

古人云,“城,所以盛民也”。城市的核心在人,人民城市为人民,人是城市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个懂得尊重和善待普通劳动者的城市,才会赢得未来。城市驿站从微观入手,着眼于细节,让户外劳动者感受到家一样的温暖。城市驿站虽然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地方,但它却能够激发人们的热情,凝聚人们的心,从而提升一座城市的魅力和竞争力。

  1. 营造理论:嘉兴城市驿站发展的宏观导向

2018年,嘉兴市推出“厕所革命”民生实事工程,由政府牵头,国有企业参与,嘉源集团旗下嘉源环卫公司承担“厕所革命”的重任,同时创立“禾城驿·温暖嘉”服务品牌,温暖嘉物业负责日常管理。自2019年起,嘉兴市积极推动“厕所革命”的实施,秉持“小厕所大民生”的宗旨,以“便捷、智能、人文、特色、规范”的更高标准为指引,制定并落实“一厕一品”,努力提升服务水平。经过三年的不断努力,嘉兴市区共完成114座公共卫生间改造整治,总投资0.72亿元,并将其中25座建成现代化“禾城驿·温暖嘉”驿站,成功打造“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有创新、有品质、有服务”的驿站服务平台。各驿站均有不同侧重的文化内核,建成了“建筑文化”主题的老建委驿站、“桥文化”主题的长征桥驿站、“非遗文化”主题的望湖路驿站等。(嘉兴部分城市驿站项目分布图,见图3)如今,“禾城驿·温暖嘉”已成为嘉兴市中心城市品质提升工作中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和为民服务品牌。嘉兴市将坚持“以配套建设公共卫生间和社会卫生间开放为主,环卫新建公共卫生间为辅”的原则,大力推进“厕所革命”的实施,努力打造“禾城驿·温暖嘉”,使之成为嘉兴的一张独特的名片,让更多的人欣赏到嘉兴的美景,分享嘉兴的故事。

 

图3 嘉兴部分城市驿站项目分布图

3.营造实践:嘉兴城市驿站更新的营造之道案例—嘉兴老建委驿站

“一条中山路,半座嘉兴城”和“老街头”,对于嘉兴人来说,中山路是一个不可磨灭的印记,见证了嘉兴的发展历史,而禾城驿·温暖嘉老建委驿站,则是将中山路的繁华与宁静完美结合,让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洋溢着活力,让周边社区的孩子们重温童年时光,让“老街头”成为一个永恒的记忆。

嘉兴老建委驿站(City Lounge of Zhongshan Road,Jiaxing)在LEAF Awards 2020/2021年度获得了最佳艺术文化建筑类别的殊荣,更是在第九届美国Architizer A+ Awards图书馆类别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公众的一致认可,荣膺大众评审大奖。

3.1.旧址分析

老建委驿站位于嘉兴市老城核心中山路,场地夹在不同年代的大楼缝隙中,属于典型的城市碎片空间。场地最大的特征是无序、边界模糊,以及四颗枝繁叶茂的香樟。(场地总平面图,见图4)。为了让这里变得更加美好,将整个场地重新设计,打造出一个充满活力的社区活动空间,同时也满足公共卫生间的需求。“大树底下好乘凉”的建筑物巧妙地将复杂的环境融入其中,三个庭院的布局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四棵香樟被精心保护,而且边界也被精确地划定,使得整个屋顶都被绿色的植物所覆盖。(驿站总平面图,见图5)(驿站轴测图,见图6)

 

图4 旧址用地总平面图                                     图5 驿站总平面图

 

图6 老建委驿站轴测图

3.2设计理念

该项目是嘉兴老城改造计划的一部分,它与传统的大规模改造不同,它采用了“街道眼”的概念,将碎片化的空间变成“器官化”的点状改造,以此激发人们对老城的多样性和美好的憧憬(老建委驿站设计手法与目的思维导图,见图7)。

 

