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病调理,中医中药来帮忙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13
/ 2

脾胃病调理,中医中药来帮忙

卢雪莲

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中医科611130

摘要: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如果脾胃功能失调就很容易生病。脾运化失职就会引起湿浊,而湿聚就会成痰;饮食不节,喜欢生冷肥甘且不干净的食物,湿凉不协调也会对脾胃带来伤害引起食滞不化等,因而临床脾胃或其它疾病治疗过程中,调理脾胃是非常重要的。调理,本质上而言是调整脾胃升降、阴阳、清浊与五脏六腑间的统一对立关系。基于此,针对脾胃病调理,本文论述了中医中药治疗方法,希望能够实现达健脾胃的功效。

关键词:脾胃病;调理;中医药

引言

中医学领域中脾胃调理是核心,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但各类不良生活嗜好开始出现,如起居不慎、烟酒过渡伤害脾胃、过食肥甘厚味降气血;形成各类压力源,随着气候与空气质量的变化降低了人类脾胃功能,最终诱发各类疾病。现代医学模式变化后,人们更加重视养生与生活品质,所以调节脾胃治疗“未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脾胃病成因

脾胃疾病大多是因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不调与脏腑功能失调等引起阴虚阳亏、气机郁滞及胃失濡养等,比如饮食不节制、偏食嗜食、暴饮酗酒、喜冷熏炙产品或黄昏后食用油腻食物等。此外,情绪过激及其它因素也会对脾胃功能带来影响,比如大怒、焦虑或劳心劳力及房事不节制等都会造成劳伤精血、元气损伤,其病因病机主要表现为:

(1)外邪传向脾胃。机体有危害的六大威胁中,寒暑湿邪都会影响脾胃,导致胃和降丧失影响脾脏运化,最终造成气机发生壅滞,长此以往造成机体出现气滞、火郁、血瘀、痰结、积食与湿阻等,引起一系列病症如嗳气、痞症、呕吐、胃痛及呃逆等。

(2)饮食不节制损害脾胃:脾胃如同市场包含很多,如果暴饮暴食或太饥太饱都会损害脾胃,引起积食、呃、疳积、呕、嗳及胃痛等各类症状。如果所食食物不洁,就会引起腹痛、胃痛甚至吐泻;如果饮食有严重偏食,食用大量肥甘厚味食物,同时喜欢辛辣、嗜酒,出现化热、生痰与助湿导致脾胃升降功能失职,长此以往最终引起脾胃症状如嘈杂、胃痛、呕吐与积食等;如果使用生冷产品也会引起泄泻。

(3)情志失调引起气血瘀滞。如果患者太过忧思恼怒就会引起气郁损伤脾胃,造成肝失疏泄影响脾胃功能的正常运行,诱发疼痛出现气滞血瘀,此种情况下不通则痛。

(4)机体脾胃虚弱。如果个体过度劳逸或饥饱不正常、先天禀赋不足等都会引起脾胃虚弱,中焦虚寒脾阳不足,损害脾胃功能的正常运行。因而,如果机体脾胃看做是大市场的话,极易受到邪气侵袭出现升降失司,水反为湿谷反为滞,长此以往造成气滞、血瘀、痰结及积食等出现各类脾胃病症状。

2、中医中药治疗脾胃病

2.1强调治神形与神俱

中医学领域中,“神”是指个体一切精神、意识与思维活动,其来源于五脏精气化生,其中脾胃化生水谷精微是其主要精气来源,因而神的出现与脾胃联系紧密。同时,神输布与脾胃升降输布功能分不开。《类经·十九卷·针刺类》提出:“形者神之体,神者形之用”,脾胃病患者伴随精神情志障碍等尤以“失神”表现最为突出,中医心理学中“治神”是重要范畴,而且中医心理学也常用于治疗脾胃方面疾病。现代医学领域中,脑-肠轴理论表明脾胃疾患与个体精神情志因素联系紧密。相关专家认为脾胃病的治疗要重视“治神”,形与神俱才是完人。具体而言,治神思想包含:(1)认真聆听患者失神原因,耐心劝导患者并帮助其打开心结。治疗开始前,医者合理应用中医心理学知识调整患者情志,就可保障脾胃病治疗效果提高患者满意度。(2)针刺穴位选择搭配治神要穴,比如百会、四神聪、神门、内管及太冲等,根据情志调畅、理气疏肝及安神养血等汤药进行治疗。(3)治疗时注意医患之神。治疗是,医者要专一守神尽可能保持“深浅在志,远近若一”,同时针刺过程中利用语言或眼神交流引导患者守神,获得更好地治疗效果。

