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小”发热的“大”学问——普通小儿发热如何规范、正确治疗

/ 2

处理“小”发热的“大”学问——普通小儿发热如何规范、正确治疗

魏晓丽

广西柳钢医疗有限公司医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  545000

小儿发热是其在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疾病症状,引起发热的原因不定,日常小儿发热可大可小,规范、科学处理可帮助小儿快速退热,但如若处理不当,就可能会引发严重后果,给小儿带来身体上的痛楚,甚至威胁生命安全。小小的发热症状在处理时有大学问,那么如何规范、正确的处理普通小儿发热?我来告诉你!

一、什么是发热?

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或者各种原因引起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改变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一般来说,当腋下、口腔、直肠温度分别超过37℃、37.3℃、37.6℃,或在24小时内温度波动超过1.2℃以上,即被判定为发热。

小儿发热标准为肛温≥38℃或腋温≥37.5℃时判定为发热。

按照发热程度,以腋温为准,低热为:37.5℃-38℃;中度发热为:38.1℃-38.9℃;高热为:39℃-41℃;超高热为:超过41℃。

按照发热时长可分为:短期发热(指发热<2周,多伴有局部症状及体征);长期发热(指发热≥2周,有的可无其他明显症状、体征,需实验室检查诊断);发热待查(发热持续2周以上,体温37.5℃以上,经查体、常规实验室检查不能确诊者);慢性低热(低热持续1个月以上)。

按照发热的热型可分为: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波状热、回归热、不规则热六种。

二、哪些原因会引起小儿发热?

致使小儿发热的原因主要有感染性疾病、非感染性疾病、部分药物。感染性疾病发热多为急性发热。

感染性疾病包括各种病原体(病毒、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此类疾病无论是急性、亚急性、慢性、局部性或者全身性,都有可能出现发热。

根据发热机制可分为致热原性发热(感染、白血病和淋巴瘤等恶性肿瘤、创伤、手术、免疫性疾病、梗死、肺栓塞等);产热过多(惊厥、甲状腺功能亢进等);散热障碍(广泛性皮炎、烧伤、外胚层发育不良致汗腺缺乏、中暑、新生儿衣被过厚致捂热综合征等)。

小儿体温调节功能障碍也会引起发热,如:大脑发育不全、脑性瘫痪、颅脑损伤、出血、高钠血症、新生儿脱水热、暑热症等。

根据发热时长可分为短期发热(中耳炎、喉炎、咽炎、鼻窦炎、扁桃体炎等);长期发热(3岁以下儿童以感染性疾病、先天性疾病、恶性肿瘤为主要病因,3岁以上儿童以感染、风湿性疾病、恶性肿瘤、下丘脑体温中枢受累、散热障碍等为主要病因);慢性低热(结核病、扁桃体炎等感染性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尿崩症等非感染性疾病为主要病因)。

小儿发热也与其所服用药物有关,当小儿服用一些药物(如水杨酸、阿托品、安眠药等)出现中毒时会发热。

三、小儿发热处理的常见误区有哪些?

(一)盲目对待抗生素

小儿发热多为病毒感染,这种情况下抗生素无用,强行使用反而会对小儿产生一些不良反应,让儿童更加不适。但如若医生诊断小儿是因为细菌性感染而导致的发热,这时就需要及时使用抗生素,利用抗生素来抵抗一些并发症的产生。所以抗生素的使用要科学合理,不能因家长对抗生素的喜好和偏见而影响使用时机。

(二)体温一定要控制在正常范围

很多家长对发热有一定的误解,认为孩子发热就是生病了,就需要将体温降下来,这样孩子才能舒服。但家长确忽视了孩子自身对病毒或细菌的抵抗和免疫能力。儿童在被病毒或者细菌感染后,身体会自发对这些生物进行抵抗和消杀,而当孩子的体温在38℃的时候,身体中的酶活性最高,是对抗和清除病毒与细菌最有效的时间,所以如果强制将孩子体温控制在正常范围反而不利于其自身对抗病毒和细菌。因此家长需要明确,如果孩子在发烧时没有其他不适感或者症状的时候,不需要刻意帮孩子强行控制体温。