图7 老建委驿站设计手法与目的思维导图

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提出街道要安全必须具备其中一个条件:必须要有一些眼睛盯着街道。简•雅各布斯在该书中写道“城市的公共安全——人行道和街道的安全——首先并不是靠警察来维护的,虽然这是他们的职责。公共安全首先是由市民内部错综复杂、几乎无意识的自发控制和标准网络所监控,并由市民自己进行围护的”。在雅各布斯看来,一条街道,当人们能自愿地使用并且喜欢它,在无意识便成为了“街道眼”,那么这个街道地安全工作就是最好的。比如,沿着街道的边上三三两两地布置足够数量的商业店铺以及其他的社会公共场所,给人们提供使用街道的理由。

中山路承载着老嘉兴几代人的记忆,过去,现在,未来,中山路都是见证嘉兴发展“观望者”,从最东侧的火车站,到西三环外,直至乍嘉苏高速,放眼望去,高楼林立,配套醇熟;江南摩尔、八佰伴、大润发……沿着中山路,一条鎏金大道徐徐铺开。老建委驿站的成功建成运营为中山路的更新发展增添新动力,它的更新不仅仅是一条路的新变化,更是嘉兴城市持续不断有机更新的缩影与代表。

3.3功能流线分析

图8 老建委驿站功能平面分析图

老建委驿站整体功能空间由三部分构成,分别为建筑主体室内空间、前入口庭院空间、水景庭院空间(老建委驿站功能平面分析图,见图8)。基于建筑空间和庭院,设计了一条立体的流线,包括楼梯和坡道,以便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庭院立体流线分析图,见图9)。在街道上铺设了厚重的木纹混凝土和轻盈的金属网,以此来吸引更多的人的注意力,当有人走近时,混凝土卷起的入口会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引导他们进入精心设计的行走路线。

图9庭院立体流线分析图                           

通过环绕的坡道和楼梯,进入的屋顶露台是第一个停留空间,来访者们可以在树荫下纳凉,享受安全与舒适的环境,同时还能俯瞰墙外中山路的车水马龙。北侧庭院长长的坡道将成为附近社区小朋友最喜欢的地方,庭院以浅水景为主景,保证儿童嬉戏时的安全(庭院休息平台及水池分析图,见图10)。

 

图10 庭院休息平台及水池分析图


建筑主体的一层为服务前台、咖啡吧与公共卫生间,二层是开放的阶梯式阅读空间,设置了整片的书墙和不同标高的读书平台。作为“嘉兴粽子”的象征,阅读空间则以三角形的形式呈现,它不仅是整条立体流线的终点,同时也是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象征。(驿站东西向剖面图,见图11)

图11 驿站东西向剖面图

3.4运营模式分析

 

图12 老建委驿站运营模式思维导图

“商业属性+公共服务休息空间”的运营模式促进了城市驿站的可持续运营发展(老建委驿站运营模式思维导图,见图12)。随着咖啡文化的兴起,咖啡店也开始注重品质。他们的产品主题独特,展示了店主对生活、人文和艺术的深刻理解。此外,他们还运用巧妙的设计,让室内空间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创造出一个更加完美的氛围。咖啡店是各种城市流行文化的缩影,透过咖啡店,我们可以把问题看得更深入一些,试着去理解建筑学上常说的一个重要话题——城市公共空间。

虽然咖啡馆具有商业性质,但其仍然是城市的公共空间,承载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交流。在17到18世纪,英国的咖啡馆不仅仅是一个商家,更是邻里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咖啡馆不仅提供美味的饮料,更是一个让人们放松身心、思考的场所,同时也是发布当地特色产品和公共信息的重要渠道。20世纪70年代,雷·欧登伯格提出了“第三场所”概念,它将社交空间从居住和工作中解放出来,让人们可以在咖啡馆里尽情享受独处的乐趣,同时也能够在这种公共空间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灵角落”,从而更好地探索自我。

通过“属性·”的融合,将咖啡店、休闲生活和艺术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大大丰富了城市社区的公共属性。设计师们的创新思维,使得这些场所变得更具可持续性,为城市驿站的运营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4.结语:城市驿站的建设与更新,更需注重当地的特点,融入适应周边环境。不盲目跟风“套盒子”复制,为提高城市容貌区建设改造城市驿站,让其不仅仅成为网红打卡点。以提升人们生活品质为根本,打造真正适合城市发展的、宜于市民生活的公共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