2.2倡导肝脾、心脾同治

一般脾胃病变会对其它脏腑带来伤害,传变愈合后,与肝心两脏联系是非常紧密的。相关专家学者提出临床治疗中,脾胃病辩证过程复杂,治疗是应先辩虚实,实则大多表现为肝火犯胃、肝气乘脾及肝气郁结等;虚症则表现为肝血不足或心血不足等造成濡养缺失,因而治疗过程中坚持肝脾同治或心脾同治是非常必要的。实症为泄泻,表现为肝火犯胃,一般对内庭、太冲与曲池进行针刺得气,行提插捻转写法,浅纳急发针保留15分钟,配合左金丸与龙胆泻肝汤等中药进行治疗;如果是肝气郁结症状,对合谷、内管与太冲进行针刺得气后,通过插捻转手法平补平泻,针刺持续30分钟,配合逍遥散或柴胡疏肝散等中药进行治疗。虚症进行补,症状表现为肝血或心血不足道正濡养缺失,对血海、膈腧、脾俞及胃俞进行针刺得气后进行补,搭配炙法且针刺持续45分钟,然后搭配中药治疗如小建中汤、炙甘草汤、补肝汤与当归补血汤等。

2.3加强未病治疗

中医治未病思想有久远的历史,包含未病先防、既病防治及已愈防复。相关专家提出脾胃病治疗过程中防优于治,其中“防”在于患者生活方式与饮食结构。临床治疗上,医者要引导患者明白:医者医治三分,而患者自治七分。其防治思想具体包含:(1)饮食方面,脾喜燥恶湿,食用生冷水果等极易伤害脾阳,因而患者要尽量少食用生冷水果,禁止冷饮,多食用浆粥谷物。(2)坚持合理作息规律。《黄帝内经》中提出“胃不和,则卧不安”,由此表明脾胃直接关乎到睡眠休息,良好睡眠利于脾胃病恢复。(3)引导患者进行适当运动,正所谓动则生阳,一身阳气生脾阳健康运行。(4)合理调畅情志,实现以养肝气。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充分体现了治未病思想,也表明肝脾联系紧密,临床上脾胃病治疗过程中要重视调护肝气,教导患者保持心情愉悦,用药打牌五疏肝理气产品。

3、中医中药调理脾胃病方法

(1)益气健脾法。老年群体比较常见脾气虚的疾病,尤其是久病患者,脾胃功能低下。脾气虚表明各脏器功能虚,症状表现为少食、倦怠无力且少气懒言,甚至形体消瘦四肢乏力,康复缓慢。此过程中,西医治疗其它疾病搭配中医中药益气健脾法,为疾病康复打好了基础。

(2)理气健脾法。到老年期后,人体心理与生理出现变化,各组织与器官结构、功能明显退化衰老,而且身患疾病极易发生情绪不稳,中医情志中紧张、焦虑与悲观是主要致病因素。中医上认为,肝主疏泄喜条达、肝气郁结则木旺乘脾土导致脾脏功能无法正常运行。所以,疏肝理气、健脾胃是脾胃调理的重要举措,搭配心理疏导会获得更好的效果。

(3)燥湿健脾法。脾是水谷之海,喜燥恶湿。老年群体久病体弱,脾气虚弱乏力运化水湿,湿困脾胃导致脾气愈虚长此以往出现恶性循环。所以,此类疾病治疗过程中燥湿健脾法有很好的效果,代表方有二陈汤与香砂六君子汤等。实际应用过程中应注意其剂量与时间控制,以防为胃阴带来损害。条件允许情况下适当进入滋养胃阴要入,但不能滋腻,如石斛、玉竹或北沙参等。

结束语

综上所述,脾胃未病治疗过程中中医中药调理是非常重要的,患者身体状况得到很好的改善。但在应用中医中药治疗中需要辨证论治,三因制宜等综合调理。

参考文献

[1]秦海钰,秦学森.浅析调理脾胃的中医疗法[J].智慧健康,2023,(09):29-32+37.

[2]曹凤娇,袁尚华.调理脾胃治未病在中青年人健康管理中的重要性[J].中国医药科学,2022,(06):168-172+184.

[3]袁月平.“治未病”理论在脾胃调理方面的应用进展[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18):3145-3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