(三)给婴儿用酒精擦拭等不适当物理降温法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在小儿发热时听老人说用酒精搓一搓,然而这种方法并不科学。虽然酒精擦拭在孩子身体上会让其感受到一定的凉意,但这只是因为酒精挥发带走了皮肤上的热量,这种降温是短暂性的。小儿在发热时身体的毛细血管呈现扩张状态,能够更多的吸收身体表面的酒精,而小儿肝脏功能发育不健全, 血液内大量酒精的渗入可能会引起酒精中毒。酒精中毒严重时患儿可能会出现呼吸麻痹、严重缺氧等危及生命安全的症状。

还有一些家长认为孩子热,就要通过一些冰凉的东西来帮助其降温,如用冷水擦拭身体。这种行为也是不正确的,受热胀冷缩原理影响,冷水会致使小儿身体中毛细血管快速收缩,这不会帮助小儿散热,反而会造成体表温度下降的假象,实则小儿体温还在继续升高,所以用冷水擦拭身体不仅会影响家长对孩子病情的判断,还有可能引发高热惊厥。

(四)将糖皮质激素作为退热药

通常情况下,糖皮质激素不能当退热药用。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抗过敏、抗风湿等功效,可以用于治疗结缔组织病、严重支气管哮喘等疾病。而退热药具有解热的功效,也具有镇痛的作用。如果身体存在炎症刺激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止痛的目的,也具有一定的退热作用。虽然糖皮质激素的功效有很多,但是不具有退热的作用,所以不建议将糖皮质激素当退热药用。

(五)捂汗

捂汗是我国很多老一辈家长在应对小儿发热时采取的降温方法,但是这种方法并不科学。小儿发热时,其皮肤血管扩张,血流速度与呼吸速度都会加快,从而促使身体散热出汗,达到降温的效果。但是小儿还处于成长发展阶段,其对于自身体温的调节能力有限,而且孩子越小体温中枢调节温度的能力就越弱,这时如果再捂上一层厚厚的被子,反而达不到散热的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导致孩子体温越来越高,甚至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的情况。另外,捂汗还有可能诱发捂热综合征,严重时会危及小儿生命安全,所以在小儿发热时,切记不可捂汗。

四、如何正确处理小儿发热?

首先,当患儿体温在38.5℃以下时,不需要做过多的降温措施,给患儿多喝水即可。其次,当患儿体温超过38.5℃时,需要给其服用退热药,使其体温调定点下降,假设患儿体温调定点时39.5℃,服用退热药可作用于体温中枢,将体温调定点降低至38.5℃,这时机体便会通过散热使体温下降。

现阶段国际上认可的小儿可用退热药有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两种,这两种退热药都可以短期应用。患儿在服用退热药后需要增加温水的摄入量,这是为了防止患儿脱水,同时利于患儿体内毒素的排出。

发热患儿的饮食也需要注意,这时患儿应以流食、清淡食物和容易消化食物为主,如:奶类、藕粉、少油的菜汤等。当患儿待体温恢复,食欲提升后,可改为半流食,如:肉末菜粥,面条、软饭、易消化的菜品等。

小儿发热后体温要阶段性规律测量,高热时以30min-1h为间隔进行定时测温,家长需要细心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体温、身体症状等变化,从而及时有效的发现和判断病情,并给予及时的治疗和护理。

总而言之,小儿发热可大可小,科学合理的处理方法可以帮助家长在小儿发热期间游刃有余的处理各种症状和突发情况,而一些认知误区则有可能会耽误患儿治疗,甚至诱发更为严重的后果。因此,面对小儿发热,掌握规范、科学的处理方式是每个家长的必备技能。

作者简介:魏晓丽;1983年6月;女;汉;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开鲁县;本科;主治医师;儿内科(包括新生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