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带教教师多层次岗前培训现状与需求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13
/ 2

临床护理带教教师多层次岗前培训现状与需求分析

陈瑞霞1李丽珍 2杨永金3宋丽萍3 高福存通讯作者

安宁市中医医院 云南昆明 邮编:056300

安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陕西西安 邮编:065300

摘要:作为临床护士必备的基本技能,临床护理技能不仅是护士临床工作的基本功,同时也是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护士的护理技能水平一方面代表了医疗机构的整体形象,反映了护理服务质量,另一方面与患者临床康复及满意度息息相关。近年来,随着护理事业的发展及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患者的护理需求呈现多元化,对护士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临床强调加强对护士的技能培训,以满足患者个体化需求。基于此,对临床护理带教教师多层次岗前培训现状与需求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临床护理;带教教师;多层次岗前培训;现状;需求

引言

临床护理教师兼具护士和教师的双重角色,对提升护理人才培养和提高患者照护质量皆具有重要作用。现有研究较多关注临床护理教师的教学能力,从胜任力、有效教学行为、自我效能等进行简化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临床护士选择成为“临床护理教师”的个人特征和主动适应。

一、护理教育改革现状

随着现代医疗模式的转变、人们健康观念的更新、疾病谱的变化以及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深,护理的工作模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为了适应转型所带来的社会需要,高职院校的教学理念发生了变化,从公共、医疗两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并在教学中增设了更多的专业和实训课程,加强了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本”的方向发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竞争能力和工作能力;为教师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在提高其教育程度的同时,也鼓励他们参与各类学术交流和培训,并利用节假日到医院去了解医疗护理的最新发展,从而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

二、临床护理带教教师多层次岗前培训现状

(一)护理教师工作投入水平受个体和组织因素影响

学历是双师型护理教师工作投入的影响因素,即硕士及以上学历护理教师的工作投入水平显著高于本科学历的教师。究其原因,学历较高的护理教师具有更扎实的护理知识基础和更高的技能水平,能更有信心、更有效地处理护理问题。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双师型护理教师岗位胜任力水平高于本科学历教师。提示管理者在制定双师型护理教师工作投入干预策略时,应关注学历较低的双师型护理教师,为他们提供更多参加教学培训和学历提升的机会,提高其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从而更好地开展护理教学工作。

(二)教师信息化深度应用能力尚存不足

近年来,在教育信息化发展影响下,信息化教学的作用与优势受到了高职护理专业教师们的普遍认同和肯定。但是,由于护理教学一线专业教师基本都是非师范类教师,现有的教育学知识与信息化教学技能主要来自短期培训或教学中个人的自修,没有系统地经过信息化教育技术的培训与学习,在日常教师的教学技能方面缺乏长效的激励与评价机制,导致教师们信息化应用能力良莠不齐,所以在教学模式的选择与信息化技术深度应用方面尚存不足。

三、临床护理带教教师多层次岗前培训策略

(一)规划临床护理师资培养方案

思政培训次数是临床护理教师双元角色适应的保护因素,带教中不加思政教育是危险因素。上述结果说明在面向临床师资队伍建设,强调“立德树人”和思政教育是积极有效的举措。同时,“适应满足型”临床护理教师会有意识地在教学任务之外给予学生专业思想、职业规划等方面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社会化。临床护理教师与护生的互动形式,对护生的角色认同、留职率、社会化都具有显著影响,并强调规范系统的职业发展方案十分必要。构建了护理带教能力提升项目,干预3个月后发现带教护士在教学知识、学生评价、学生需求识别、带教实践、学生学习支持以及目标管理和反馈的能力方面得到显著提升,且更能适应教师角色和完成教学任务。临床护理教师对护生教育、新护士培养和科室教育活动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建设适应型的临床护理教师极为迫切。国内邵逸夫医院最早将教育护士纳入专科护士培养体系,提供分阶段培训方案,并整合科室、教育等委员会资源,拓展教育护士服务全院护士能力发展。提出要结合国情实现教育护士定岗定责,从而有效推动临床护士队伍的高效发展。护理队伍建设对临床护理教师双元角色下的适应能力和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后续仍需开发具有针对性的教育能力提升项目,制定更为翔实的临床师资培养方案。

(二)建立健全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与评价的长效机制

高职护理院校需进一步完善系统的岗前培训与考核机制。首先,强化对新入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系统性培训,规划基于TPACK框架的系统性学习内容、课时以及学分等,严格按照考核流程开展综合性考核,将考核成绩作为教师上岗的必要评价指标。其次,加强对在岗教师信息化能力的日常长效性培养与评价。一是完善护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体系,强化“双师型”教师护理临床信息化应用能力与教学信息化技能的“双培养”措施,定期开展校内学习、观摩、交流、竞赛等教学活动之余,还需积极推进护理教师深入护理临床岗位,开展护理岗位信息化设施设备的应用能力提升培训,促进一线教师信息化教学观念的更新与技能的提升;二是着力推动任务引领型信息化教学技能的日常培养,通过日常教学与管理中对信息化平台的深度应用,使其日常教学工作无法脱离信息化数据的共享与应用,让教师的信息化素养的提升与工作紧密结合;三是强化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考核机制,通过定期开展教学系统应用水平测试、课程信息化设计互评、信息化教学过程性评价、信息化优质课程评选等活动,并将评价结果作为日常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重要考核依据,同时纳入教师年终考评、职称晋升、评优评奖的评审体系。

(三)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推进校院合作护理教学

在护理专业的教学中,要注重实践,这是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据。所以,高校要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既要从各方面获得更多的资源,又要不断地加大经费,完善实训条件、硬件设备,使学员在实际操作能力方面得到提高。护理专业知识种类很多,有些课程内容比较抽象,容易给学生带来困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地引入新的教学手段,比如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同时,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地模拟护理职业技能竞赛,使学员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通过多媒体,可以进行数据分析和交流,老师们可以通过网络技术,将比赛中的知识和实践技能进行汇总,通过微课或者慕课的方式,让学员们更好地了解更多的知识。另外,多媒体装置的表现方式也更加多样,不仅有文字信息,而且还可以将图片、视频等信息进行传递,这样就可以把抽象的护理知识变成图片、视频,让学生更加容易地熟悉和掌握知识。

结束语

护理人才的培养与人民生命健康息息相关,“健康中国2030”的实施迫切需要培养具有技能型、应用型、实用型人才,同时也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在护理专业中,如何提高护理学员的素质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护理专业改革的重点。在高职院校的护理教育中,可以采取“技能大赛”方式来提高护理学员的技能,从而提高护理学员的实习能力,为护理学员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这对护理教育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朱亚杰,于雯,李婧,孙春彦,任吉.浅析本科护生岗前培训现状及对策[J].新西部,2019(23):159-160.

[2]成丽萍.高职护理专业临床实践教学问题与对策研究[D].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9.

[3]沈曲.大学护理教师发展研究[D].厦门大学,2018.

[4]朴海善,潘淑均,华桂珍,杨丽娜,李胜玲.护理学专兼职教师岗位胜任素质现况调查分析[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8(15):19-21.

[5]刘晓红.新任中职护理专业教师岗位能力培养[J].卫生职业教育,2018,36(09):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