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精神疾病,构建健康家园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13
/ 2

关注精神疾病,构建健康家园

袁菊梅

北京市朝阳区东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精防科 100025

健康不仅包括躯体(身体)健康,同时也包含了精神心理健康。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压力的升高,越来越多的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精神健康问题,与此同时,还有很多人对精神疾病缺乏正确、全面的认识,经常会出现“谈精神疾病而色变”的情况,对此下面针对精神疾病做一些简单的小科普,从而对精神病有更加理性的认知。

  1. 什么是精神疾病?

精神疾病也可以称作是精神障碍,是在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下,大脑功能紊乱,导致感知、思维、情感、意志、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异常,如人格障碍、重性精神病等。精神疾病会带给患者强烈的痛苦感,同时精神疾病也会造成患者的社会功能受损,如日常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工作学习能力等,所以对精神疾病患者应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1. 精神疾病的类型与病因

2.1精神疾病的常见类型

目前精神疾病的种类有很多,这也导致精神疾病的分类相对比较复杂,从精神疾病的器质性因素看,可以分为器质性精神疾病与非器质性精神疾病两种情况,其中器质性精神疾病主要与患者的脑部疾病,如脑血管疾病、脑部退行性疾病以及脑肿瘤等相关;非器质性精神疾病则是在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精神障碍。

2.2引起精神疾病的主要病因

精神疾病的病因是十分复杂的,有很多精神疾病至今都难以阐明其病因,如常见的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整体而言,精神疾病属于生物、心理、社会等多方面交互影响下的共同结果,精神疾病的主要诱因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滥用化学物质,很多化学物质会对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造成损伤,从而诱发精神疾病,如海洛因、大麻、吗啡等,此外利舍平、皮质激素等医疗用品以及工农业毒物,如四乙基铅、有机汞等都是常见的诱发因素。

(2)社会因素,社会是个体生存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引起各种痛苦的根源,好的社会环境可以对个体起到保护的作用;而社会环境发生剧烈改变时,个体就有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疾病。

(3)心理因素,这也是引起精神疾病最关键的诱因,很多精神疾病都是在心理因素诱发下出现的,事实上先天性的精神疾病是很少的。每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都有一个极限,如果人的心理承受极限被打破,就会出现各种心理疾病,如神经衰弱、焦虑、抑郁等,如果治疗不及时,久而久之就会发展成为精神疾病。心理疾病起初并不属于精神疾病,只是比较轻的心理问题,如果对其不重视,那么演变成精神疾病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此外心理应激也有可能诱发精神疾病,在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应激源是各种急性生活事件,如身患绝症、失恋、事业受挫、车祸、火灾、空难等,这些事件均有可能导致个体心理出现应激,从而诱发短暂、长期的精神疾病。

  1. 精神疾病的典型症状

人的精神活动是一个有机协调的整体,包含了感觉、知觉、情感、思维、意志、行为、认知等多个方面,而精神疾病患者大多是其中的一个或多个方面出现异常,从而表现出相应的精神症状。精神疾病的典型症状主要表现在:

(1)感知觉障碍,患者会表现出对声音、光等外界刺激异常降低或者增强,对于凉刺激会产生热感;同时患者还有可能出现错觉、幻觉等,这也是精神疾病最常见的症状。

(2)情感障碍,患者会表现出突然的情绪低落、情绪高涨,存在较强的抑郁、恐惧心理,容易被激怒,有时会表现的较为冷漠、幼稚。

(3)思维障碍,患者的基本思维过程,如推理判断、比较分析等,异于常人,存在思维混乱、妄想等表现。

(4)意志障碍,患者难以自主支配行为完成相应的目标,存在意志减弱、缺乏意志、矛盾等表现。

(5)行为障碍,患者会做出一些常人无法理解的行为动作,动作单调杂乱,有时会出现无意义模仿、强迫行为、饮食障碍、睡眠障碍等。

(6)自我意识障碍,患者表现出多重人格、自我界限障碍、缺乏自知力,对自己缺乏准确的判断与认知。

  1. 精神疾病的日常护理

精神疾病的患者对于事物认知、情感、行为等存在异常表现,难以正常生活、学习,有时还有可能出现自伤、他伤、自杀等行为,所以做好精神疾病患者的日常护理尤为重要。

(1)注意患者的日常精神状态,精神疾病患者无法及时的察觉自身各方面变化,可能会遮盖一些疾病的症状,所以患者家属需要在平常生活中多关注精神疾病患者的状况,发现问题后及时处理。部分精神疾病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差,会出现弄脏衣物、床铺等情况,家属也需要及时帮助其更换、清洗。家属要注意精神疾病患者的个人卫生,定期帮助精神疾病患者洗澡、理发,如果是女性患者,还需要做好经期护理,避免患者感染其他疾病。此外如果患者存在比较强的自伤、他伤、自杀等倾向,需要在生活中杜绝患者能接触到的危险物品,如刀、绳、有毒物品等,居住在高层时还需要注意窗户防护,平常密切关注患者行为,防止危险发生。

(2)精神疾病患者在饮食方面也需要稍加注意,尽量多给患者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并保持营养均衡。患者出现拒食行为后,需要耐心对其进行劝解;同时患者食欲较强时,也应该适当的限制患者的食物摄入量。患者在进食时,注意不可太快,避免患者出现呛咳、误咽等情况,同时在平常还可以给予患者一些新鲜的水果,如果患者伴有糖尿病,则需要控制患者糖分的摄入。

(3)药物是改善精神疾病患者症状的重要途径,在生活中精神疾病患者家属还应该注意督促患者能按时用药,便于患者病情控制。患者出现抗拒用药时,家属需保持耐心劝解,同时要注意将药物放在患者难以接触的地方,避免患者出现丢弃药物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尽量为患者构建和谐的家庭氛围,充分尊重患者,不能过分指责患者,也不能过于迁就患者,要将患者看成是正常人,对患者进行鼓励、引导,提高患者的自信心。精神疾病患者的护理是需要耐心、爱心,保证患者能接受家属的护理,稳定患者情绪,尽量减少对患者的刺激。

(4)在平常生活中,家属可以对精神疾病患者进行适当的训练,制定相应的生活作息时间,早晨起床后引导患者进行床铺整理、洗漱、进餐、洗刷餐具、社会性活动等,尽量引导患者可以独立完成基本的生活活动。在每天可以引导患者学习相应的与人交往技巧,家属也可以亲身做出示范,帮助患者完成训练。家属需要特别注意培养患者的信心,帮助患者可以快速掌握基本劳动技能、生活技能、人际交往等,适应基本的社会生活。

(5)对疾病疾病患者,在生活中还应该做好心理护理,患者家属需要经常性的与患者开展聊天交流,考虑到精神疾病患者具有比较强的敏感性,容易在外界言语影响下情绪受到刺激,所以家属与患者交流过程中需要控制好自己的语气、用语,多给患者一些心理暗示,引导患者能形成积极的心理。家属在生活中需要尽可能多的观察患者情绪,及时减少会带给患者刺激的事物,每日与患者一起进行散步,在散步中与患者交流,安抚患者内心,带给患者亲情呵护,使得患者能保持积极的心理。

总而言之,精神疾病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可怕,随着时代的变迁,精神健康也成为衡量一个人身体健康的重要指标。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正确、理性的看待精神疾病,掌握科学的精神疾病知识,通过科学的方式来防范、治疗精神疾病,从而构建和谐、健康的幸福家园。

作者简介:袁菊梅,女,籍贯:陕西渭南,汉族,本科学历,公共卫生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社区精神卫生