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表情  盛世微笑——论“文景之治”中蕴涵的和谐思想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13
/ 2

帝国表情  盛世微笑——论“文景之治”中蕴涵的和谐思想

何媛盟[[2]],高莹[[3]]

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咸阳 710201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自十八大以来提出的一项重大目标,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从历史文物研究角度切题,阐释文物背后的特殊历史语境——“文景之治”。并进一步分析“文景之治”所蕴含的和谐思想。以期为今天和谐社会构建提供一些历史启示和思路。

关键词:着衣式陶俑、文景之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历史任务,并且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个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课题摆在全国人民面前[[4]]。和谐社会自古以来就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社会,中国古人很早就追求人伦关系及天人关系的“和合”。在这种“和合”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古代社会出现了不少盛世时代,这些盛世时代堪称是古代的和谐社会。本文即以汉阳陵出土的着衣式陶俑为例,浅谈“文景之治”中蕴涵的和谐思想。

一、汉阳陵与着衣式陶俑

汉阳陵是汉景帝刘启及其皇后王氏同茔异穴的合葬陵园,也是目前汉代考古工作开展最多、考古发掘成果最丰富、展示西汉早期社会历史文化面貌最具代表性的帝王陵园。在出土众多的考古成果中,“着衣式陶俑”凭借其断臂裸体的造型和一抹浅笑表情,一时之间成为考古学研究热点。

研究人员综合考古现场遗存及科技检测分析结果基本确认,这类陶俑随葬时为“陶体、木臂、着衣” [[5]]。只是由于2000多年的地下埋藏,致使木质的手臂和衣物腐朽不存,仅余陶质头颅和裸露的躯干和下肢。故学界将这类陶俑定名为“着衣式陶俑”。它们主要出土于汉阳陵南区外藏坑和帝陵东区外藏坑,性别上有男女之分。考古学者从陶俑出土位置及共出器类信息判断,这些随葬陶俑的身份主要为军士、嫔妃、宫女和宦官,象征着在另一个世界继续为景帝服务和保障的各类人员,体现了中国古代“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

除了断臂裸体的外形,着衣式陶俑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面部的微笑表情以及眉宇之间透露出的平和自信之色(如图),这样的微笑属于汉阳陵陶俑的主题表情。那么为何在给逝者随葬的,甚至带有一定神秘阴郁色彩的陶俑身上竟会散发出这样一种宁静质朴的微笑?这个微笑背后传递出的是一种怎样的时代文化风貌?

我们不妨穿越时空,回到两千年之前的陶俑产生的时代探寻答案。

陶俑艺术精神形成的历史文化语境分析

公元前157年刘启即位,成为继高祖刘邦、惠帝刘盈、文帝刘恒之后的西汉第四位皇帝,是为汉景帝。公元前141年景帝病逝于未央宫,后葬于阳陵,在位17年。史学界通常将西汉文帝、 景帝父子在位统治(公元前180-前141)时的这段历史称为“文景之治”。

1顺应时代的统治思想

这一时期,因为刚刚经历楚汉战争和秦末农民起义,社会生产遭到极大的破坏,经济崩溃,百业凋敝,人民流离失所,山河破碎不堪[[6]]。《汉书·食货志》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为了为缓和社会矛盾、修复战争创伤,稳定社会秩序,高祖刘邦吸取秦朝暴政短命的历史教训,思想上采纳道家“黄老之术”,主张“清静无为”。文帝、景帝继续坚持施行不扰民的休养生息政策,以更为宽松的思想政策顺应社会发展规律,尽力调和社会矛盾。

2“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汉初,富商大贾乘机囤积居奇,操纵物价,购买土地,加剧了富商地主与农民之间的利益矛盾。文帝、景帝认为要恢复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必须采取扶贫持弱的办法。遂遵循“重本抑末”传统,严格限制工商业的发展,倡导“与民休息”的宽缓政策,强调农业经济的恢复。首先鼓励农民安心进行农业生产,以免除田税、奖励“力田”等方式保护农民的利益。如文帝时期,田税降到了历史最低的“三十而税一”,景帝依旧沿用这样的低税制。后又宣布彻底免除田租。降税不久,为解决丁壮劳动力多服役在外,无法从根本上推动农业生产的问题。景帝遂将男子服正卒、戍卒徭役的傅籍年龄由十五岁推迟到二十岁。农民免除了田租,又减轻了徭役负担,更充分地得到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大大激发了他们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此举及时化解了被统治阶层之间的矛盾,有力地推动社会经济复苏发展。

3统一稳定的政治基础

政治上,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代暴政及严邢律法导致人民反抗、二世而亡的历史教训,不断改革从历史上沿袭下来的苛法。废除“肉刑”,同时要求减少刑法,以鞭笞代替杀戮,防止冤假错案,放松了对人民政治上的压迫,也革除了百姓“动辄逾法”的局面。在稳定被统治阶层的情绪后,景帝又着手解决统治阶层内部的风险矛盾。汉初,同姓诸侯王实力增长,对中央政权产生威胁。在中央和地方关系上,景帝接受晁错削藩的建议,对内镇压平定了吴楚七国叛乱,严厉打击首恶与骨干分子。至此,景帝完成了从汉朝建国后对异姓诸侯的铲除到对同姓诸侯的翦灭,顺利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7]]。这不仅从制度上根绝了诸侯王再度反叛的可能性,更为开创“文景之治”奠定了和谐统一的政治基础。

4相对和平的外部环境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同样需要相对安定的外部环境。在对外关系上,景帝坚持与匈奴在平等的基础上发展友好关系,继续实行汉初的“和亲政策”,给双方换来暂时的安宁。但他又在国家实力恢复的同时,采取积极的防御方略。如在边境进行屯田移民,大批徙民充实于边地,形成了一支兵农混一的垦戍队伍。值得注意的是,汉初为了增强国力,充实骑射部队,再西部边境建立了36所马苑,选拔郎官担任苑监,征集了三万多名官方奴婢,养马30余万匹。同时,景帝还鼓励民间养马,积蓄国力,积极备战。由于景帝时期养马业的大发展,军马生产颇具规模,属于官府的马匹发展到了40万匹。汉阳陵外藏坑中出土的大量骑兵俑及战马的形象,充分反映了当时养马业的盛况。这种积极的对外政策,不仅使边境少数民族不敢轻易发兵侵扰,更有利于边境人民免受战役之苦,在和平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

综上才有史载“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都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大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的和谐盛景——“文景之治”。因此,阳陵着衣式陶俑的微笑不仅是对亡灵的最大慰藉,更蕴含着身处文景盛世之中自然流露出的宽松安详、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三、“盛世微笑”中的和谐思想

和谐社会,即通常我们所说的盛世,就是自我、人我、物我相对和谐的时期[[8]]。由于中国古代社会是建立在家庭本位基础上的国,家和,则国家、社会就能和谐发展。历代政治家、思想家都极为重视用 “和 ”来管理家庭、管理国家、管理社会,并且把和谐理念作为治国理政准则。

文景之治是一个连接汉高祖建国伟业和汉武帝开拓雄风的特殊历史时代。它的政策观秉承了“顺应时势、以农为本、宽邢省法、亲善邻邦、天下统一”[[9]]的原则。从表象上看是汉初统治者实行了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政治经济外交政策,而本质上则可以归结为一种文化上的民本和谐思想。正因认清了这一点,统治者才能够通过采取多种方式,有效调和统治与被统治阶层、各阶层内部及不同文明形态政权之间的矛盾,造就了政治清明、百姓富足、社会安定的太平盛世,也使得这些背负着“视死如事生”标签的着衣式陶俑散发出愉悦自信、宽松安详、雍容博大、蓬勃向上的积极能量。这凝固了两年多年的微笑,以一个时代的造型,扑就了一张太平盛世安逸和谐的社会底色[[10]],也缓缓揭开了西汉王朝——一个即将走向鼎盛帝国的序幕。

D:\外展资料\台湾展\南区10号从葬坑发掘现场.tif


[[1]] 基金项目:陕西省重点产业创新链(群)-工业领域项目《汉代优秀文化元素创意转化及开放共享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编号2022ZDLGY06-02。

[[2]] 何媛盟(1988—),女,陕西省西安市人,硕士,助理馆员,研究方向为文物保护与研究。

[[3]] 高  莹(1988—),女,陕西省西安市人,硕士,助理馆员,研究方向为文物研究。

[[4]] 翟麦玲:《“文景之治”对建设现代和谐社会的启示》,《“21世纪中华文化世界论坛”第五次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04,第 190

[[5]]李库:《西汉景帝阳陵随葬陶俑研究》,《荣宝斋》,2016(03),第40页。

[[6]]陈  波:《巍巍壮观的汉家陵阙——汉景帝阳陵博物院》,西安出版社,2018年11月第1版,第30页。

[[7]]张世民、屈建军:《阳陵物语》,科学普及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135-136页。

[[8]]刘长明:《隧道之光: 史上三个半和谐盛世述论 (上) ———一种基于和谐伦理维度的研究》,伦理与文明, 第 3 第 12 页

[[9]] 郝时远:《中国共产党怎样解决民族问题》,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 34

[[10]] 胡  芳:《汉景帝阳陵探秘》,西北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第96-9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